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琶洲区域总工程师制度的思考
2018-02-16付力澜
付力澜
(毕节市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
本次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毕节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题培训》,学习内容知识丰富、专业跨度大(包含规划、建筑、园林绿化)、覆盖部门多(包括规划、住建、城管、创园)。收获颇丰、感触多多。我在职与市城规委从自身工作岗位对本次培训中广州琶洲区域总工程师(以下简称“总师”)制度谈点浅薄看法。
1 毕节项目评审组织现状
目前,毕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项目评审审查呈现“分级、分层、分阶段”评审体系。“分级”即技术评审与行政审查分离,专家管技术,仅为行政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分层”即根据项目规模、重要性、特殊性等因素,行政审查形成专题会、副主任会、主任会、城规委全会四个层级;“分阶段”即根据项目建设不同阶段规划部门要素控制内容不同,组织相应审查。用地规划阶段主要控制要素是指标要素、功能要素(居住、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地块周边空间要素(天地线、竖向设计、基础设施现状)、城市景观要素(建筑外立面用材、用色)、人性化要素(电梯数量、智慧楼宇、绿化、亮化)。专家评审围绕其形成空间结构体系,立面色彩,与周边基础设施衔接、公共安全进行。工程证阶段的评审原则,方案调整不影响控制要素质与量,可直接领取工程证。如发生不影响核心控制要素的重大调整,需进行建筑方案深度的专家评审。评审深度按“2016年建筑工程设计深度要求”。
2 当前工作难点
目前,工作中发现较多设计单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控制要素、设计深度把控不准或遵循“业主至上”设计违反“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个性化、舒适性、安全性”设计原则,项目缺陷体现为“空间布局单一、呆板;建筑外立面用材破坏城市景观、日照分析不真实”。同时,毕节中心城区丘陵地貌,竖向设计尤为重要,较多设计单位将地块理解为平地,不考虑安全工程-护坡、挡墙等工程措施的尺寸,不注重消防登高面对道路坡度要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与实际不符。加大复核审批人员工作量,影响审批时效。社会资本参与项目,业主取得土地后,有些不到有关部门沟通(规划、住建、消防、交警)自行设计;有些遵循“利益最大化”违反控制要素设计;有些突出强调经济性,使用低劣外墙材料,空间形成屏风楼。广州琶洲新城建设引入区域总工程师制度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3 引入规划前期介入的好处
(1)不管是广州琶洲新城建设引入区域总工程师制度,还是毕节市规划局前规划对接机制,都是前期规划交底,事中跟踪服务。目前,市局规划对接机制效果较好,由于没有相关制度进行保障,没有全面铺开,同时,也是各科室认识不到位。市局规划对接机制有效解决设计单位和业主对毕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管控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沟通、技术交底,强化设计单位、业主对控制要素的了解,节约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及资金。
(2)不管是广州琶洲新城建设引入区域总工程师制度,还是毕节市规划局前规划对接机制均加深规划管理人员的本区域城市定位、发展优势的认识。会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专业、更合理技术建议。避免设计成果反复修改,加快项目审批。
(3)不管是广州琶洲新城建设引入区域总工程师制度,还是毕节市规划局前规划对接机制。使我们能提前预见到控制要素如何合理设置,引导出要素前置制度,使规划管理的合法性、管控性得以强化。规划工作的严肃性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