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理答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2018-02-15杨椰

读天下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在教学中学生会不定时地制造一些“意外”,让老师在教学中防不胜防,有些教师会回避这些问题,有的甚至责怪学生不认真听讲,这样导致学生想问而又不敢问,心中的疑点会越来越多,极不利于学生发展。由此,教师必须善于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做到智慧理答,智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效率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理答;有效教学

理答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的明确的有效的一种评价。同时课堂教学中的理答环节,也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那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理答能力呢?下面笔者就从自己对智慧理答的理解出发,探讨如何做到智慧理答,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 随机应变,导正学生的思维方向

对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学习停留在表面、问题理解不到位,但有的教师不去耐心导正,只是粗暴地塞给学生正确答案,实际上学生并没有了解到正确解答的过程,自信心被打击了不说,思维也会停滞。对此,教师应该发挥出随机应变的智慧,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灵活引导。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我提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不少学生回答:它们都很像。我只好改变思路:“好像还真的很像呢,那它们到底哪里最像呢?”得到鼓励的学生们兴奋起来:“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邻角加起来都是180度;对角线都相互平分。”“很不错,原来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这么一看,同学们说的不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那说明了什么啊?”“说明了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随机应变的理答既让学生们回归到正确的学习思维上来,也让知识点的消化更清晰了。

二、 改变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生活经验或原先知识基础影响较大,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如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图上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用一个数对表示,提问:“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吗?”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非常肯定地说:“是的,不是整数对就找不到位置了。”追问:“是呀,如果把我们的座位画成图,那么每名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呈现座位图并标有纵轴、横轴)。不过,如果我将图上的数稍做改动(将横轴上的2去掉,将原来的3改为2,其余各数做相应改动),现在,是不是这组同学就没有位置了呢?或者他们的位置就不能用数对表示了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图上的标记是人为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者字母等,位置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其他平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唯一的一个数对去表示。通过这样巧妙的理答,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渗透了学生未来要学习的内容。

三、 理而不答,提高学生思维效度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不过“教无定法”,理答也一样。有时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行排除问题解决的无效信息,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笔者出示两个木框(如右图),告诉学生用同样长的木条做了两个框架,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在相同数据信息的强烈暗示下,学生答:“面积相等,因为边长分别相等。”接著笑着说:“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太听话,它把自己变成了这个模样。”紧接着又拿出一个与第二个木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学拉得很扁。潜台词好像说“现在面积还相等吗”。学生有点为难:“好像不相等了。”最后边拿第三个木框跟前两个比画,边说:“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木条的长度没有变,面积怎么就变了呢?”学生观察着三个木框,认真思考后回答:“虽然木条的长度没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也小了。”“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呢?”整个对话过程看似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回应,其实是在引导学生不断搜寻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无关和相关的因素。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思维高度集中,从而顺利地展开了面积公式的探究。

四、 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深度

虽然教师占据着理答的主动位置,但却应当随时调整理答思路,不要只围绕自己设计好的中心,而忽略了其他课堂亮点。教师要捕捉一切可以对学生起到实践启发作用的素材,整理成理答思路,用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时,在进行容量大小的比较环节中,有调皮的学生突然指着讲台上我的茶杯问:“老师,你的杯子有多大容量啊?”我愣了一下,随即借着这个题外话进行了理答:“老师的杯子是0.6升的,你看这是多少毫升啊?”学生也愣住了,不过反应也很快:“1升等于1000毫升,0.6升,那就是600毫升咯,像超市里一瓶可乐那么大的容量。”我不禁感到惊喜:“这位同学脑筋转得非常快,不仅换算的数据记得很牢,而且平常看来没少喝饮料啊,对容量的概念非常准确。”我话音落下,学生们顿时笑成一片,同时也多了直观的收获。

五、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无数种突发情况,会有许多场景与自己的预想相悖。作为教师,不应该惧怕这些,需要巧妙地应对,智慧地理答。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巧妙应答,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杨九俊,姚强.小学新课程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徐建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

作者简介:

杨椰,重庆市,重庆市秀山县里仁镇中心校。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