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甘溪河道现状及治理对策
2018-02-15包纯辉
包纯辉
(兰溪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浙江 兰溪 321100)
1 河道概况
甘溪,旧名干溪,水系属钱塘江水系,兰江主要支流,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北部,发源于建德市庵基平,汇水入芝堰水库。出库后流经黄店镇,于女埠街道泉湖汇入兰江,流域面积190.5 km2,主流长度32.0 km,河道平均比降4.72‰,兰溪境内流域面积172 km2,河道长19.7 km。流域内大部为山区,多崇山峻岭,河道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1978年进行过初步治理,两岸筑堤,造田5 000余亩;现状河道淤积严重,期间局部河段虽经过万里清水河道等项目治理,但未进行系统治理,沿线河岸堤防及配套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严重,问题和隐患突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致使2011年、2017年汛期,流域内连降暴雨,干流河道发生较大洪水,加上下游兰江洪水顶托影响,造成上游河岸大面积冲毁,下游堤防多次出现渗漏、管涌险情,部分良田受淹,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给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河道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2 河道现状与存在问题
甘溪河道虽经20世纪70年代末较大规模的治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技术、资金等原因,河道治理不彻底,遗留问题较多。河道经过多年运行,淤积严重,部分堤防堤顶高程达不到现行规范设防要求。现状堤防有多处断头堤,堰坝、涵闸、机耕桥等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较大支流回水堤未建设。据统计,近40年来,发生较大洪水10余次,其中1993年受灾人口达6 269人,受灾面积2 032亩。2008年实施了黄店集镇防洪工程,集镇防洪能力有所改善。2011年下游王家村段、泽基段堤防冲开2个60余米缺口,受淹没面积达3 000多亩。
2.1 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大幅下降
河道上游两岸山体陡峭,河床比降大,暴雨形成洪水流速大,造成两岸冲刷较大;而中下游河床平坦,洪水流速小,泥沙沉积较大。经过河道多年运行,加上全面禁止采砂,造成中下游河床淤积严重,致使洪水期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严重威胁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实测河道断面分析,部分河道淤积深度达到0.6~2.0 m,使过水断面缩小15%~35%,防洪水位抬高0.5~1.8 m,大大影响河道过流能力,防汛抢险压力加大。
2.2 部分堤防不达标,断头堤较多,影响防洪安全
河道堤防经过多年运行,由于部分堤防在当时新建时未形成有效闭合圈,多处堤防出现断头堤现象,且部分堤防堤顶高程及断面尺寸已经不能满足防洪设计标准,影响堤防防洪安全。据分析,甘溪左右岸累计7 909 m堤防堤顶高程较低,无法满足防洪要求。同时,大部分堤防为土堤,堤身薄,防冲能力差,洪水极易冲毁堤防,毁坏房屋。防洪抗灾能力薄弱,无法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当地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
2.3 堰坝老化失修严重,存在问题较多
河道现建有堰坝15座,基本建于70年代末,部分堰坝建于20世纪初,堰坝基本为死堰,年代久的采用当地块石砌筑,年代近的采用混凝土浇筑。堰坝上游河床淤积严重,下游河床冲刷较深,绝大多数已掏空堰基,部分堰体已冲毁。堰坝引水灌溉功能受影响很大,农田灌溉也受到相当大影响,抗旱压力加大。同时,堰坝上游堤防堤脚冲刷严重,部分堤脚已冲空塌陷,影响堤防安全。
2.4 桥梁标准低,破损严重,阻水问题突出
甘溪河道现建有桥梁25座,桥梁型式有石拱桥、混凝土梁板桥等,石拱桥多建于六七十年代,混凝土梁板桥多建于90年代后。部分桥梁桥墩掏空严重,桥梁板有裂缝,桥面铺装层受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任务日趋严重,原来的机耕桥当做交通桥使用,长期超荷载运行,严重影响桥梁运行安全。由于当时建桥为了降低成本,部分桥梁缩窄了河道断面,降低了桥面高度,减少了洪水过流能力,桥梁阻水问题严重突出。
2.5 已建河岸生态性差,景观效果不佳
由于当时河岸建设以防洪安全为主,已建堤岸多为标准断面形式,堤岸生硬情况较为普遍,欠生态性,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套的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配套。加上甘溪上游建有有芝堰水库,功能以防洪、供水、发电为主,水库不泄洪时,甘溪河道缺水;尤其是中上游,汇入支流较少,河道大量砂卵石及岩石裸露,缺乏生态及景观性。
3 河道维护管理现状
甘溪河道自70年代建设以来,由于受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影响,工程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管理机制不尽完善,管理机制不活,管理和养护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这些问题导致工程不能得到正常维修养护,工程效益日益影响严重,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落实到乡镇,乡镇落实到村,未能实现统一的管理,人员归地方,业务仅指导,管理力度不够,方法欠妥当。
3.1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河道管理还是以乡镇按行政区域实行分段负责管理,而区域之间没有很好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而各村之间也存在各自利益为重,大局意识不强。虽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各河长培训力度不够,履职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河长履职奖惩机制未建立,各项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
3.2 管理设施配套不到位
河道管理设施简陋,无单独设立的管理及办公用房,基本利用灌溉机埠堆放管理工具,甚至部分河段无管理用房。灌溉机埠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现已破旧不堪,阴雨天无法使用,迫切需要改造及新建。河道水位观测设施布置少,只有上、中、下3个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建立的自动水位计,村庄等重点河段水位观测设施未全部建立。管理人员配套管理工具原始,无现代机械化设施,只有锄头、镰刀等简易工具。
3.3 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现有河道管理人员主要由乡镇负责落实到所在村,由所在村安排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文化水平低,水利技术知识缺乏。基本都局限于每年汛前针对性的对河道防汛检查,汛期加强巡查。由于管理和养护经费不足,没有开展物业化管理,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低,管理积极性不高,部分河道管理甚至处于失管状态。
4 河道治理对策
甘溪流域发生洪涝灾害较为频繁,两岸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大量农田受淹,村庄房屋冲毁,交通阻断,群众正常生活受到影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前期谋划,多规合一,针对河床淤积严重,现状河道行洪能力大幅下降以及管理模式的现状,应集“防、排、蓄、供”及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要求,构建河道堤防为基础,河道管护措施相结合的运行体,做到河道流域综合治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同时使河道更美丽。
4.1 多规合一,做好前期谋划
河道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河道治理不能局限于防洪保安全,而是要把区域内自然、人文、产业等要素结合起来,与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集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相衔接、融合,实现多归合一、水岸同治、综合治理,确定河道治理目标及定位。积极深入开展前期与河道相关的调查工作,摸清河道存在问题,对症下药而不盲目的把河道渠化、硬化、白化。要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注重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要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环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4.2 河道清淤疏浚,堰坝修复改建
甘溪河道淤积主要是河沙、卵石为主,这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在河道清淤疏浚时应按照设计清淤疏浚断面测算方量,充分考虑利用,在河道治理招标时纳入成本核算,降低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对整个河道的堰坝进行梳理,分类考虑,拆除改建或报废处理。尽量降低死堰高度,多做活动堰坝,其选材要跟周边环境相协调。
4.3 完善河岸堤防建设,阻水桥梁拆除改建
根据所保护区域面积、人口等要素综合考虑河岸、堤防的防洪标准,做到分级设防。按设防标准,对河岸堤防进行加固建设,堤防形式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结构形式,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标准断面。河岸、堤防尽可能柔化,采用缓坡型式,护砌材料尽可能利用卵石、块石等当地材料及植被。以河道治理为契机,按照防洪影响评价要求,对已摸清的阻水桥梁拆除改建,最大可能减少桥梁建设对河道行洪、整体景观等方面的影响。
4.4 深度挖掘,打造水文化
甘溪流域内文化内涵丰富,自上而下,将沿途经过“江南小丽江”——芝堰、包拯后裔居住地——上包村、枇杷专业村——虹霓山村等精品古村落,白露山、永龄塔(古塔)等自然、人文景点以河道为主线全部串在一起,通过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河道面貌,构建美丽河道;并形成沿河而下错落有致、连绵不断、溪流潺潺的山水风光,提升流域的旅游价值与效益,同时建设滨水景观生态带。
4.5 健全管护机制,精细化管理
以“河长制”建设为契机,市领导、乡镇领导、村主任分别担任市、镇、村三级河长,乡镇领导为镇级河长,负责河道日常巡查。建立完整科学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部门联动,统筹管理。同时,制定河道管理应急预案,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巡查,督促整改。积极多渠道筹措管理和维护经费,管理社会资本参与河道建设,建立长效的河道管理维护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物业化、标准化管理。加大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宣传,增强公众参与保护河道意识。
5 结 语
浙江中小河流治理的号角已吹响,各地都在抓紧河道治理力度,以习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河道建设。甘溪河道治理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将建设成为一条满足防洪、生态安全的主要廊道、提升乡村活力的自然生态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