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
2018-02-16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广西 百色 533000)
近几年,全县生猪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刻不容缓,现就隆林县开展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进行探讨。
1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县情
隆林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2 619个村民小组,人口40.1万人。16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为全县动物防疫、检疫、畜禽生产、畜牧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2017年全县生猪存栏18.9万头,出栏19万头,年生猪产值2.98亿元,有16个大规模生猪养殖基地,畜禽养殖约有24 961户散养户。随着深圳对口帮扶养殖隆林黑猪项目的推进,生产猪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助农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全县农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
2.1 传统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环境的需要
目前,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多采用填埋、深埋、焚烧等方法,但处理结果不尽人意,并留下严重后遗症,严重污染环境。焚烧成本高且污染空气,填埋、深埋劳动强度大且污染地下水质和土壤,填埋易遭偷盗,病死猪流入市场风险大。
2.2 制约生猪产业发展
全县年出栏生猪19万头,死亡的比例大约在9%,每年有1.71万头病死生猪,数量较大,无害化处理水平偏低,在社会上易造成环境成本加大,疫情风险增加,制约了生猪产业发展。对政府来说,监管不倒位,失职失察,影响政府形象。
2.3 危害食品和生态环境安全
部分病死猪流向餐桌,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部分随意抛弃病死猪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焚烧污染空气,填埋、深埋污染地下水质和土壤,残渣得不到利用。
3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县级地方财力薄弱,国家专项补贴少,难以承受该项工作的配套及补贴,制约此项工作的开展。全县农村畜禽散养户约有24 961户,分布广,山路崎岖难走,战线长,工作量大,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养殖业市场不景气,造成养殖户自律性差,管理难度较大,技术支撑薄弱,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3.2 建议
(1)农业部尽快制定无害化处理残渣利用标准,对贫困地区财政配套应予以减免或降低比例,对技术、监测、信息等平台的建立及执法装备给予项目支撑,协调保险公司多畜种开展保险业务,对病死动物的收集应予以补贴。
(2)建立科学的病死猪收集和运输体系。制作全县病死猪收贮分布图,合理规划运输线路,购置病死猪处理车辆,设定运输线路,合理派车,定期集中收集处理。
(3)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最大限度支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4]47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监管日程。由于该工作属公益性服务,政府应购置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对无害化处理收集点用地、用电、用水应当给予优惠。
(4)建立病死猪处理与育肥猪保险的联动机制。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育肥猪保险,对政府来说,政府责任是主导监管,提供帮助,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发展,因此政府的需求是政府买单,净化环境,净化疫病。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公司责任是能保则保,有保必赔,同时尽可能开发多个险种,做到有钱可赚,因此保险公司的需求是抗御风险,承担国家责任。对养殖户来说,养殖户责任是缴纳保险,有险获赔,降低损失。因此养殖户的需求是发展养殖,抗御疫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