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的畜牧基地介绍
2018-02-15桑颜颜宋兴国唐式校
桑颜颜,宋兴国,唐式校
(1.江苏省东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连云港 222300;2.江苏省东海县石湖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江苏 连云港 222300)
1 养殖基地
1.1 商品猪基地和商品瘦肉型猪基地
东海县于1987年、1988年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2000年开始,生猪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以后,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加,近年来已达到80%以上,年均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以上,出栏90万头左右,基地主要分布在该县的西部和中部乡镇。
1.2 温氏养殖基地
该基地由连云港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管理,隶属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底。公司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埠镇。规划在东海建立年上市肉鸡3500万羽,肉猪60万头的生产基地,总投资3.37亿元,需养鸡合作户1500户、养猪合作户600户,需工业用地150亩、租地5000亩,将建年产鸡饲料12万吨,猪饲料12万吨饲料厂各1座,年产鸡苗3500万羽的种鸡场、孵化场2个,年产猪苗60万头的种猪场10个、扩繁场1个、原种场1个。集团以公司+基地(养殖户)+客户和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行全员股份制。已建成了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厂、费岭种猪场。2008年上半年上市肉鸡500万羽,合作养户350户,全年每个养户获利4万元,存栏种鸡61637套。李埝种猪扩繁场和石湖种猪场已建设。2008年全年公司发展养鸡合作户900户,肉鸡饲养量达1000万只。2010年以后,温氏养殖基地年均出栏生猪10万头,肉鸡1200万只。发展养猪合作户150户。以白塔埠镇为中心,沿市县路、黄顾路辐射到平明、驼峰、黄川、浦南等乡镇的温氏优质鸡基地,以峰泉路两侧和市县路、东郯路沿线的石湖、曲阳、种畜场、安峰、石榴、温泉、白塔、驼峰、双店、山左口等乡镇重点发展的温氏瘦肉型猪基地正在形成[1]。
1.3 万头淮猪育肥基地和淮猪保种基地
该基地位于国营江苏省东海种猪场内,距东海县城东5 km、市县公路2 km,距飞机场10 km,房曹公路穿越境内,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该基地始建于1958年,是江苏省建国初期建设的三个省级重点猪场之一,一直承担着淮猪保种工作。全场现有可耕地面积3200亩,职工180人,场直属队村民48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名,初级以上职称人员28名,技术工人126名,有占地面积各100亩的猪场2个。目前该场已制定了淮猪企业标准,注册了“古淮”牌绿色品牌。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纯淮母猪1500头,优质二元母猪2000头,东海种猪场于2008年投资建设万头淮猪育肥基地,基地占地6.67公顷,2010年建成,年可出栏商品淮猪1万头。
淮猪保种基地基地位于东海种猪场西南分场,存栏淮母猪550头,淮种公猪20头。
1.4 桂柳种鸭基地
该基地位于东海县李埝乡洪夏路6号,“以养殖龙头企业为引领,促进农民又好又快奔小康”是该基地以牧兴农的工作重点。自2008年8月开始与广西桂柳集团洽谈有关养殖桂柳种鸭项目,经双方实地考察, 决定利用李埝乡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及小水库众多的优势投资养殖桂柳种鸭。由乡政府负责土地流转及水通、电通、路通,桂柳集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形式,一期投资6000万新建10个规模种鸭养殖基地,二、三期投资2亿元新建大型饲料厂及现代化鸭苗孵化厂,做到产加销一条龙,带动当地农户合作养殖桂柳种鸭。到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1300多亩,新建5万只以上种鸭基地12个,已投放鸭苗30万羽,另有3个基地正在建设中。桂柳公司确保每只桂柳种鸭一个饲养周期(18个月)获纯利润不低于36元,如果市场行情好,则可达到80~100元。已发展到50万羽的养殖规模,同时以基地李埝乡为中心向周边乡镇及全县辐射,用1~2年的时间发展到100万羽以上规模,逐步把东海县的桂柳种鸭基地打造成苏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种鸭养殖基地,为农户开辟一条致富捷径。
2 畜产品加工基地
建国前,畜产品加工业多为私人企业,规模很小,20世纪50年代,实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主要发展了国营企业。20世纪60~70年代,除了发展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国营、集体和个人一齐上,东海县主要畜产品加工业有:肉类、乳品,皮革、骨粉、肠衣、香肠、羽绒等。
2.1 肉禽蛋加工
建国前东海县无专门肉类加工厂,猪肉、牛肉、羊肉都是个体屠宰上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成立县食品公司,以国营屠宰厂经营生猪,随后各公社建立食品站,收购生猪,屠宰鲜肉供应市场。20世纪70年代后期东海县肉联厂成立,屠宰加工流水化作业,并加工分割肉出口,同时制作肠衣、香肠、蹄筋。20世纪50年代初,出于禁止屠宰耕牛,故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中期,牛、羊肉都由县食品公司经营。20世纪80年代猪肉、羊肉、牛肉市场放开,出现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局面。禽及蛋加工,建国前和建国后,都只能腌制咸蛋,20世纪80年代出现养禽热后,平明加工板鸭、石良河乡肉鸡冷冻、分割。山左口乡龙门罐头厂制作鹌鹑蛋罐头。还有一些集体或个人加工经营咸蛋、松花蛋、烧鸡等。
近年来,新成立了连云港市桂柳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位于东海县经济开发区西区光明路,占地面积97亩,建筑面积约40000 m2。隶属于广西桂柳牧业集团,是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资3亿元,以肉制品、蛋品加工、肉制品研发为主。连云港市桂柳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鸭、蛋、猪产业链的资源优势,联合省知名院校成立“蛋肉食品研究所”,勇于创新,工艺革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的放心产品。
2.2 皮革加工
建国前和建国后,东海县皮革加工技术水平较低,设备简陋,都是个体皮匠加工,制皮产品分生货、熟货两种。生货产品制作割截成细条叫做皮筋,用于制作农具、扎制斗、簸箕、筐等。熟货产品用于制作布鞋底或鞋包头,皮匠还能鞣制犬皮、羊皮、猫皮、兔皮。但皮革和裘皮工业在东海县没有较大发展。
2.3 乳品及畜骨加工
乳品加工业始于1982年东海种畜场。该场用平锅加工甜炼乳,1986年6月乳品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立式喷粉塔l座,真空浓缩锅1套,管式消毒器1个,锅炉和离子交换器各1台,乳制品检验、化验设备基本齐全。乳品厂加工能力,可日处理鲜奶4吨,年产各种乳粉200吨。1987年又与南京红旗乳品厂协作联营,主要产品有奶粉、甜炼乳,速溶豆乳粉、花生奶粉、酸奶等。20世纪80年代,有个别村利用畜骨制造骨粉、如石榴街道新庄村建立了小型骨粉厂。
3 牧草基地
3.1 野生牧草
建国前,东海县荒山荒地,滩面50多万亩,成片野生牧草面积约3万多亩,建国后,随着水利工程设置完善,草地被大面积开发利用,发展粮食作物、造林、植果树,草地面积逐年缩小,到20世纪80年代,成片草场可以放牧的面积只有原来的43%。主要分布在东海县西部、林场、滩涂及水库地区。
野生牧草中,马唐和雀麦分布较广。马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10~70 cm,基部带紫色,秆下部倒向地面,由节生出不定根向四周伸展,叶片稍粗糙或有细软毛,3~9个总状花序排列在主轴上,基部的花序近于轮生,6~10月开花,适宜性广、草质软、养分好,是秋季良好饲草。雀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基曲膝,枝高50~60 cm,叶面及叶稍均有白色茸毛,6~7月生有园锥花序,向一方倾斜,有多数淡绿色小穗,短软芒。雀麦养分良好,适口性中等,产量多,有改良牧草的价值。
3.2 人工种植牧草
东海县自从1958年建立种猪场、1959年建立种马场后,两个畜牧场开始引种紫花苜蓿,种植面积约两千余亩,由于土地瘠薄又缺乏栽培管理技术,年亩产仅1000 kg左右,到20世纪60年代末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78年东海县种猪场和青湖猪场引种聚合草等著名牧草获得成功。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停止种植。1984年东海县种猪场和种畜场汇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起进行牧草试种:主要有黑麦、燕麦、沙打旺等26个品种,试种基本成功,后因土地承包,牧草种植就此而停。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引种水生牧草 “三水一萍。”即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和绿萍。水花生当时引种时还称为革命草,主要分布在黄川、牛山、石榴等乡镇,生长比较旺盛。水浮莲引入东海县开始于1958年,从江南调入,放养于白塔镇白塔村水域内,因越冬困难而停止繁衍。到20世纪70年代初,“三水一萍”又得到重视,主要从南京汤山引进,首先在该县温泉镇进行保种繁衍。同时在驼峰乡曹浦村、墙圩村、石榴镇新庄村、牛山镇贯庄村,黄川镇大兴村、石梁河镇胜泉村等地进行扩繁及冬季保种,全县推广面积达10万亩之多。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水一萍” 推广面积急剧减少。20世纪70年代东海县大面积实行旱田改水田以后,大量种植绿肥,主要绿肥品种有苕子、红花草等。除肥田外,还用来喂牲畜。到20世纪80年代,绿肥种植面积缩少[2]。
4 饲料基地
4.1 籽实类饲料
籽实类饲料主要是玉米,麦类,山芋干和豆类,解放前这类饲料用于喂畜禽的很少。20世纪50年代全县粮食年产量增加到20万吨以上,用于养殖业粮食约14万 kg,1959~1960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大牲畜主要喂草,籽实精料极少。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全县粮食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20世纪70年代60~70万吨,20世纪80年代达80万吨以上。随着粮食丰收,用于饲料的粮食也逐年增加。20世纪60年代后期,每年饲料用粮约10万吨。20世纪70年代约20万吨。20世纪80年代约25万吨。
4.2 油料和粮食加工副产品饲料
解放前,由于粮食不足,工业落后,花生饼、豆饼、米糠、麸皮等油料和粮食加工副产品数量极少。20世纪50~60年代,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极少,米糠资源极其匮乏。麸皮和各种饼类资源年均5万吨,40%为国家粮食部门统配,每年计划供应1.5万吨,计划外大都被生产队或农户养殖作饲料,还有少部分被用于还地肥田。20世纪70~80年代代,年均油料和粮食加工副产品的资源量6.5万吨。其中麸皮1.5万吨,米糠1.6万吨,豆饼1.9万吨、花生饼1.5万吨。
4.3 糟渣类饲料
糟渣类饲料主要包括豆渣、酒糟、酱渣、醋渣等。20世纪60~70年代,全县每年约有10万 kg,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该类饲料资源也大幅度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糟渣约有100万 kg,其中酒糟10万 kg,酱醋渣75万 kg,豆渣15万 kg。
4.4 动物性饲料
动物性饲料主要是畜禽血,羽毛及屠宰下脚料,蚕蛹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开发利用,每年约有160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