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进及其本土化

2018-02-16沈旸,陈曦

建筑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本土化遗产语境

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后,再次进入了新纪元。ICOMOS第六次科学委员会会议(2011,佛罗伦萨)将“保护及修复的理论与哲学”分会场主题定为“遗产保护的范式转移(Heritage Paradigm Shift):改变的包容与界限”,即传达出明显的信号:近现代发展并成熟的国际保护思想在当代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些转变的突出特征集中体现在“保护对象语义的多元”和“保护语境的转换”等方面。前者指有“意义”(Significance)、值得保护的对象在逐渐扩充;后者指遗产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甚至可以说“保护”成了一项社会进程、“保护”就是一种文化。

理论的演变不是突然的,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历史的解读可以为今天之变化找到文化根源。同样,对当代国际建筑遗产保护思想发展新趋势进行系统整理,不仅将有利于推动国内保护理论的发展,建构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的理论基础;更是为了应对当前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最迫切的问题,即如何批判地吸收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保护理论,以及在中国的实践中给予反馈,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富有适应性的本土化保护思想。这些领域的开拓与探索将为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的策略选择提供案例参考,对国内兴起的各种保护思潮提供评判依据,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作出理论铺垫。

本次主题相关文章聚焦于建筑遗产保护思想在当代的发展趋势,选取保护理论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邀请深谙各国保护理论及实践的学者讨论该国在遗产保护理论领域的新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变化。每篇文章的视角各有侧重,折射出各个国家对于保护理论哲学背景的差异,而在阐释各自国家遗产保护动因的同时,也共同建构起国际保护思想的演变:“英国历史建成环境保护—— 一段在实践中往复的历史”关注了保护法规制度的发展,预告了我们将会遇到的遗产保护学科的自治问题;“从战后重建到预防性保护——比利时建筑遗产保护之路”通过回溯国际保护思想的过去,讨论了与国际保护理论并行且相互缠绕交织的本土保护理论;“后现代图景下的批判性保护——美国当代建成遗产保护动向”强调了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并暗示了保护思想更加激进的未来;“日本建成遗产保护方法的发展”侧重于木构建筑本体修缮历程的研究,其保护史展现了东亚木构建筑保护似曾相识的成长历程。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在“舶来”与“本土”的碰撞中,也会开拓出新的领域;如何将国外的理论在地域化的语境中进行转译和比较研究,从而讨论中国本土化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走向,也是本专栏文章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对这些遗产保护实践的分析,考量国际的保护思想是如何融入“异乡”的实践,并对中国本土化保护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给予补充:“20世纪中国文物建筑保护思想的发展”将传统思想与当代观念、本土文化与外来思想的碰撞、交织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已关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哲学的思考;“瓦伦蒂诺的小天使——意大利修复设计方法及中国视角”指出在中国语境中,记忆、真实性、历史遗产等观念与欧洲并不完全相同,意大利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建筑、景观以及城市设计等方面,或许都会找到新的探索和发展领域;“一场二十多年的‘实验’——柬埔寨吴哥古迹国际保护修复比较研究”回顾了吴哥古迹(Angkor Monuments)的保护修复历史,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竞技的不同国家各自的建筑遗产修复目的、理念和策略、技术方法及文化影响等。

当然,建筑遗产保护作为当代的显学,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依然有太多尚未明晰的脉络,正如本专栏作者之一肖恩博士在文中所言:“这是一段具有反复性的历史,因为当下和趋势同时与过去和未来密不可分。”这也是本专栏希望带给读者的思考。

猜你喜欢

本土化遗产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遗产怎么分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千万遗产
跟踪导练(三)2
遗产之谜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