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安置小区中居民的时空行为与其公共空间不兼容性调查
——以杨凌温馨小区为例
2018-12-08于明冉
李 洁 水 星 于明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1 调查场地概况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我国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杨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东方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近几年杨凌区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整治乡村和城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近些年城镇新增人口中主要以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安置农民为主,一些农民安置小区也应运而生,温馨小区便是其中一个。杨陵区五湖路温馨小区建成于2010年,仅有7年的时间,因此农村居民在思想与行为上还未能真正的变成城市居民。因此我们开始了对温馨花园的走访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已安置的失地农民对政府怨声载道,也有道德失衡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在公共空间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统筹城乡发展,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构建文明社会。
2 现场状况调研
在现场走访过程中,我们得知了这个小区所在之地以前都是当地农民的耕地,后来因城镇化杨凌区政府将土地统一管理,把原本一千亩农民的用地分出来大概300亩的地方用作盖安置房,也就是现在的温馨小区,并把这一千亩的农民全部安排于此,从此温馨小区就成了这些农民的新家,但他们的土地赔款并没有按时赔偿,因此温馨小区就成立一个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小区。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下四种居住区公共区域中不文明现象:绿地变菜地— —居民将居民楼前公共绿地种植自己的菜;葬礼闹翻天— —老人去世后搭台唱戏;轮下不留情— —车不停在停车位和车棚里,而停在绿地上和楼道口;出门带小凳— —在小区楼道门口、道路两侧都是自带板凳的居民。引起这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居民素质不高,仍保留原来生活在农村的生活习惯,对公共空间毫无概念;二是小区规划设计不合理,不人性化,本身就存在问题。以下主要针对“绿地变菜地”这一现象展开深入的叙述。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仅有20%保留了原本种植草坪和小灌木(大叶黄杨等)的绿地,如图1;剩下80%的北居民种上了自己的菜地,现种植为葱、黄瓜、蒜苗、西红柿、花生、西葫芦等,使“绿地”变“菜地”,影响景观效果,如图2~3。
图1 居住区原有绿地
图2 种植在绿地上的经济作物
图3 居民打理“菜地”
3 拟调查问题
①谁在种?— —种菜主体;②为什么种?— —种菜行为的动机及成因;③绿化或者菜地?— —对私自改造绿地的看法及更偏向于哪类绿地?
4 调查结果
4.1 种菜主体及成因
我们对温馨小区的居民进行为期两周的走访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及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居民。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同一年龄段不同阶层及受教育程度对此事看法不同,结果如下。老年人为种菜的最主要居民,占总人数的92%,根据原因不同分为两类:一是经济条件差的老年人,迫于生活压力,用蔬菜贴补家用,能省去一大笔生活开销,此类占老年人60%;二是温饱老年人农民失地被迫加入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方式转变后不适应,出于对土地的怀念更想做点什么,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此类占剩余40%。一小部分(8%)中年人把种菜变成一种生活情趣,从中体验农耕的快乐。青年人群中没有种菜行为,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经营菜地,嫌麻烦不感兴趣。
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失地农民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调查目前小区内农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长为6.5年,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9.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6%,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有6%,因此农民失地后难以就业,而政府也并没有落实农民就业问题,加之政府也并没有对其失地进行补偿,导致很多农民没有工作,所以经济条件差、怨声载道。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种菜行为从主观原因上来说主要有三点。其一:居住环境发生变化过快。安置前,他们大多是陕西民居— —关中窄院,房前屋后都是自家田地,农民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种菜养花,可以养鸡喂鹅。安置后,全部住进了集中居住的安置房,才短短几年,村民们并没有很深的“公共空间”的概念,缺乏不可以倔地种菜的思想教育。其二:安置前,蔬菜水果自己播种自己食用;饮用水基本上都是河道引水等天然资源;燃料以草木为主;农村用电也很节约,很少使用大功率电器,更没有物业管理费用,所以一个常住人口为3人的家庭,水电气支出大概在30元/月。安置后情况则大相径庭,所有的蔬菜水果、粮食肉类、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购买;因为用上了天然气、大功率电器和自来水,水电气和物业管理费都得花钱,一个3口之家每月的水电气物业费用在300元左右,是农村消费的整整10倍左右。所以迫于生活,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节省生活开销。种的菜地虽然面积不太,但可以减少约30%的买菜费用。其三:城市居住区建筑林立,与之前大家独家小院互相串门一起聊天的生活模式有着较大的变化,这里的村民反映社区里平时并不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实地农民就通过种地锻炼身体,怀念之前农耕的乐趣。
从客观因素来说,小区绿化确实存在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景观类型单一,菜地原种植区仅为草坪草和几颗小灌木,景观效果比较差,部分菜园主人表示如果是花花草草很漂亮整齐的话他们也不会挖地种菜。
4.2 对私自改造绿地的看法及更偏向于哪类绿地
大多数老人群体认为原来绿化不美观,种菜也是绿化,有经济效益,还能锻炼身体,偏向于种菜;少数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喜欢花花草草,有香味,能使人心情愉悦。大多数中年人更偏向绿地,但迁就老年人,认为种菜更经济,也可以理解。青年人觉得公共空间就应该绿化,不能挖地种菜。
5 拟解决办法
首先,应将居住楼前绿地种植为草坪、花境、乔灌木混合的形式,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让居民体会到更好的“公共空间”的绿化;其次,对其进行宣传教育,让农民居住群体了解到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属于所有居民的,不是归个人所有,不能把公共绿地当做原来农村家门口的菜地,加强“公共区域”、“小区环境靠大家”的意识。第三,体谅到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他们种了一辈子的菜地,自然对农耕有精神寄托和难以磨灭的情怀,这是城镇化加快过程带来的后果,必须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又考虑到温馨小区绿化现状,可以把小区围墙前绿地改造为可以集中管理的公共种植蔬菜区,大家可以申请并进行耕种。如出现面积不够的情况,则可根据居民需要程度进行分配,如家庭条件困难的居民可优先获得耕种权。最后,由社区经常组织居民的文娱活动,避免农村人口被迫进“进城”的精神空虚感,使农村居民能够更快更好得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开发建设速度比较快,照葫芦画瓢的照搬城市住区的理论框架,设计的东西不符合使用者的生活要求,如一些设计过于形式化,无人使用;小区的绿化系统由于考虑投资的成本等因素,这些公共绿地多种植草坪和灌木,很少布置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导致居民没有室外活动场地等等。加之使用者为农民,他们离开了自己原有的生活环境,但既有的生活习惯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一些原来的生活习惯明显不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生活,便容易滋生出“不文明现象”,造成空间环境又脏又乱,既影响城市化进程,又影响居住区中其他居民的生活。因此设计此类农民安置居住区是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舒适、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