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8-02-15宋涛刘磊黄东海
宋涛 刘磊 黄东海
【摘 要】目的:对比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57%(P<0.05);观察组在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和EVO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保守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疗效更佳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46-02
中老年人随着骨量不断流失,骨质越来越脆弱,一旦外力冲击,则易发生骨折。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中老年常见骨折类型,脊柱骨折可通过内固定手术治疗,但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各类疾病,血流动力学变化过大[1],导致心率、呼吸加快,会对老年患者造成一定危险。老年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但效果往往不佳。本文通过对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进行对比,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51~77岁,平均(64.36±3.73)岁;病程6~17个月,平均(10.94±3.67)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2~79岁,平均(65.17±4.19)岁;病程7~19个月,平均(11.17±3.26)个月。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用垫枕将骨折处垫高10cm,并向后向脊柱伸展。静卧7d后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相应缓解,并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群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后,指导患者下床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左右。
观察组采取椎体后凸成形术。取俯卧位,对骨折处行局部麻醉,通过C臂机透视定位骨折部位并做标记,在X线检查引导下,确定穿刺针和骨水泥注射位置。取常规入路方式将穿刺针刺入患者椎体位置,取出穿刺针内芯,把导针置入椎体前下缘后,拔出穿刺针外套筒,后置导管,使导管前端与椎体后缘保持1~2mm距离,取出导针,使用精细钻对患者的椎体进行检查,后抽出造影剂,将骨水泥注入椎体病变位置。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EVO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
1.4 评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VAS分值为0~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比,即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采用欧洲脊柱骨质疏松症研究问卷(EVOS评分)进行活动功能恢复状况评定;通过X线片拍摄并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治疗有效率:显效:治疗后无疼痛,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有效:治疗后疼痛程度较轻,基本恢复正常活动;无效:较治疗前疼痛感无缓解甚至加重,无法正常活动。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若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 观察组椎体高度(66.79±6.67)mm,后凸Cobb角(7.72±0.57)°;对照组椎体高度(54.73±6.42)mm,后凸Cobb角(10.27±0.6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EVOS评分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5.12±1.43)分,EVOS评分(60.27±6.36)分;对照组VAS评分(6.73±1.22)分,EVOS评分(45.15±6.73)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25例(71.43%),有效8例(22.86%),无效2例(5.71%),治疗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显效8例(22.86%),有效16例(45.71%),无效11例(31.43%),治疗有效率为68.5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常表现为后凸畸形,脊柱矢状面失衡,骨折椎体压缩变扁,不及时治疗可恶化为脊柱后凸畸形[2]。患者一般主诉腰背痛,尤其骨折部位神经行走方向呈放射痛,部分患者甚至有呼吸困难、腹部受压等表现,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老年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差,关节功能恢复缓慢,因此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关键是恢复患者骨骼连续性[3],改善患者的预后。后凸椎体成形术可从椎体病理生理变化入手来稳定骨折的椎体[4],患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干预,能够对患者椎体进行强化,有利于其尽早开展身体锻炼活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椎体后凸成形术可降低脊髓损伤以及静脉栓塞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保守治疗,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在疼痛程度、活动功能评分、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改善等方面均改善明显,可见,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方面,可有效提高患者活动功能的重建,减轻患者疼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飞,王福平,杜向东,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9):904-905.
[2] 晏波.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学,2016,22(36):42-43.
[3] 杨爱龙.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0):112-113.
[4] 胡波.椎體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