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河涌水体污染分析及治理技术探讨
2018-02-16陈露舒
陈露舒
(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10000)
前言
人口的不断增长,污水排放量亦随之增加。部分地区污水偷排、乱排,导致城区河涌水体污染严重。如何有效治理河涌水体污染,俨然成为了我国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此,应对城区河涌水体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治理技术,从而实现对城区河涌水体污染的有效治理,改善河涌水质。
1 城区河涌水体污染分析
造成城区河涌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生活污水的乱排放是造成河涌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在城区内,部分区域由于污水管网建设的不完善、截污不彻底或雨污水管网的错接混接,导致生活污水排入河涌,对河涌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的偷排乱排造成是河涌水体污染的另一关键原因。由于部分企业未能遵循我国污水排放的相关标准,在污水流入河涌之中,势必会造成水体污染。此外,部分企业由于污水处理设备的缺乏或工艺的落后,对污水的处理方式未能符合污水排放标准,致使超标现象层出不穷,城区河涌水体污染现象难以得到控制[1]。据调查,很多企业在排放污水的过程中,仅仅通过步骤单一的一级处理方式来处理污水,随后便直接排入河涌之中,在这种处理方式之下,是难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的,也难以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超标的污水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程度,远远超出河涌纳污容量,这也是城区河涌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禽畜养殖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是河涌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畜禽养殖业具有分布分散,地点偏僻,污染不易控制;排泄物COD浓度高,排放系数大;禽畜粪尿治理水平低、综合利用率低等特点。大量的禽畜养殖场临河而建,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排河涌,对河涌造成巨大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于农药化肥的不适当、过量的使用将会导致农药化肥残留于土壤,雨季暴雨径流对地面的冲刷,将导致农药、化肥随雨水的地面径流而进入河涌,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2 城市河涌水体治理的技术要求及原则
2.1 技术要求
河涌水体发黑发臭,是由于河涌污染物超标而造成的。当河涌长时间受到污染的严重负荷,势必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同时,溶解氧会产生很大程度的消耗,在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厌氧环境,在厌氧微生物发挥出作用时,污染物就会随之分解,进而造成臭味气体的产生[2]。所以,对城区河涌水体治理而言,应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得到切实净化,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河涌内生态环境的平衡。
2.2 治理原则
为实现对城区河涌水体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应遵循一定的治理原则,以确保整个治理过程的严谨、有序性。就其具体治理原则而言,有如下体现:①首先对河道内进行治理,即采用原位治理方式[3]。②绝不可对河涌原有功能造成影响,应善于结合生态建设工程等。③重视节约运行经费,提升管理的便利性。
3 城市河涌水体治理技术分析
3.1 控源截污技术
河涌治理应首先从控源截污的方面考虑,通过截污纳管、整治违法排污口、控制面源污染等控源截污方式,真正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整治违法排污口主要是取缔“散乱污”工业企业、餐饮业的违法排污口。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为清理整治禽畜养殖业和农业的污染。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中较为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完善城区污水管网的建设,将污水截流纳入到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实现对区域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解决污水散乱排放、污染河涌的问题。截污纳管是一项工程量较大、投资较大的工程,应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合理设计工程方案,不仅要保证控源截污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同时还应保证控源截污的有效性。
目前广州开展的城中村的“进村入户”工程是广州市187条黑臭河涌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对城中村的房屋立管、村内排水管道进行改造,新建或完善一套独立污水收集管与市政污水管道系统接驳,做到污水收集到户,并结合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区域的污水管网,确保旱季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该工程的建设实施能切实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从源头控制污水排放、规范排水户行为,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内存在的雨污混流、错接乱排等问题,实现彻底的雨污分流,真正地从源头杜绝污水直排河涌。
3.2 内源治理技术
内源治理技术,主要是针对河岸水体、城市等内部进行治理,其中包括城市水体沿岸的垃圾清理、水体生物残体漂浮物的清理等。其中城市水体沿岸的垃圾清理,主要是对城市水体沿岸存放垃圾的临时堆放点进行清理,应保证一次清理到位,尤其是对于垃圾存放历史较长的地区,可能因清理不彻底而加速水体污染。生物残体级漂浮物的清理,尤其是在季节性落叶时,需要对这些落叶及时清理,再加上水面上漂浮的垃圾等进行清理,需要保证清理的及时性,避免生物残体和漂浮物出现腐烂的现象而污染到水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漂浮物的清理是一项长期的清理工作,应定期进行。
3.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对治理水体黑臭问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微生物菌剂的投加,改变好氧生态环境,通过好氧微生物来清理污染物,使河涌内外源污染物都予以排出,从而使城区河涌水体自净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另外,这一技术也有利于水生生物链及植被之间的配合,使河涌生态的平衡性可以得到恢复,水体中黑臭问题可得以抑制。目前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菌剂、生物巢技术等,下面结合具体的生物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利用微生物菌剂进行修复。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强大的分解者,甚至对水体中存在的任何有机物都可达到分解作用。将其配合于河涌曝气,在关键排污口定量对微生物菌剂进行投放,并借助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水体的自净能力获得切实提高,降低河涌的污染负荷,以保障河涌生态平衡[4]。在运用微生物菌剂时,一般会利用工业方式来组合多种微生物,其主要包括酵母菌、乳酸菌以及光合细菌等,可在水体中快速形成菌群,以对有机物起到降解作用。另外,组分几乎都为自然微生物,并不具备基因突变因素以及其它消极因素对水体产生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其已经得到了农业领域的普遍运用,绝不会产生生物安全等问题。复合型微生物菌剂具有价格低、菌数多等特点,对水体净化极为适应,也能够对水质的净化程度予以保障。
利用生物巢进行修复。生物巢属于一种固定微生物技术。根据水域整体面积,在河涌中放置生物巢,并注意其数量,以实现过滤系统的有效组成。通常生物巢的主要材料为聚合物,通过借助这一材料对生物巢进行编织,可对水中微生物进行吸附,降低微生物的流失概率,使微生物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获得增加,为有机物和浮游生物的反应提供机会。并且,利用此方式,也能够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觅食场所与繁衍环境,以推动生物多元化发展[5]。
此外,为使生物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在对城区河涌水体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时,应对水生植被予以重建。水生植被的主要作用在于吸收水体中存在的磷等元素,使藻类的生长得到抑制,还能有效净化水体环境,实现景观的美化性。
4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对城区河涌水体污染问题的有效分析,找寻到造成水体污染的根源,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使问题在根源之处得到遏制,以实现对城区河涌水体污染的有效治理。同时,可依据相关技术要求、技术原则等,来深入开展城区河涌水体污染治理工作,使水体黑臭现象真正得到消除,保障水体水质得到长效的维持。
[1]孙志鸿.中山市某城区河涌水体污染分析及治理技术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2017,32(01):17~21.
[2]郭晓琪.佛山市某城区内河涌水质污染现状调查及综合整治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罗俊华.广州市天河区河涌水体污染特征分析与污染治理模式探讨[D].暨南大学,2011.
[4]伍家添.广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0.
[5]汪义杰.污染水体直接净化技术试验研究及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