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景观小品设计研究
2018-02-16薛芃芃
薛芃芃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72)
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
城市公共空间是开放的空间体,公众可以在其中无拘无束地自由交往。城市公共空间也是体现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价值的场所。参与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承载的各种活动,最容易让人们对该城市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活动场所总体反映了城市的品味和精神风貌。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是推动人文发展的驱动力,而公共空间使用者就是参加公共活动的人,想要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必须以人为本,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1]。
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可能影响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直观感受的要素包括自然要素、活动要素、交通要素和小品要素四大类。其中公共空间小品要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社交需求,还富有空间活力的精神内涵,对人气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小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其功能性需求,其自身更是极佳的文化载体,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场所特色与文化氛围,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陶冶和美好的体验。
2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小品的功能
2.1 使用功能
景观小品最基本的功能属性是使用功能,这是满足公共空间设施服务的首要目标。设计景观小品应在满足民众生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和表达。承担休憩作用的桌凳、提供路程提示的路牌和夜间照明的灯具等,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活动。使用功能是景观小品发挥其他功能的基本前提。如悉尼科技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小品设计中提供了各类社交设施,打造出“吸引人停留的校园”。
2.2 标识物功能
住宅区、公园、旅游区、商业街有许多趣味性的小品设计,风格各异,有些优雅大方、有些俏皮可人,有些现代时尚,给人们的整体感官印象非常强烈,并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对于观察者来说,许多独立的特色小品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力量,成为外部的点参照。凯文·林奇认为,标志物的关键自然特征是“单一性”:“环境中一些唯一的难忘的外表”,通过使它们能从很多地点可见,通常那些“显眼的空间”可以创造标志物小品。
2.3 装饰功能
景观小品不同于简单的公共设施,未做艺术处理的公共设施只是实用的,当它融入艺术与文化符号时,它就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品,满足了人们对功能性景观设施更高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在组织空间环境的过程中,景观小品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构成,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经常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4 文化功能
景观小品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彰显着城市的人文精神价值,构建了城市的景观文化体系,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一些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景观雕塑甚至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独特标志,体现着强烈的地域文化内涵。彰显出该城市优秀的历史背景,同时增添了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2.5 生态功能
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可以结合植物元素进行创造,使景观小品更贴近自然,增添与观看者、使用者的互动性。这类景观小品常见的有立体花坛、植物雕塑和花艺小品。将植物类小品与水景、生态驳岸等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带来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通过本土植物创造的区域小气候效应改善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不环保的现状,发挥了其生态效应。
3 景观小品塑造空间活力的理论基础
3.1 美学理论
结合相关的美学理论,可以将景观小品的评价标准分为“景观小品的形态美、景观小品的意境美和使用者的审美评价。”为景观小品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必须在把握市民审美需求和评价标准的前提下,注重景观小品形式美感的设计,让使用者有良好的审美体验,提高整体审美水平。
3.2 构成艺术理论
景观小品设计中所涉及的材质、空间尺度、色彩等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都涉及到构成艺术。在构成设计中要把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要求结合起来,使得景观小品成为公共空间中极具活力特性的视觉要素,并与周边景观协调统一。
3.3 环境心理理论
要营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就必须分析人在其中活动的行为和心理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需求。人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人也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着环境。想要满足公众对于景观小品的内在心理需求,进行设计工作时,将景观小品打造成符合空间场所认知以及大众心理的文化符号,人们产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3.4 人体工程学理论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体感觉、尺寸、动作、能力、行走范围和行为模式、无障碍设计等。人体工程学学科系统地研究人、景观小品、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以人的尺寸做为设计的参考尺度,使景观小品得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塑造空间活力的景观小品设计方法
4.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对任何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景观小品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这种设计思想,如体现场所精神、传承地域文脉、运用本土植物、就地取材、了解当地气候、尊重当地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符合此地此景的小品设计才是真正的因地制宜。
4.1.1 地域文化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资源,以此形成的地域特征即城市个性。景观小品设计要想永远焕发光彩,应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本土的文化资源[2]。先分析可能和整个场地以及景观小品产生联系的文化因素,并提炼出可以运用在小品(空间布局、材质和造型)上的简单符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内涵,最能引起情感共鸣,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品使人们了解和感悟城市文明,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
4.1.2 空间尺度
景观小品设计时,应根据小品的主题、场地的尺寸以及设计师需要达到的效果来选择尺度。大尺度会产生某种特定效果和某种刺激性的震惊,配合竖向布局上的高远型空间布局和平面布局中的焦点式布局,会使得效果更加明显。如柏林布赖特沙伊德广场的《柏林》雕塑,由两个巨大环形铬镍合金钢柱组成,形体分裂内心相印,象征着柏林曾经分裂。如果要表现比较亲切的主题内容,或者小品安置的场地本身空间尺度较小,那么此时就要求小品尺度宜人,与游客有良好的互动性。
4.1.3 协调统一
景观小品既可以分隔空间,增加空间层次,还可以把公共空间中的景色组织起来,在空间中形成过渡和连接的纽带。在设计与配置景观小品时,要整体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和空间模式,保证景观小品与周围环境和建筑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在形式、风格、色彩上产生冲突和对立。
4.2 以人为本
作为公共空间体验的重要角色,人的习惯,行为,人格和爱好都决定了公众对空间的选择。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活动、休息等各种生活状态是景观小品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首先,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方面,应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景观小品更加体贴、亲近,增加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注重景观小品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使公众能够充分参与整个公共空间系统之中。
其次,景观小品的设计要了解人的生理尺度,并由此决定景观小品空间尺度。例如,更多地考虑设计座位和厕所等公共设施,以方便不同人群(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的使用,使景观物品充满人性化。从人的行为、习惯出发,以合理的尺度、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恰当的比例、舒适的材料质感来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4.3 生态可持续
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节能环保是景观小品的新要求,符合生态特性必然是公共空持续保持活力、维持人气的重要条件。材料方面,石材、木材和植物得到了更多的运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园林小品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使观者在欣赏景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关怀自然,保护环境。
景观小品尽可能选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以减少建设垃圾的产生。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及其自我维护。在景观小品建设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节约。设计时还要注意防腐蚀、防水、防爆和便于维修等各种技术问题。除了生态方面,景观小品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基于地域文化,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4.4 坚持创新
从塑造都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角度看,景观小品要不断吸收各种设计流派和艺术形式的优势。生搬硬套、处处雷同的作品无法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场所认同感。时代精神面貌应反映在景观小品中,体现特定城市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脉络[3]。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该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理论,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艺术手法来反映时代特征。创新使景观小品更加形象生动,以审美的方式展现自然,创造当代文化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