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及影响因素
2018-02-15解天印
解天印
【摘 要】目的:研究在临床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系统分布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 2015 年 1 月- 2017年 1 月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有 80 例作为研究组,然后选取在该阶段不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有 40 例作为对照组,搜集全部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系统分布,并分析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形成肺外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形成的肺外并发症属于神经系统的比例最高,属于皮肤系统的比例最低;研究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 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发作大于七日的比例以及影像学检查存在肺部实变影的比例均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 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 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发作大于七日属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高危因素(P < 0.05)。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过高、 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以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发作大于七日都会增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风险性,在临床中应定期检测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 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便于降低肺外并发症的形成。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肺外并发症;系统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2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加重,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中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患儿发病后会产生发热和咳嗽等症状,影响患儿的呼吸系统,若没有及时有效地干预则会形成肺外并发症,损害患儿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患儿的炎症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治疗[1]。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本文随机选取我院自 2015 年 1 月- 2017年 1 月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有 80 例作为研究组,然后选取在该阶段不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有 40 例作为对照组,搜集全部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研究在临床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系统分布和影响因素,具体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 2015 年 1 月- 2017年 1 月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有 80 例作为研究组,然后选取在该阶段不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有 40 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如下:(1)满足实用儿科学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2];(2)发病前没有炎症感染者;(3)患儿家属许签订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如下:(1)存在其他急慢性肺部疾病者;(2)存在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性病变者;(4)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搜集全部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相关资料可包含患儿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指标、影像学检测结果和用药状况。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系统分布,并分析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形成肺外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使用软件 SPSS 22.0 处理与分析,对C-反应蛋白水平等计量资料以(平均值± 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 t 检验;对系统分布比例等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采用 x2 检验,将 P < 0.05 表示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2 结果
2.1 肺外并发症的系统分布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形成的肺外并发症属于神经系统的比例最高,属于皮肤系统的比例最低,详见表 1 。
3 討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临床儿科的常见炎症感染性疾病,由于机体中的肺炎支原体抗原会同心肝等各种器官具有相同的抗原,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后会在机体中形成相应的抗体,后者会经血液循环系统直接侵袭其他不同的系统,形成肺外症状[3]。可见若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多种肺外并发症,后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难以确诊,无法给予及时有效地治疗,因此探讨肺外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降低并发症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形成的肺外并发症属于神经系统的比例最高,属于皮肤系统的比例最低,这同陈琳等的研究结果相符。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 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发作大于七日的比例以及影像学检查存在肺部实变影的比例均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 0.05);影像学肺部大片实变影可反映肺部感染的范围和炎性反应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肺外并发症的形成,这同王希敏等的研究相符。另一方面,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阻碍病原体中蛋白质的形成,发挥抑菌功效;该类药物还能够阻断机体中中性粒细胞的相互聚集作用,从而促进炎性细胞的死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在临床中应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便于降低肺外并发症的形成。
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过高、 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以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发作大于七日都会增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外并发症的风险性,在临床中应定期检测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 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期诊断并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干预,以便于降低肺外并发症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咏丽,严晓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7):863-866.
[2] 胡亚美, 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 [M ]. 第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04-1205
[3] 高芳,王永霞,高心静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1010-1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