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安全生产司等司局详解2018年重点工作思路

2018-02-16许科敏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业绿色发展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深融合、惠民生、保安全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8年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工业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具体到工业和信息化部 (以下简称 “工信部”)机关各司局将如何开展好有关工作?现转载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科技司、规划司、装备工业司、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安全生产司等六个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的介绍材料,详解2018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产业政策司:加快优化调整 奋力开创产业政策工作新局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 许科敏

2017年,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根据部党组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扎实抓好新时期产业政策研究、推动工业设计健康发展、淘汰落后与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重点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1 2017年重点工作情况

(1)创新思路,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工作

一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 “产业政策要准”的要求,研究制定 《关于新时期加强产业政策工作的意见》,明确新时期产业政策的重点和方向;二是印发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工作管理办法》,明确部内产业政策制修订、实施、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形成全过程管理;三是组织开展部重大软课题 “健全新时期产业政策体系与作用机制研究”,探索建立产业政策框架体系。

(2)多点发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1+X体系,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遴选出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个、示范项目60个、示范平台30个;持续组织 “服务型制造万里行”政策宣贯和经验交流活动,指导举办首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组织成立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形成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和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撑发展的局面。二是新认定47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目前,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已达110家;研究形成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初步方案和标准要求;指导举办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构建起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成果的展示、发布的窗口和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积极推进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筹备工作;与德国、意大利相关组织、高校、企业开展中德、中意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制造与服务协调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设计创新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3)完善工作机制,把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到实处

联合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印发 《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明确了 “十三·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部门职责,实现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转变。界定标准由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环保、质量、安全、能耗、技术等综合标准转变,构建多部门按职责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和落后产能法治化、市场化退出长效机制。

(4)健全工作体系,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调整。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召开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发布了第23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对重点成果进行交流推广;二是组织开展 “向企业送管理”等活动,开展了七期现场交流会,累计参会企业近650家,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200余人;三是开展海尔 “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总结提炼工作并予以借鉴推广;四是遴选出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1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20家、单项冠军产品35个;五是开展企业兼并重组政策评估工作,分析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提出政策完善措施。

(5)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和布局优化调整

一是印发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编制 《长江经济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产业发展部分)》,修订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印发 《关于修订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甘肃省部分条款的决定》,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合作,遴选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三是支持京津冀开展产业转移对接,指导举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专项活动,现场签署10个重点项目意向框架协议,意向投资额311.7亿元。指导和推动雄安新区做好产业门槛设置、疏解和转型升级工作。

(6)坚持试点先行,推动工业文化加快发展

一是贯彻落实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细化任务分工,加强与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协同合作,积极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二是在工业遗产项目丰富且保护工作基础较好的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和陕西等七省 (市)开展认定试点,认定11项国家工业遗产 (第一批)。

(7)开展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和反垄断审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确保政策文件符合公平竞争要求,组织完成了41项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和62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调查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就部分重点案件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研究,对促进公平竞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2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产业政策工作将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围绕 “产业政策要准”,加强产业政策创新转型和顶层设计;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和工业设计创新;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围绕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围绕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围绕提升制造业软实力,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围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产业开放新格局。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司:聚焦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 陈 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司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技术创新,突出提质增效,夯实基础支撑,强化协同配合,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1 2017年重点工作和成效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专题调研,研究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和近期工作建议,制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条件。组建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等三个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导地方认定培育近5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领域明确、差异发展、区域竞合、上下衔接的建设格局初步形成。推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全产业链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建设,年产2.5亿瓦时的动力电池中试线投入试运行。认定2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财政部认定7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加快高新技术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制定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2020年)》,推动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会同20个部门组成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研究制定 《国家车联网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进车联网示范区建设工作。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加快无锡国家传感器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组织核高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统筹推动5G发展,促进5G的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频谱规划、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部属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3)落实标准改革措施,服务产业发展需要

紧密围绕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工业基础、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订、标准国际化、团体标准培育发展等工作。全年批准发布2011项行业标准,废止2749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印发太阳能光伏、移动互联网、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体系,遴选出首批106项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两化融合国际标准在ISO成功立项,发布实施三项两化融合国家标准,推动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184项国际标准项目,其中97项成为国际标准。

(4)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夯实产业技术基础

强化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累计遴选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425家,省级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58家,树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60家。近三年,试点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比例超过90%,专利数量平均增长率超过18%。确立17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工作指南。下达97项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以下简称 “国家质检总局”)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遴选工作。

(5)加快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开展2017年工业质量品牌行动,推动重点装备、消费品等10个领域质量提升。积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委托中国质量协会组织编写全面质量管理教材,开展 “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活动”,累计参与员工数量达200万人次。遴选发布33项标杆经验,组织1600多家企业、2700多人次参与现场交流。深化工业企业品牌培育,新增近千家试点企业、44家示范企业,推动机械、轻工等10个行业制定品牌培育行业标准。促进产品实物质量提升,复核63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新增34家试点单位。加大质量品牌工作宣传,开展 “中国工业品牌之旅”,举办 “2017中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论坛”,联合举办 “中国品牌日”活动。

2 2018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8年,科技司将按照部党组决策部署,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1)着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集聚创新资源,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建设三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已认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考核、评估工作;二是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扩大示范企业辐射影响力度;三是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构建完善制造业知识产权协同推进体系,组织实施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和行业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标杆遴选,完善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指标体系;四是促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探索构建制造业技术转移体系,以及成果评估评价的新机制;五是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开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行业与地方协同发展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加强产业计量工作,提升工业企业产业技术基础能力。

(2)着力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以适应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新时代要求为目标,固本强基,开拓创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一是坚持优化供给、融合发展、开放共享,统筹技术标准体系和重点领域专项标准体系建设,抓好重点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团体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二是夯实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着力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持续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加和优化标准有效供给,倒逼和引领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三是组织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合力,补足质量发展短板,推广行业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快完善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发挥品牌培育行业标准的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五是营造环境激发社会质量创新活力,支持开展质量标杆经验交流和群众性质量活动,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3)着力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统筹产学研,发展高技术,促进产业化,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转变为产业实力。一是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组织实施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2020年)》,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聚焦物联网、车联网和5G等高技术发展,利用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机制,推动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物联网融合创新,抓好物联网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NB-IoT等窄带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集聚;三是发挥部5G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发布5G指导性文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创新技术成为5G国际标准;四是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资源,统筹部内重大专项管理,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相关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五是做好部重点实验室等认定工作,支持部属高校参与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提升部属高校和部属单位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继续开展扩大自主权试点。推动部属高校科研诚信建设,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在新的一年里,要落实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规划司: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全面实施 “中国制造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高东升

1 2017年重点工作进展

2017年是实施 “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一年。规划司按照部党组的统一决策部署,在各司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全面实施 “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扎实推进规划投资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组织实施 “中国制造2025”。统筹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军民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 “双创”,实施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创新,完善制造业发展环境。扎实开展 “中国制造2025”城市 (群)试点示范,推进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修订印发 《“中国制造 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度)》,引导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 “中国制造2025”为重点,圆满完成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二展区筹展。

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三大区域战略,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召开京冀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指南。修订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发展质量评价工作方案,启动新一批示范基地申报评审工作,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和卓越提升,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发展。加强部省合作,与天津、内蒙古、辽宁、浙江、四川等五个省(自治区)签署新一轮部省战略合作协议。

三是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印发 《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 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 “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发布导向计划。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发布工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指南、编制资金计划。加强对工业通信业对外开放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推动工业、通信业领域有序扩大对外开放。

四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组织实施 “一揽子”重点突破,围绕36个方向招标遴选55个项目,一批制约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整机发展的 “四基”瓶颈得到解决。推进 “IGBT器件”、 “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型技术”等四个领域 “一条龙”示范应用推广,探索成果转化应用新模式。完成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召开现场会,举办成果展,组织专家论坛,全社会重视工业基础、支持工业强基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五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做好新兴产业牵头组织相关工作,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制定 《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发展规划。支持新兴产业链协同发展,开展通信设备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心建设试点。发起成立 “新兴产业百人会”,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新兴产业领域政产学研用资互动。

六是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推进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统筹编制投资计划,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序组织项目验收。支持部属高校能力提升和 “双一流”学科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家库,加强行业标准和工程建设规范体系制修订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许可项目管理,审查、核准干线传输网规划、国际通信设施等项目。

七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加强统筹部署,印发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召开部扶贫领导小组 (扩大)会、燕山-太行山片区联系会议,开展定点扶贫调研检查,开展脱贫攻坚督查。组织开展2017年扶贫日系列活动,举办成果展,组织消费活动。聚焦精准,实施扶贫专项。配合推进宽带覆盖贫困村工作,联合发布 《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加强产业扶贫指导,组织编制重点地区产业规划,开展项目对接。

2017年一年来,规划投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工业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达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共识,推动了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为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2 2018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全面深入实施 “中国制造2025”为主线,重点在 “强化统筹,补齐短板,稳定投资,促进协调,培育新兴,狠抓扶贫”六个方面下功夫,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成就。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协同推进重点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实施,加大政策统筹力度,研究制定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管理办法,强化考核监督。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坚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扎实开展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滚动修订 “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加强世界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提升,促进集群发展。

二是实施强基工程,着力补齐工业发展短板。以工业强基工程为试点,加强五大工程之间的统筹。继续实施 “一揽子”重点突破。在试点基础上继续组织 “一条龙”应用示范,扩大整机、基础、科研院所等协同联动一体化的 “四基”推广应用新模式。做好项目验收评价,加强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组织召开工业强基工程现场会。加强对已突破的 “四基”技术、产品、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是稳定投资增长,发挥投资对制造业供给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作用。做好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项目组织工作,完善专家库、招标代理机构库、评估机构库。完善 “中国制造2025”项目库,落实各类部行 (公司)合作协议,加强产融对接。配合研究设立 “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研究制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指导意见。组织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开展部属高校和直属单位项目库中期评估和滚动调整,加强基本建设管理。

四是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谋划和指导。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布实施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加强 “中国制造2025”对外合作及有关政策的宣传解读。以 “一带一路”为重点,完善制造业 “走出去”顶层设计,完善重点项目库,深入推进园区合作和通信互联,促进产业链协同“走出去”。完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作体系,着力开展发展质量评价,加强总结宣传,完善推进举措。

五是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统筹协调,牵头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联席会议有关工作。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热点研究。发布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规划,推动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等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录,推动产业链协同推进体系发展。完善新兴产业投融资信息服务机制,促进产融产投对接。

六是突出定点扶贫和片区扶贫,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做好扶贫办公室工作统筹,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统领,围绕 “定点”、 “片区”两个重点,加强 “产业”、 “网络”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制定脱贫攻坚作风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专项培训。配合深入实施贫困村宽带覆盖工程。建立专家库和项目库,做好定点、片区扶贫专项实施。探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新举措,推动电商精准扶贫,研究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装备工业司: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加快装备制造强国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李 东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中之重,习总书记指出,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并多次强调对大型客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高端农机装备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2017年,装备工业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装备工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

1 2017年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

(1)制定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 (2017年~2020年)》、 《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7年~2020年)》,及 《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指导完成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筹建;三是推动落实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通过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465个项目,拉动保额858.5亿元,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税收政策支持182家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减免税收5.92亿美元;四是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遴选确定97个试点示范项目,完成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立项,确定首批2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8年版)》修订工作,完成72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立项,联合中国工程院开展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

(2)坚持创新驱动,高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飞机专项取得重大进展,C919 101架机于2017年5月5日在上海成功首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 “大飞机梦”的历史突破,11月顺利转场陕西阎良开展科研试飞,102架机也于12月17日完成首飞。全面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专项,印发了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修订版)》,发布首批基础研究项目指南,大型客机发动机CJ1000A全面开展工程研制工作。完成04专项调概工作,新增中央财政资金概算39.9亿元,支持大型数控龙门机床、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38类重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高端装备取得丰硕成果,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 “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全球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中俄宽体客机CR929顺利启动,AG600大型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将于近期实现首飞,ARJ-700支线飞机实现安全运送旅客三万余人次,400马力拖拉机成功研制,骨科手术机器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在医院实现批量应用。

(3)深化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将超过70万辆,保有量超过170万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250瓦时/公斤,较去年提高近15%,主流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达到300公里,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稳步推进,制定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筹建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制定 《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管理规范》,指导成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医疗设备创新发展提速,会同卫计委深入推进高端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在全国范围内21个重点医院启动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建设,PET/CT实现市场 “零”的突破。机器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销将超过12万台,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大力推动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工业制造、文化、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示范应用,组织举办2017中国增材制造大会,2017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积极培育游艇、冰雪运动装备等新型消费市场,研究制定邮轮游艇发展相关指导意见,筹备建立中国冰雪产业联盟,对接冬奥组委建立了会商机制。

(4)改革创新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汽车行业,会同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全球首创的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通过 “双积分”制度,建立了促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修订《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规定》,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建设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国家监测平台。船舶行业,加强对船舶 “白名单”企业的动态管理,对10家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撤销了七家企业规范企业资格,新公告了六家符合条件的 “白名单”企业,构建并发布中国船舶产能利用监测指数。航空产业建立了全国范围通用航空协调机制,协调开展无人驾驶航空器专项整治行动。机器人产业发布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在智能制造、民机民船科研、 “两机”专项基础研究等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5)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开拓全球视野

装备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中俄工业委员会装备组第二次会议,与俄方在机械、汽车、船舶行业等领域达成16项共识;组织召开中俄民用航空合作工作组第12次会议,推进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项目;组织召开中欧/中荷/中法等政府间航空工作组会议和相关科技交流会议;召开中欧、中法合作机制下汽车工作组会议,参加APEC汽车工作组会议和WP29会议;深化中丹绿色海事技术合作,加强中欧造船领域对话,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事务的参与力度和话语权。多渠道宣传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成就。成功举办第19届上海工博会、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要活动,在部双微平台设立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技术装备成果”专栏,集中宣传报道了25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标志性成果,与中央电视台完成 《大国重器》 (第二季)和 《超级装备》纪录片制作。

2 2018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2018年,装备工业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动实施 《中国制造2025》,按照 “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补齐短板、基础支撑”的总体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模式,强基础补短板,优结构推应用,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继续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三个重大专项,以及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两项科研计划。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协调推进C919研制工作,加强ARJ21新支线飞机、AG600、新舟700新型涡桨支线客机等民机重点型号管理,推动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项目实施。组织实施智能船舶、超深水钻井平台、船用低速机等创新项目。培育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农机、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加快推动智能化转型。继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遴选10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重点行业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系统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重点促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集成应用和关键短板装备的突破。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完成并发布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8年版)》。深化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召开第六、第七次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会,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加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培育,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研究智能制造服务平台认定标准和条件。研究制定推动智能船舶发展和船舶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

三是精准发力补齐装备短板。组织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制定发布2018年重大短板装备项目指南,启动编制重大短板装备创新发展指导目录。启动开展我国航空机载专项论证工作,协调落实CR929宽体客机专项,推进重型直升机的对俄合作,发布无人机制造企业规范条件,制定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快农机装备中试基地建设。开展增材制造、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示范推广行动,加快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协调机制,组建完成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 《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推动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四是积极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分析。发布实施《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规定》,制定新能源汽车统筹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认真抓好双积分管理办法的贯彻执行,开展低速电动车治理专项行动。完善民机科研科研咨询管理体系。开展 “两机”基础研究和2017年课题立项工作,成立基础研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落实 《关于加快推动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船舶军民科研计划统筹衔接。进一步加强船舶、工业机器人、联合收割 (获)机和拖拉机、铸造等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入开展装备重点领域国际合作。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高云虎

1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 “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扎实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超过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约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1)加大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支持力度

各行业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财税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扎实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方案,细化配套政策,研究创新举措,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已有30个地区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完善与国家开发银行的绿色信贷合作机制,2017年利用绿色信贷支持154个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利用财政绿色制造专项支持142个重大项目,聚焦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行业,推动将绿色制造理念贯彻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加强全产业链绿色管理水平提升,相关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节能、节水、减排等资源环境效益明显。会同有关部门修订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节能环保设备推广应用。加强有毒有害污染源头削减,支持汞、铅、高毒农药等行业21个高风险污染物削减改造项目,可减少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使用量12万吨/年,减少汞使用量17吨/年,减少废水、废气中铝及铅化合物排放量2吨/年。

(2)工业能效水效持续提升

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形势持续向好,石化、电力、建材等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钢铁等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速保持回落。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27%,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预计下降27%。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确定钢铁、电解铝等六个行业能效 “领跑者”企业名单,发布 《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 (2017)》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 (2017)》,推广39项工业节能技术、119种工业节能装备及80种消费类家用电器 “能效之星”产品。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在大庆、辽河等油田开展高效变压器节能改造试点。在山东、河北、广东等地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与重点用能企业加强对接。组织开展年度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和专项督查,重点围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对全国5689家高耗能工业企业开展专项监察,委托吉林、江苏等五个省 (区)对全国1200多名节能监察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加大工业节水力度,重点围绕钢铁、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会同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确定钢铁、纺织和造纸等行业11家企业为首批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推动用水企业水效对标达标。

(3)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

2017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预计达到14亿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量预计达到2.65亿吨。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总结推广第一批12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经验,积极推动贵州省水泥窑协同处置试点建设。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强已公告再生资源规范企业的事中事后管理,发布符合 《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第五批企业名单,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顺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蓄电池保有量逐年增加的新形势,加快研究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制定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加快相关标准和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系统建设,推动重点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启动回收利用试点。推动甲醇汽车试点,完成晋中等九市甲醇汽车试点验收工作。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积极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发布《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 (2018年~2020年》,促进再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进形成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高效反哺互动机制。

(4)重点区域流域领域清洁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加快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联合有关部门制定 《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转移,加快工业节水减污改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调研,指导和督促 “2+26”城市政府落实2017年~2018年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坚决取缔地条钢,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印发 《国家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推荐目录》,指导铬、聚氯乙烯等行业加快源头削减重金属污染。实施清洁生产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组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近万家企业共2.3万人参加清洁生产能力提升在线培训。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印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布第二批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 (大气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5)标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全面启动,首批286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标准集中研究制定,加快建立健全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评价要求等绿色标准规范,发布相关标准19项,有效支撑了绿色制造示范工作。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发布,包括201家绿色工厂、193种绿色设计产品、24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示范作用持续发挥,带动相关领域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提升。深入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试点示范工作,启动99家企业绿色设计试点验收,组织遴选第三批试点企业,加快打造一批绿色设计领军企业。发布第二批75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加快构建市场化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机构首度利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实施自我声明,进一步提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支撑能力。

(6)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各地区各行业纷纷结合实际出台工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绿色制造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发布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报告 (2017)》,第一次全面梳理我国工业领域绿色发展进程。大力开展绿色制造专项宣传,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上展示近五年来工业节能、节水、低碳、再制造等领域的绿色发展成就,中海油惠州炼油厂节电工程等绿色制造典型案例产生巨大影响。组织中央媒体专项报道绿色制造,央视 《辉煌中国》纪录片对镇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等案例进行系统宣传, 《经济日报》专栏介绍宝钢绿色发展先进经验。推动成立中国绿色制造联盟,建立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绿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议,促进政产学研用金等加强互动交流,着力推进绿色制造理念传播、绿色制造诊断服务、绿色制造金融对接、绿色制造+互联网和绿色制造国际合作。

(7)国际合作交流加快拓展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工业绿色发展交流对话,为世界提供中国绿色制造解决方案。将中欧、中法、中意等现有工作机制交流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绿色制造各领域,绿色制造理念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拓展新双边合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在中韩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领域战略合作备忘录,与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在绿色制造领域的交流合作事项纳入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举办 “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会议,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倡议在工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引领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2 2018年主要思路

2018年是落实 “十三·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把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实 “中国制造2025”的硬任务,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确保完成国家“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不断深化绿色制造示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滚动组织实施绿色制造专项。加强对前期225个项目的跟踪管理,督促项目按时保质实施,部署启动首批重大项目验收。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滚动发布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名单。深入开展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及固体废物、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电器电子和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等示范工作。

二是加快推广绿色技术装备。积极推动利用现有政策渠道,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大力开展绿色化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一批节能、低碳、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领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创新国家鼓励发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方式和渠道。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水效 “领跑者”计划,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扎实做好电机、锅炉、配电变压器等设备能效提升工作,不断提升系统能效。落实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沿江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发展壮大节能服务业,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评价中心的公益服务诊断能力,继续组织实施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推进节能服务公司与工业企业规模化对接。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和环保服务产业,按照细分领域制定环保产业规范条件,发布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树立标杆企业,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机制,深入开展试点。推动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加强已公告企业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规范经营。组织落实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推动实施在役再制造,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依托中国绿色制造联盟推动绿色制造全产业链合作,充分调动中外旗舰型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以响应绿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议的形式,提出落实 “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加强中外绿色制造理念、技术和具体实践的交流与对接,快速发展绿色制造产业,促进国内外迅速接轨,推动绿色增长。

四是持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标准体系。严格落实 《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和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开展2018年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加强节能监察体制机制建设。深入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加快完善绿色制造标准。进一步加强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推进落实绿色信贷重点项目。积极探索应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手段。加快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和配套评价标准,创新方式引导典型企业发布绿色发展报告。

安全生产司:强基础抓改革奋力开启安全发展新征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司长 金 鑫

1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在工信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安全生产司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部党组工作部署,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为重点,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守红线,攻坚克难,努力保障安全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1)提高政治站位,为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坚决贯彻部党组工作要求,今年始终把迎十九大保安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周密部署、严格落实,实现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和召开期间,民爆行业及部属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平稳运行,监控化学品管理平稳有序,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1)民爆行业以检查督查为有力抓手,在确保生产安全的同时,着力提升行业管理能力。特别在十九大召开前夕,要求各省责成属地行业主管部门与全部生产销售企业签订 “特殊时段安全生产责任书”,对京、津、冀三省市着重开展安全督查。2017年对全国27个省的重点生产销售企业开展督查,提出70多个安全监管不到位问题和近600项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要求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全部整改到位。部属单位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会同人教司、机关服务局联合组成六个督查组,集中对12家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开展督查。指导推动部属单位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改进安全管理。

2)严格监控化学品监督管理。按照部工作部署,试点开展监控化学品 “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下发 《关于加强监控化学品企业互联网发布信息管理的通知》,预防和消除信息安全隐患。指导地方完善预案,妥善做好敏感化学品调查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2)狠抓重点突破,落实中央部署安全生产改革发展举措

根据部党组关于工业和通信业领域安全生产改革发展工作部署,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狠抓落实。

1)明确任务分工抓统筹

制定出台工信部 《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15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承办司局、任务措施和时间进度。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保障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根据中央改革办和国务院安委会督查要求,于2017年8月、10月、12月向国务院安委办报送工信部贯彻落实重点任务情况。

2)突出重点任务求突破

紧紧围绕中发32号文部署 “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安全产业”重点任务,创新思路,积极推进。

①加强顶层设计。拟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以下简称 “国家安监总局”)、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 《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编制 《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 (试行)》,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推动安全产业发展的共建合作机制,与江苏省、国家安监总局达成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共建合作协议。

②探索打造市场化金融服务平台。指导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了国内首只地方性安全产业基金和首只行业性安全产业基金——汽车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③加强安全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与国家安监总局、科技部联合编制 《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开展安全技术装备试点示范。选择安全事故高发的交通、建筑领域,组织研究先进安全产品试点应用方案,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市场规模。

3)找准职责定位抓指导

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按照中发32号文要求,指导重点行业领域严格市场准入,推动将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纳入政策法规、标准规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中。研究起草新时期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部 “十三·五”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建设方案,为指导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3)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民爆行业改革发展

民爆是高危行业,坚持一手抓安全,坚定人民立场,严守安全红线;一手谋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加强政策指导和引导。制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民爆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更好解决民爆行业安全生产 “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落实民爆行业 “十三·五”规划,制定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目标》,更好引导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科技引领提升发展质量。积极争取财税政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首次将两大类12项民爆行业安全防护装备与技术纳入 《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支持范围;首次将民爆行业共性安全技术的基础科研项目纳入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科技专项”支持范围。

2)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以提升行业本质安全为目的,结合 “中国制造2025”在民爆行业实行 “机器换人、自动化减人”。2017年6月召开民爆科技工作座谈会暨智能制造推进会,加大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力度。三个民爆智能制造项目被评选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新模式应用,其中四川雅化集团参加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国际智能制造展览会,并做典型发言,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目前,全行业90%以上工业炸药生产线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工业雷管生产线50%以上采用了自动装填、人机隔离的生产工艺;全行业已引进近千台各类机器人;共减少危险岗位操作人员7400余人。

3)继续深化 “放管服”改革。继取消、下放六项行政审批项目后,为进一步深化 “放管服”改革,修订了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更加简化审批手续,更好减轻企业负担。承办了第17届爆炸物品首席监管者国际会议,助推我国民爆行业与国际接轨。2017年11月结合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组织召开首次 “民爆行业进出口暨民爆企业 ‘走出去’工作座谈会”,更好服务企业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形成民爆行业全面开放新格局。

(4)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履行禁化武公约

坚持从对人民负责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从服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扎实做好禁化武履约各项工作。

1)夯实履约基础。积极推进 《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修订)》立法工作。依法做好监控化学品设施建设、生产、使用和进出口等行政许可,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召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座谈会,制定抽查实施办法,试点抽查五家生产、经营企业,及时公示检查结果,督促整改,并作为首家试点单位在部内做经验介绍。

2)严格履行公约。召开履约部际联席会议和履约20周年座谈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研判形势,做出部署。举办全国培训班,指导地方及企业按时向禁化武组织提交宣布数据。制定 《接受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现场视察工作规范 (试行)》,对地方和企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顺利通过29次现场国际视察提供有力保障。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防止可用于生产化学武器原料和技术设备扩散。

3)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加国家履约主管部门会议、缔约国大会等禁化武组织及地区性国际会议和磋商,加强沟通、表明立场,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禁化武组织在华开办国际培训班,为该组织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实习企业,展现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大国担当。

2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安全司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制定新目标,落实新举措,推动安全生产、禁化武履约工作再上新台阶。

重点任务:一是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深刻领会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部署,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 “两个”责任,强化正风肃纪,持之以恒反 “四风”。二是扎实推进中发32号文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依据部内分工方案,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定期向国务院安委会报送我部贯彻落实重点任务情况。组织开展我国安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开展安全产业宣传推动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调动发展安全产业积极性;逐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先进安全装备的推广应用。三是深化民爆行业改革与发展。推进民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助推企业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安全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实施行业安全、科技、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动民爆行业智能制造的推广与应用,实现民爆行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服务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大局。四是全面做好履行禁化武公约工作。进一步完善履约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履行好国家宣布、接受国际视察和防扩散国际义务。加强监控化学品管理,统筹兼顾履约与发展。加强履约重大问题研究,为公约第四次审议大会提供中国方案,切实发挥好我负责任大国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和世界和平。

猜你喜欢

工业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工业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再造绿色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