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路径选择

2018-02-16郭文兵李晓杰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7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建筑师形式

郭文兵 李晓杰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深圳 518060)

1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的历史回顾

1.1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教会校舍建筑与西方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早期尝试

因为教会传教策略的需要,早期来华的西方建筑师,很早就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尝试,这种尝试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传教士来到中国企图实现中国的基督化,认为这可以控制中国未来的社会领导与知识精英,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西方建筑师一开始就注重将西方建筑体量构成的设计手法运用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中西建筑有着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构成观念,早期西方建筑师为我们带来的建立在西方建筑形式构成观念的基础上的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为后来中国建筑师带来了启发,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多年后,在这些建筑师笔下产生许多民族建筑形式建筑作品,如南京金陵大学北楼等。

1.2 1927年到1937年-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民族形式探索的第一次高潮期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1931年北平“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华民族亡国危机加剧,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1934年,国民政府要员相继发表文章与谈话,提出希望全国人士从速研究以发扬“中国固有文化”,由此再度引起关于中西方文化的争议[1]。在“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师从民族自尊自强的观念出发,不断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进行探索。而20世纪20年代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多数留美,饱受当时美国流行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熏陶,整体上创作思想倾向当时折衷主义建筑范畴的中国民族形式建筑。

在1927~1937年第一次探索高潮期,短暂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建筑师作了三种不同趋势的尝试与探索:套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的整体仿古模式;在建筑整体上采用西方组合设计手法;局部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细部仿古模式。由于探索时间的局限性,中国建筑师并未形成固定模式,形成了以广州中山纪念堂最为代表的建筑。

1.3 解放后——对“民族形式”的再探索

解放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大搞经济建设,建筑工作者丢掉了自己熟悉的英、美体系,转而学习苏联俄罗斯古典主义和巴洛克作风。在此背景下,1951年中国建筑界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目的在于中国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主形式”问题。当时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就卓有成效,在民族自豪感的鼓舞下于不同场合提出了以中国传统形式为依据的民族形式建筑设想。在此影响下,以大屋顶为主要特色的建筑形式四起。传统宫殿建筑中屋顶形式和木构架柔和曲线的动人形象为大多数熟知,这种“中国固有之形式”已经在中国人印象中留下了印记,因此大屋顶应用极为广泛。

以北京友谊宾馆为代表的的这类建筑,主体框架结构,中部设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创作者精于传统建筑的法式,有恰当的比例尺度,为此形象迎接外宾不失一种肯定的构思。

1.4 改革开放——空前多姿的建筑活动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相应国家重心继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持续向前推进,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短短几年中,出现了大量的西方建筑,促使建筑师回顾探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繁荣为建筑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由于姗姗来迟的西方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由于许多地方政府与使用单位的偏爱,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讨又一次成为建筑界的执点。除了在一定古代传统建筑条件下的仿古建筑外,如黄鹤楼、北京琉璃厂、天津文化街等,还有在传统建筑文化基础上结合不同条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山东省曲阜阙里宾舍是现代和传统形式的结合的典型案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的不足

2.1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缺乏对城市内在空间层面的思考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往往都是站在建筑的角度出发,考虑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技艺等方面的实际价值。然而忽视了城市整体风貌继承与保护,比如城市中轴线、路网布局、空间从属关系、城市山水格局、城市中心等实际需要继承的点。城市要素都是突显城市风貌格局的重要内容,并不局限于建筑层面。

城市是也叫城市聚落,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追求[2]。传承城市风貌利于人们生活场景的再现,更加直观反映、全面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

2.2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偏重于形态(如大屋顶等)导致严重的经济浪费

近现代,传承传统建筑风格多次提及“民族主义复兴”,实质上是片面的追求“形式”,缺乏对传统建筑的总体认识。导致提倡新建筑运作的大屋顶等传统形式过于追求形式,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固有形式之上。大屋顶建筑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由于建造“华而不实”、“严重浪费”招致批判[3]。即使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只注重到外在的建筑形式,仍缺乏一定的时代感。

2.3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缺乏对文化的足够重视

在经济市场的背景下,人们感叹于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厚今薄古成为许多人看待世界的态度。从建筑实例来看,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杰作不胜枚举,但是,现今能够读懂它的杰出艺术成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中国人自己对于被外国著名学者赞誉的中国文化遗产却不屑一顾。正如世界著名建筑师埃森曼对中国建筑师的忠告“你们的文化不应该跟随西方的想法,应该理解西方的想法而不是跟随,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理解你们的文化但不跟随”[4]。政府、企业部门推求新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4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面临时代发展的困境

①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完全被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取代,仅仅残留在部分偏远山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由于城市用地的局限性,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青睐。原有建筑体系做法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现在城市中屹立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传统建筑文化不是那么盛行,只在部分高校的研究中稍有体现。②随之而来的与传统木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工匠体系也随之崩溃。由于传统材料被替代,传统工匠毫无用武之地。

3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继承路径选择

3.1 汲取传统空间思想,融入现代城市

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建筑中群体组合的序列性、院落空间组合的内向性、园林空间的含蓄性、都反映出对自然的崇尚、建筑等级的观念、朝向的习惯、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试运用老祖宗的建造智慧,结合当今的建造理念、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之中创造符合当今生活的空间环境[5]。从传统的建筑空间出发,不断探索新建筑空间思想的逻辑:注重内涵、引入传统内容、空间上继承,对传统形式进行革新,会发现犹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发现自由想象的空间更为广阔,建筑创作之路也会更为宽广。

3.2 提炼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抽象化继承

传统建筑往往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包含诸多的文化内容,在技艺层面,每一种建筑类型形式都是一种文化类型,但居于建筑继承的角度,不可能继承传统的大屋顶、斗拱、雀替等,反对穿靴带帽的做法,都是生搬过来也不具有原来的韵味。

传统建筑要融入时代,依时而变,但需要原生的人文精神却要一始而终,因此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要看到传统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传统的时代性,并且传统融入时代往往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

对此吴良镛先生也曾做过深刻阐述。他说所谓抽象继承是指:第一“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再用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

建筑师应紧随时代需要,对传统建筑风格不断吸收、抽象化提炼,并与时代相结合,为现代建筑注入新活力。

4 结语

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建筑师在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才可能在世界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屹立于现代建筑领域。中国建筑文化的丰富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出发,因为不断挖掘自身内在的传统内涵,发展才有现实可能性,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铺路石。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已成为必然选项,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也不止于停留在形式的模仿,而是更加注重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文化思想和技术精神,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并加以现代体现,实现建筑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建筑师形式
胖胖的“建筑师”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