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地发展中本土文化传承的主体和客体
2018-02-16程程
程程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24)
本土文化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繁衍生息和漫长的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和创造性发明,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旅游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地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旅游产品或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兴趣和需求。本土文化旅游以其土生土长性、草根性吸引着一大批追求原生态文化的旅游者。与传统的文化旅游相比,本土文化旅游更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目的指向。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它不仅实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转化,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的内在价值,增强社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眷恋感、归属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觉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动力。
1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者传播
1.1 居民参与
不论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还是旅游地的发展都强调社区参与。原因在于社区居民不仅是本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旅游地发展的根本力量。重视旅游地居民的参与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社区理论强调在旅游地的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应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参与利益分配、参与旅游知识或技能的培训,社区居民应作为旅游地规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规划本身的一部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有助于强化旅游地的文化形象,渲染旅游地的文化氛围,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居民参与的方式有利于强化本土文化旅游的魅力,增强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参与性、认知性和丰富性,有利于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的参与是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旅游地居民是本土文化的创造者、经营者和直接传承者,是本土文化传承中的核心。由于一些非物质文化的延续方式主要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种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后人(即文化的传承人)。传承人的存在与否,以及是否能够代代相继、薪火相传,将直接关系到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形态和生命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基于本民族自觉的、内在的意愿。由于代表经济发达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导致年轻一代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在社会的发展中,他们逐渐遗忘甚至摒弃了传统文化,致使本土文化失去了延续下去的命脉,最终使当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丧失了灵魂。如果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地开发和发展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并因此缺乏了真正的“文化自觉”,要他们主动学习、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培养年轻一代文化传承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得极为重要。本土文化的真正传承应该是由当地居民自我、自觉地完成和完善的,这是本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的、最根本的原生动力。
1.2 旅游者传播
文化的传承不能禁锢于孕育它的地理空间内,而是需要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知,优秀的文化是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应突破空间的界限、种族的界限,散播到世界各个有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地方。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地本土文化的观赏者、学习者、体验者和享受者。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文化观赏、文化体验、文化感悟、文化洗礼四个阶段,最终达到文化认同,从而将自己在旅游地看到、听到、领悟到的关于当地文化的点点滴滴绘织成自己独有的异地文化记忆,形成对旅游地的文化见解,然后带回到居住地,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更多、更远的人能够了解。旅游者虽然不是旅游地本土文化的创造者,但他们在传播、弘扬旅游地本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间接传承人的重要作用。
1.3 旅游地的文化功能区——本土文化传承场
文化功能区的设置主要根据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空间分布,以该文化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实施原地开发和利用,形成一个充分发挥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展现其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和本土文化传承场所。文化功能区可以依托某种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其单一功能,也可以在整合利用多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释放出更强的集合效用。
(1)文化形象区。该区域主要设置在旅游地的中心地带,以总体展示旅游地独有的文化特质、展现旅游地文化面貌为主要功能。它是旅游地的名片,是旅游地历史发展、民族风俗的缩影,给游客对旅游地本土文化产生直观、综合的第一印象。该区域应围绕古代地标性建筑,如钟楼、城楼等建设,使其散发出历史的古韵。在该区域内建设文化风情广场,集合多种文化元素,重点展示地方风情特色。广场内建筑应以旅游地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塑造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人物雕像和反映当地居民生活、娱乐场景的人物雕塑;广场外围建弧形或圆形的浮雕廊,廊壁外侧为以展示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产、生活精彩画面为主题的各种色彩的壁画,廊壁内侧为当地传统的人物故事和文学题材的浮雕群画。这里是古代文明和现代艺术的结合,古今文化交相辉映。
(2)历史文化追溯区。该区主要依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古代建筑、古代陵墓等反映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蕴藏着古代人类辛勤劳动汗水的历史古迹,坚持就地保护和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现代手段保护历史遗存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在原址上还原某些遭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的古建筑,以求重现当时社会人类活动的场景,形成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人们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当时社会,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古代人类生活、生产、娱乐活动的生动画面。该区具有强烈的文化气场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人们了解历史、回忆历史、传承历史的重要场所,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农业文化观赏区。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地域性非常明显。该区主要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向旅游者展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等,让旅游者感受不同地域间农业生产文化的差异性。沿海地区的捕渔文化、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西部地区的旱地耕作文化、江南地区的水田耕作文化、偏远山区的刀耕火种文化、现代农村的机械耕作文化等都是不同地域的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农业生产文化,它帮助旅游者了解和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感受劳动者的艰难辛苦。
(4)民俗文化体验区。该区是旅游地最具活力、最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本土文化传承场。民俗体验区内的民居博物馆、民俗陈列室、练歌场、宗教场所等不仅是游客了解民族历史、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学习地,娱乐活动、宗教活动的体验地,还是有效的本土文化传承场。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是研究建筑艺术的珍贵材料;民俗陈列室主要展示日常生活、生产的器具和服饰、手工艺品,是物质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练歌场是人们娱乐活动、艺术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宗教场所,如寺庙、道观、祠堂等,是人们精神信仰寄托之地。民居建筑、工艺器物是静态的,歌舞表演、宗教活动是动态的,它们或静或动,反映出旅游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人们在这里将凝结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5)民间集市区。以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品、土特产品等为主体,形成民间特色集市,让游客能感受到当地集市的特色与传统,并以当地的民族饮食和民族工艺品为突出吸引物,让游客既能品尝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风味食品,又能够过一把购物瘾。其次,民间集市区往往还伴有民间歌舞等文艺表演,因此这里是最贴近当地居民生活,最能够真实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
4 旅游地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本土文化传承的媒介
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发挥其旅游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本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水乳交融、息息相关,本土文化产生、生长、发展、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因此进行开发时不能只顾及产品本身,还必须兼顾到与其共生共长的生态环境,连同一起开发。其次,要注意保存本土文化内在结构层次的完整性。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具有内容之间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它们是同源共生的知识体,本土文化虽因其具体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特定主体的本土文化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后,要注意观赏性与体验性并重、学习性与趣味性并存、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等有机结合,走一条突出本土文化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覆盖文物博览、民俗体验、文化观光、文化演艺等各个方面。
5 打造本土文化旅游品牌
品牌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认识,它综合了历史、自然、人文、地域等因素,反映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文化品牌是提升旅游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又无形中促进了旅游地形象的提升与增值。
打造以本土文化为核心价值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其作为凸显旅游地文化特色的名片。都说闻香识女人,文化旅游品牌就像一股持久散发着的香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游览、体验、学习,感受旅游地这位“美人”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要注意结合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民族性格特征等因素,能够充分表现出旅游地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