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浅析当代文化视角下建筑对古典气韵的解构与融合

2018-02-15

江西建材 2018年14期
关键词:拙政园新馆气韵

孙 越

(上海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10)

现如今许多的领域都开始关注传统美学意境,在影视作品里、音乐、绘画中我们都能看到越来越多传统元素的出现,而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在传统文化中吸收灵感汲取养分。例如贝聿铭先生近些年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深得传统文化的气韵精髓。

1 什么是古典气韵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生动”。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1]。由此我们可以将气韵理解为蕴含于艺术作品之中活力与神韵,在建筑中则可以解释为建筑空间场所带给人的一种场所精神,一种空间体验或一种心灵上的共振。而古典气韵则是由传统文化经过时间冲刷所沉淀出的韵味,具体在建筑上它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古典气韵在建筑上的体现

2.1 平面布局——形制与等级

提到古典气韵就不得不谈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中对传统艺术影响最广泛的便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儒家思想讲究“克己复礼”、长幼有序、尊卑有仪。这种对“礼”的要求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形制。早在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计》中就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和建筑群的布置做出了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2]。”即王城要位于城市的中央,东侧为祖庙西侧则要设置社稷坛,建筑要沿中轴线对称布置。这种从属关系明确、规整的布局方式不仅在国内的许多城市中清晰可见,在民居的四合院中也得以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形制与等级不仅仅是古典气韵的重要体现,更在无形之中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对于古典建筑布局最直接的印象。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这种讲究对称与等级尊卑的规划逻辑也有清晰的体现。在选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基地条件极为复杂,北侧为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东侧为忠王府即苏州博物馆老馆。由于被众多著名的古建文物环绕,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不高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其平面布置要与城市肌理相融合。而实际呈现出的效果也是这样的:新馆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对称呈现出东、中、西三路布局,中心部分是接待功能,由入口门厅、对景花园组成[3]。西侧作为展品区无疑是为了避开忠王府的视线对视,而东侧则为现代美术画廊及博物馆的行政辅助功能区,通过一条联通道便可与博物馆老馆相联。

在三维空间上,新馆更是运用了一种谦逊的退让姿态,以避开拙政园与忠王府的视觉影响。它遵循了西高东低的原则,东侧建筑高度不超过原有忠王府建筑群,而北侧则用一片干净的白墙与拙政园隔开。在体量上,苏州博物馆新馆更是努力消减建筑本身体量,地面的主体部分为一层,只有西侧展馆局部有二层,剩下的部分则藏于地下。

2.2 空间处理——山水意境

说到古典的气韵,不得不提到的一点便是山水意境。与日本将山水微缩成景观不同,中国人所追寻的山水意境是结合具体的空间环境,将自然界中的环境,写意的引入到生活的庭院空间,并在细节处理上给观赏者留下突破空间边界感的想象空间,让观赏者自己在环境中进行思考和体会。

这种意境常常与一些空间处理手法相联系,具体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则首先体现在其造园手法上。进入苏州博物馆新馆后最为引入瞩目的便是那片开阔的水面,乍一看很多人都认为苏博新馆的水面过于宽广,不似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曲水流觞,婉转优美。但实际上,从入口到展馆是通过一系列的廊道进行串联的,而这一片开阔的水面则是与其北侧的拙政园形成了良好的呼应。不仅水脉在底部相连,更在某中程度上突破了原有场所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的突破还体现在对景墙假山石的处理上。在这里并没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是用片岩如水墨画般勾勒出山水的形态,再借以北侧拙政园的茂密的树丛,从视觉上将这片白墙,这方静水与北侧的拙政园的景色融为了一体,同时也寓意着文化上的渊远流长。这种空间的处理与传统的苏州园林不完全相同,但却能够使人们在不自觉间联想到古典气韵中的山水意境。

2.3 母题运用

众所周知,建筑往往是带有一定的隐喻作用,提到中式的元素人们就会不自觉的想到大屋顶、民居中的马头墙以及中国红等等。正如文一峰在《建筑符号学与原型思考》中所提到:“建筑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将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再现其他客体所蕴含的意义”[4],可以说在民众的心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长期固化的思想,即这些单纯、抽象的符号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代表了传统建筑的形象。而当代建筑师们所追寻的古典气韵的体现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对于人们长期潜移默化无意识中所感知到的历史文脉的一种总结性的提取。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则体现为母题的运用,这种母题便是对于一种线性审美的提炼。传统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究其本质都是一种二维的带有叙事感的线性审美体验。例如绘画中白描,水墨画中的留白,都是用线与面构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引导人们观赏的同时,留下思考与遐想空间。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随处可见这种线性审美的重现。建筑的平面是呈线性展开的,黑色的大理石对建筑的边界进行勾勒,屋顶仿制传统建筑木构架所形成的包木纹格栅可以使自然光均匀而细密的播撒下来,以及馆内随处可见的小巧玲珑的线性灯具。每一处都在用流畅的或直或曲的线在引导着人们观赏、前行。这些线性元素的运用多在近人尺度,让人们可以驻足观赏,在不经意间拨动参观者的心弦。

在材料运用上为了凸显这种“线性”的意味,还增加了玻璃和钢材的使用,玻璃增加了建筑界面的通透性,而钢材更使建筑显得轻盈流畅,同时钢材硬朗的深色与白墙的对比也加重了建筑线性审美的意味。这些新的建筑材料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它们的语汇是现代的,但所表达出的气韵和意境却是古典的。

3 总结

古典气韵在建筑中是一个建筑所体现出的意境、神采,是人们对于古建筑潜在印象的一种新的解构与诠释。在建筑学意义上解构是联系文脉环境对于主体的一种解读,它强调主体与阅读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更是有所扬弃的对原有主体的筛选和阐释。

从苏州博物馆新馆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对古典气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更将其与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相融合。新馆中所展现出的并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它的外表是新的,但从平面布局、空间营造以及母题重复的细节处理上,都让观赏者和使用者感受到了古典气韵的存在。它低调的融入到古城风貌之中,含蓄而内秀,是当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和值得建筑师学习与借鉴的榜样。

猜你喜欢

拙政园新馆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深圳科技馆新馆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苏州—拙政园
书 画
荷花节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