“三化”理念下上海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
2018-02-16董翠香苏银伟杨秋颖
董翠香 苏银伟 杨秋颖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三化”理念下上海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三化”体育课程改革赢得了师生普遍支持,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三化”改革的深度推进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三化”改革推进细则,增加专项研究课题;学校应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条件性保障,开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結合本校体育特色,有针对性地推进“三化”改革;体育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应认真钻研新型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学评价的认知并寻求简便有效的评价手段。
关键词:“三化”理念;上海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2-0009-04
一、前言
2012年11月,上海市首批17所高中开始进行体育专项化改革,开启了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探索之路,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2015年上海市教委决定扩大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范围,并正式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试点工作[1],与高中体育专项化形成独具上海特色的“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简称“三化”)体育课程改革局面。
在“三化”理念指导下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教学实践问题亟待解决。想要进一步丰富“三化”课程改革理念,深度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则必须要在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明晰“三化”课程改革的现状,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其解决。
本研究旨在立足“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上海市实施“三化”改革教学的试点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从“三化”认知、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三化改革”推进保障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究体育教学现状、成效与不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市基础教育“三化”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上海市已实施“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以问卷访谈法为主,从不同的维度设计三类问卷(体育教研组组长、体育教师、学生),辅以访谈和实地考察。
通过问卷星网获取教研组长问卷57份,有效问卷57份,有效率为100%。从教师对“三化”改革的看法、教学观念、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7个方面设计两份体育教师问卷,分两次发放与回收,第一次通过问卷星网发放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100%)。第二次通过上海市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发放问卷21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86.19%),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100%)。通过问卷星网获取上海市中小学学生问卷8019份,有效问卷7820份(有效率97.5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生普遍对“三化”改革持积极态度,但对深度推进有多重顾虑
“三化”改革的推动一方面来自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另一方面来自于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落实,在对师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师生对“三化”改革兴趣浓厚,接受程度高,但对于师资、场地器材等保障性条件有着多重的顾虑。
调查结果显示(表1),体育教师普遍对“三化”改革持积极态度,认为“三化”有助于教师针对各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教学,使各学段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以及有助于小、初、高的体育教学衔接3个方面的频率依次为79.17%,62.08%和56.25%。“三化”理念虽好,但落实起来却存有诸多困难,如师资、场地难以满足改革要求,加重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频率依次为50%、49.17%和28.75%。
统计数据显示(表2),56.04%的学生很喜欢“三化”课程,比较喜欢的学生比例占28.17%,二者合计达84.21%,不喜欢和很不喜欢“三化”课程的比例仅占3.56%。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喜欢“三化”课程的三大主要因素依次是“自己的爱好(78.49%)、体育教师引导(53.11%)、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49.51)”。
多重数据反映出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均对 “三化”改革持积极态度,认为“三化”改革利大于弊,有推进的价值,但确实面临学校师资、场地、教师工作量以及理念的贯彻与渗透等问题。这提示我们,在推进“三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措施,让每一所实施“三化”改革的学校都能够清楚如何才能理念落地。
(二)“三化”改革推动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健身育人”理念凸显
在多方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发现,“三化”改革确实让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新的看法,观念上实现了由重视双基到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学实践中凸显了健身和育人双重属性。
对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进行调查,发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最为靠前,并且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师比例略微超过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比例, 这种情况已被多数发达国家所重视[2];3、4、5位的选择分布较为平均,说明在考虑知识、技能、能力之后,教师也会相继考虑差异性教学、以学生学为主、多向信息交流等方面(表3)。此调查结果能反映出体育教师由传统双基教学观念向培养学生能力方向的转变。
调查结果显示,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人数为43(占39.81%),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人数为27(占25%),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的占20.37%(图1)。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下,开始注重“健身育人”理念在课堂中的应用,这也将是今后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三)“三化”改革促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尚需与核心素养对接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不再一味地追求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体能、兴趣爱好、良好心理品质、体育精神等得到了体育教师的极大重视。教学目标虽然呈多元化发展,但全面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接还需一个过程。
从体育教师教学目标的认知情况来看,各学段在教学目标上呈多元化,同时各目标的被选频率比较均衡,差异不大。其中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设计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成分(88.1%以上);第二是增强体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78.57%以上);第三是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75.24%以上);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备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发扬体育精神等排在后面(图2)。
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身体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但是三个学段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初中阶段目标更加离散,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高中阶段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图3)。
教学目标的设计在遵循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向“三化”改革特点靠近,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个阶段是一个熟悉与探究的阶段。但是对照新颁布的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还需全面地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实现有机的对接,访谈中发现体育教师目标认知与目标落实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教学内容的开设不能满足“三化”改革的需求,高中最为明显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发现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最为常见的项目为主,如篮球、田径、跳绳踢毽、队列训练等,受安全、师资、场地与器材等因素制约很多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难以开设,不同程度影响了“三化”改革的推进,其中矛盾最为突出的是高中专项化。
综合调查数据,发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大部分学校常开设的项目以传统项目及安全系数高、不受场地器材影响的项目为主,新兴项目的开设情况不理想;第二,项目的开设受安全因素、师资、场地器材的影响,从选择频率的层次看,影响程度排序为场地器材>师资>安全问题;第三,棒垒球、游泳、网球、轮滑、跆拳道5个运动项目同时受到安全问题、师资、场地器材的影响,是学校开设运动项目的难点问题(表4)。
盡管上海市教委在不断推进“三化”改革,但是体育项目作为改革的抓手却没能跟上改革的要求,许多学生喜爱的新兴项目难以开展,尤其是对于专项需求较多的高中阶段,专项化教学实施一般停留在足、篮、排3大球上,游泳、网球等项目很少涉及。
(五)教学方法未能表达“三化”特点,新型方法运用面临困难
调查发现,现有教学方法依然侧重示范与讲解,并没有根据“三化”改革做有针对性的改变,诸如探究学习、情景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困难。
如图4所示,示范法、讲解法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教学方法,而自主学习法、情境法与探究学习法的得分最低。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体育教师对“三化”改革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学习等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还较为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体育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功能有正确的认知,并且认为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育人”效果理想,但在实践教学中仍是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为主(讲解、示范),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落实程度较差,这一情况从侧面反映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待提高[3]。
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都面临着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到位、操作流程不清楚、难以创设相关情境、难以把握运用时机及引导学生等问题,尤其是难以创设情境和难以把握运用时机最为突出(图5)。
体育教师观念虽然已经转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保持传统教学的思维惯性,对新型教学方法持有逃避的态度。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强化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三化”改革指导意见中应提供与新型教学方式相关的可操作性建议或案例,特别是在情境创设与运用时机方面的指导,积极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标要求相对接。
(六)教学评价直指“三化”改革,但缺乏简便、有效的评价工具
针对教学评价内容、课堂表现与评价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教学评价注重以“三化”改革为导向,关注“三化”群体的差异,但是缺乏简便、有效的评价方式。
从评价内容角度来看,呈现出教学评价以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参与度和体育学习态度并重的特点,这些都是可视化的显性表达,但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评价较少(图6)。
不同学段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评价的依据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看比较均衡。其中小学阶段数值最高的是与同学合作交往(78.67%)的情况,其次是体育学习兴趣(74.67%)。初中阶段最高的是完成学练任务情况(84.76%),高中阶段最高的是克服学习困难的情况(71.43%)(图7)。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因不同学段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小学阶段体育教师对社会适应与学习兴趣较为看重,凸显了“小学体育兴趣化”特征;初中阶段体育教师对学习要求比较看重,这一现状主要是跟中考体育相挂钩,多种考试项目推动初中体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高中阶段教师对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较为重视,访谈中得知高中教师评价也比较注重学生专项能力与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与“高中体育专项化”相对接。
在对教学评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小学段与高中段侧重缺乏评价工具,初中段侧重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教学评价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和过程性评价难以操作两项占比较小(图8)。由此可知,不管是小学段、初中段,还是高中段,缺乏简便、易行、有效的评价工具,学生互评效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难以使用进步幅度进行相对评价这三项成为各学段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最容易遇到的问题。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体育教师对教学评价没有清晰的认知,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后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反思与总结。
(七)“三化”改革的深度推进缺乏多样化的条件保障
“三化”改革的推进既需要“三化”理念落地,同时也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对“三化”理念大力支持,对“三化”改革起着推动作用,但是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师资、得不到重视等客观现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三化”改革的深度推进。
从影响“三化”改革深度推进的主要因素综合得分排序情况看,前三个瓶颈依次为“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体育师资不足、体育经费缺乏”(图9),访谈中发现师资除了数量不足以外,专业化水平也欠理想[4]。教师课时津贴、职称晋升与进修机会与主科教师相比较低;体育经费总体缺乏的基础上各校差异较大[5]。由此可见,场地器材、师资、经费作为限制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与前面限制开设运动项目的因素不谋而合,再次印证场地器材、师资、经费是上海市“三化”改革深度推进的主要难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上海市“三化”体育课程改革赢得了师生普遍的支持,现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三化”改革的深度推进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2.教学观念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追求、教學评价的针对性和健身育人模式的普及推动了“三化”改革的进程,为“三化”改革增添了活力。
3.运动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法依然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缺乏简单有效的评价工具、匮乏多样化的条件保障等因素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三化”改革的步伐,影响了“三化”改革的进展。
4.“三化”改革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工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建议
1.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优势条件的推动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推进细则,架起“三化”改革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增加专项课题研究项目,探索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三化”改革发展路径。
2.学校应重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条件性保障,开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结合本校体育特色,有针对性地推进“三化”改革。
3.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新型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学评价的认知,寻求简便有效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506/415082015005.php.
[2] 董翠香,朱美珍,季浏. 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19(4):73.
[3]孙涵,张丽君,刘美香.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6):92.
[4]蔡皓.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2):76.
[5]李艳茹,沈建华.上海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环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