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2018-02-16

居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海绵基础设施城镇化

曹 鹏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积聚,巨型城市不断增多,城市的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双刃剑,城市为人类带来优越方便生活的同时,城市中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越演越频繁,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多端,突发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刻考验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防灾体系,城市是人口密集和财富高度集聚的地方,一旦受到冲击,后果将无法估计,目前我国的城市不同程度的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只要下暴雨城市就会被淹,而且会威胁城市居民生命安全。但是我们的城市却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现象,如何能够把被动变为主动,合理的利用这些对人类安全造成威胁的水资源,海绵城市的出现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得城市的雨水变废为宝,为我们所用,为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找到适宜的发展途径。

2 海绵城市的内涵发展

生活中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借助其物理特性应用到城市之中形成治理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国外最早的是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对于海绵城市的应用,主要是城市对于周边乡镇人口的吸引作用[1],随后引入到城市水弹性方面,不同国家的学者和单位对此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国在2000年以后介入海绵城市的研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背景,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成果和方法实践,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出重要途径措施,也极大的推动海绵城市内涵的发展。例如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从城市景观作为海绵体研究城市中洪涝的调蓄能力,而且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去,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城市洪涝灾害问题的突出,国家层面也更加关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2014年,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正式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国家方针政策[2],并且同时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3],拉开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各地相继出台适宜本区域的水环境发展建设措施,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安全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问题

3.1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前些年,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大量植被破坏,资源过度开发,大量废水废气废杂未经完全处理就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增加,臭氧空洞等,从而加剧环境恶化,环境破坏严重。大自然的脆弱导致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短期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据最近报道,我国城市不同程度的受到洪涝灾害的风险,城市内涝已覆盖全国[4],城市看海已成为雨过之后城市另外一种景象,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加强环境保护已变成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3.2 城镇化速度加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财富和人口越来越多,而且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巨型城市变得越来越多,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整体城镇化阶段,应重视城镇化的发展效率。虽然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城镇化驱动下的巨型城市可供人类使用的水却较为匮乏,如何有效合理利用降雨,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研究热点,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地表逐渐被钢筋混泥土及建筑物所覆盖,降水很难渗入地表下,通过地表快速排走,使得水资源浪费严重。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的城镇化健康发展之路。

3.3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规模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尤其是城市的地下管廊和排水设施,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聚集,城市加速向外围扩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却滞后于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的中心老城区,人口较为密集,先前的城市设施已经与现状发展严重不符,超出负载能力[5]。对于城市公园、湿地、河道等蓄水设施以及排洪沟、排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不完善,导致城市一旦遇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后果普遍比较严重, 加强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步骤开展基础设施的更新扩容工程,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3.4 规划设计弹性欠缺

我国城市前期建设由于当时时代缘由或多或少都走过一条重建设轻规划的道路,导致城市无序开发建设,城市中的公园、水体、湖泊、湿地等城市海绵体的布局存在分布不均,数量过少等问题,且在规划建设时功能较为单一,只满足景观观赏价值,忽视其还具有防洪蓄水,减少城市水资源浪费功能,而且在城市基础设施、格局布置方面弹性不足,对于城市发展的预测不准,综合协调能力不够。要结合城市发展需求。理顺城市发展脉络,科学规划,建设富有弹性的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4 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4.1 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布局形态多样,成就我国多元的城市文化,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生态资源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要因地制宜的开展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对于沿海雨量充沛的城市来说,疏导城市雨水有序排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但对于内陆干旱少雨的区域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加大对于雨水的收集的储蓄功能,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加大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和合理搭配,就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

4.2 富有冗余的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要满足当前城市的发展需要,还要满足未来城市扩容后所负担的需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基础建设要有冗余,合理的弹性建设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冲击,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一旦城市基础设施受到破坏,城市将会面临瘫痪形成连锁防御,造成更大的损失,富有冗余的建设城市中的基础设施,要考虑经济成本,不能过量造成经济负担过重,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要依据科学估算,结合城市发展速度,经济合理的建设富有弹性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3 远近结合的发展思路

城市发展不应着眼于当前,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过半,但远远不够发展预期,城市发展中问题较多,目前相关城市建设理论,比如山水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方案,都是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要远近结合发展,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城市各个建设单位协同有机联系,统筹发展的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形成闭门建设,各自为政的零碎式发展,造成建设缺少衔接,破坏海绵城市的整体布局发展。

4.4 政策资金的有力保障

我国的城市建设是政府主导的活动,因此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目前,住建部实施的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从上到下不同层面都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标准,给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真正落实下来,实现城市的安全节约绿色发展。

5 结 语

海绵城市是当前应对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重大举措,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应用,海绵城市是一项投入资金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的综合性城市工程,也为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提出新途径,有效遏制城市中水资源的浪费,提升水环境的效率,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政策扶持,引导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积极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为营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态安全文明城市做出更大的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海绵基础设施城镇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海绵是植物吗?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5G——“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