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变局与中国模式再讨论

2018-02-15

文化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球化驱动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全球化的红利实现了崛起,同时也将自身与世界的命运牢牢捆绑在了一起。然而自2008年西方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潮流愈演愈烈。2018年,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代表,原来“双赢”式的世界贸易格局与乐观主义的全球化预期迅速崩碎。种种迹象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依赖的国际市场正在变化,自殖民时代延续至今的“中心-边缘”国际政治经济框架也开始松动,而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环境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它意味着,在上一个世界格局下建立的中国模式需要被重新讨论。

本次封面专题选编的五篇文章中,史正富与高柏分别从国家战略设计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国际比较视角讨论了下一阶段的中国发展模式,张平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出发讨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经济大转型,齐顾波等人与王飞则讨论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合作的可能方向。

史正富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并提出在当前困难的情况下,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通过设立准市场型的国家宏观战略投资基金体系,对各领域的结构性短板进行战略性投资,打造出具有强大内生需求的、可持续的、高端的国民经济结构,从而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的升级换代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柏则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以欧洲国家的四种增长模式为出发点讨论中国未来的增长模式。他指出,中国必须减少对出口驱动增长模式的依赖,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立足于内部循环的基础上,抛弃以房地产为特征的投资驱动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征的财政驱动发展模式,转向以实际工资上升为基础的消费驱动模式与以创新为导向的投资驱动模式。

正如张平所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未来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必须以“大国模型”为前提,更多地考虑中国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到,在正在形成的国际新格局中,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枢纽位置: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仍保留着传统的“中心-边缘”经济循环;另一方面,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新南南合作也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循环。齐顾波等人的文章以剑麻产业的历史变迁为例,从微观层面展现了这一“双循环”结构形成的历史进程,王飞的文章则讨论了“与中国的贸易造成了巴西21世纪以来去工业化”的观点,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与巴西的贸易模式有助于其经济发展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

历史总是一次次地在稳定与重组之间摆荡。今天的世界又一次走到了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新秩序正从旧秩序的裂缝中破土而出。未来回看今天,将会像今天回看上世纪初美國相对于欧洲的崛起一样,视其为世界格局改变的历史时刻。此时中国面临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把握住全球变局的脉搏,同时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彻底的反思与改革,才能在浴火重生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全球化驱动贸易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全球化陷阱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