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理论
2018-02-16胡希冀宋劲松王文龙
胡希冀 宋劲松 王文龙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 河北承德 067000 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技术中心 河北承德 06700)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发展成果显著,城市数量及城市规模都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快速城市化使城市水危机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此种情况下,依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管网建设的方法解决城市水危机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因此“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迅速推广,已解决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说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海绵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1 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
海绵城市区别传统城市,是通过一定自然和人工手段对城市进行相应改造和建设,使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时具备如海绵般良好的“弹性”,实现水资源在城市范围内的吸存、渗透、净化,进而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1]。
与传统粗放式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同,海绵城市没有采用改造、战胜大自然的方法对城市进行粗放式发展、高强度开发,从而导致原有水生态系统改变,而是尊重、顺应自然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低影响开发,采用“慢排释放”“源头分散”的设计理念,保护和修复原有水生态系统的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2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在世界发达国家中,这一概念已被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及实施。虽然各国由于气候、环境、经济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思想有所区别,但仍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提供指导。
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提出的雨水技术管理体系,其核心是通过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的联合应用,实现减少和预防水资源污染的目的[2]。其中结构性措施主要指渗透路面、人工湿地、生物缓冲区等能够有效控制环节雨水径流产生水污染的工程设施,非结构性措施包括政策制定、知识宣传的手段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二者主要区别为结构性措施侧重于“缓解”雨水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非结构性措施重点在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最佳管理措施(BMPs)将雨水管控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可以实现城市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及管理。
2.2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是在最佳管理措施(BMPs)基础上发展得出的雨洪管理技术[2]。地影响开发理论(LID)强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持水文状况稳定性,即保证在在开发后场地仍能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LID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排水方式,采取增加分散的小规模源头控制与设计,实现降低雨水径流量、保持雨水下渗量、维持地下水更新、控制水污染的目的,最终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其主要措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蓄水池、人工土壤渗滤等方式。
2.3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的核心是将城市雨洪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应用,是将城市规划设计与雨洪管理进行综合考虑,以减少大规模开发对自然水文状况产生破坏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3]。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强调实现雨洪管理、饮用水供应和污水管理的一体化,保护城市水循环整体平衡。其主要应用方式为通过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对雨水进行逐层的蓄滞和再利用,经过处理后再将多余雨水排放到城市雨水管线中,最后结合人工自然水体景观对雨水径流进行收集和循环利用,以达到最佳利用效率。
3 小结
海绵城市建设在水资源节约、水污染处理、城市内涝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从海绵城市概念及建设意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介绍了集中相关理论,希望能为为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作为参考。
[1]俞孔坚,李迪华,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06):26~36.
[2]贾 续.国外雨洪控制与管理体系概述[J].职业时空,2013,9(07):120~122.
[3]廖朝轩,高爱国,等.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16,32(01):4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