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中可持续性设计的探究

2018-02-15张菲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人类

张菲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 211188)

1 可持续发展概念

1.1 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较早以前,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念,即生态性可持续。它主要在说明自然资源和开发再利用的程度平衡。1991年年的,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和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联合举办了一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讨论会,将可持续发展命名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1.2 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1991年,由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动物保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这一战略提出的发展定义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平衡涵容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基本原则。在这几条原则中,不但既强调了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力,而且也论证人类的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同时,又提出了百个行动战略方案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主要论证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起始点和最终落脚点,即改善人类的居住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未来。

2 可持续性的设计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和开发可持性的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均衡考虑人文、地理环境和社会问题,可持续的设计概念不仅包括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也包括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可持续性发展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的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让子孙后代看的见蓝天,看得见绿水,正如国家领导人指出:“金山银山不让绿水青山。”

可持续设计体现在以科技属性为主,它是转向更清洁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减少能源的污染和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的工艺系统;然后就经济属性而言,它是在保证自然资源和利用的基础上为社会和这个人类做出贡献提供服务,使其价值最大化;最后就自然属性而言,它是一种需求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人类愿望的实现和自然生态的完整性,使人类现在和将来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发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景观可持续发展现状——国内

景观设计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所以在过去几十年的学科建设中,可持续景观理论相对匮乏,大部分文献都是关于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等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对可持续景观建设进行独立的研究。然而,由于我国景观发展的特殊性,借鉴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设计等方面的成果,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可持续景观设计,我们可以追溯到其理论的前身——《园冶》,此书出自明代造园学家计成之手,共分为三卷,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理论专著,书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提出造园时需要尊重场地的自然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好场地中的各种地形、花木、房屋等景观要素。直至今日,这些理论仍对可持续景观的营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是我国现代设计史上,最早提出可持续设计观的专家之一。吴良镛先生受到“21世纪行动议程”中关于“人类住区环境建设”条目的启发,提出了“广义建筑学”这一概念,吴良镛先生认为:“‘广义建筑学’的工作就是从单一学科的领域作必要的拓展,从更宽阔的学术领域致力于人居环境的开拓,改善,寻求宜居环境的创设;面向人类的更大的挑战,如全球气候变暖等。”总之,吴良镛先生倡导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贯发展的模式,从而创造出宜人的人类聚居地。

董雅教授出版的《广义设计的多维视野:设计·潜视界》一书中,从广义的角度,对可持续的绿色循环设计进行的相关阐述,与吴良镛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为可持续景观营建开拓了思路。

除此之外,刘滨谊教授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林宪德编著的《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程绪珂教授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编的高端学术性连续出版物《景观设计学》等著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可持续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对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成果,笔者对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拓宽了自己的研究视野。笔者认为:“生态”景观、“绿色”景观、“低碳”景观等和“可持续”景观有所交织的景观设计理念都曾经在景观设计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缓解人类生存压力的景观空间往往不能长效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深刻认识到发展可持续景观建设的意义,并激发了笔者对这一领域更深入地探索的勇气和动力。

3.2 景观可持续发展现状——国外

可持续景观建设理论最开始作为“生态设计”理论出现在设计领域。G·泰勒·米勒的《营造可持续地球家园的整体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G·泰勒·米勒自己描述,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使用了基础科学和生态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从而使从未受过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有意义的理解和思考”;第二部分“对一些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帮助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第三部分则“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列举和评价”;第四部分则“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负责的理念,并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虽然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解释可持续景观建设的方法和原则,但却为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O·西蒙兹出版了《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一书。这本书分为20章,从气候、土地、水、植物、地形、场地规划、场地开发、景观种植、构筑物等方面对如何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认为:“所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应使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保持良好”,“我们——有血、有骨、有肉、有思想——是自然的一个特定部分。我们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目前,这本书已成为美国60多所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除此之外,国外还有很多书籍对“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设计”颇有研究,如埃及学者SalahEI-Hagger的《可持续工业设计与废物管理——“从摇篮到摇篮”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玛吉·格蕾丝主编的《景观实录·可持续景观设计》、美国学者NathanShedroff的《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梅格·卡尔金斯的《可持续景观设计——场地设计方法、策略与实践》等,虽然这些书籍不是与可持续景观设计直接相关,但由于景观设计学是一个范围极其宽广的边缘性学科,所以,这些著作研究的对象或多或少与可持续景观营建的过程不可分割。基于此,笔者在论文写作前,就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资料,在此就不一一罗列。

4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4.1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景观设计项目中盲目照搬国外景观设计的现象在城市景观和房地产景观领域十分普遍。许多景观设计不是被分析、消化和吸收,而是盲目地采用,所以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园林景观环境是一样的,植物也是一样的,植物配置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没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色。这将导致成本、环境养护和维护成本的增加,但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景观产品失去个性化。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产品的标准生产会损害其个性和应有的艺术特色。房地产行业的景观建设,在许多公司已经制定了产品批量化的标准,以减少员工数量、追求高额利润、追求快速的生产方法,使景观建设像工厂的定型开发,这种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是导致许多景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

4.2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是优美的环境景观。景观的优美性包含了诗情画意、艺术意境、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内容。高品位的审美境界有利于培养各类人群陶冶情操,因此景观设计必须满足人与视觉环境的沟通与融合的需要,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中国国土广袤、气候多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不同差异,这种地域差异决定了一定要打破地域城市景观不正常差异,景观可以相互依托,相互借鉴,但景观本身的因素不能完全脱离自然的地貌特征。只有在尊重地域属性的基础上解决景观的基本功能,吸收外地适合当地的景观要素,才能产生创新的自然景观效果。因此,未来最好的景观应该是那些将区域特色纳入项目的环境景观项目。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每一个地方都能使之独具特色、充满地域特色的环境景观,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景观设计的历史不同于国外,回顾中国景观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景观的发展与国家政治、政策的制定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都制约和影响着景观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希望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景观设计的发展状况。

5 景观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5.1 尊重生态系统

事实上,可持续景观设计必然涉及到所有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光、光线、降水、风向等,因此,我们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场地的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寻找人与自然、与、与历史相处的平衡点,构建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景观设计应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和环境。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是:尊重地域精神和地域文化,适应地域的自然过程;利用当地的材料、植物和建筑材料创造出具有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景观,突出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

5.2 建设舒适空间

可持续景观设计作为缓解环境破坏的有效手段,已经不是就事论事,就地论地的行为了,它是基于设计师自身的灵感去创造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景观空间,使人民能够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和平和繁荣的生活环境。作为环境的创造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通过对景观的有效处理,使人类对自身压力和困境得到缓解,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达到景观建设的目的。这不仅是为了将各种空间和界面在区域内进行科学的布局,也要注重设计理念和意识的有效沟通,并形成使人产生共鸣的生存空间。

基于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景观营建,要求我们将景观营建过程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因素相适应,以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匹配,从而淡化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界限,以提升人类的认同感与愉悦感。为了明确景观营建过程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相互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景观区域内人们对物质环境的感受与认识过程,了解那些对人们休闲心理产生各种影响的刺激因素,并将这些数据加以分析、整理运用到景观营建的过程中。

5.3 注重再生资源

地球上的资源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可再生资源如动物,植物,水,空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要实现人类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节约和保护,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循环利用减少没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景观反应同一自然空间,常常要对场地中诸如材料使用、物质的利用、垃圾的分类处理等过程进行设计及干预,要想实现可持续景观的营造,必然要在维护场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与再生。一方面,“可持续性和再生”反映在材料的使用上,它更偏向于使用再生的、可再生的资源,如水泥预制板和竹子的使用;另一方面,它反映在景观营建过程形成的各种可循环再生的系统,如中水处理系统与生态用水、景观用水的循环系统可持续景观的营建,必然依赖于“可持续与再生”的处理手法,在材料的使用上,常常选择可以循环利用或可再生的资源。

5.4 沟通与合作

以往对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往往局限于设计师或专业学者的内部,而大多数景观设计指导书都传承着设计师写给设计师的模式。其实,如此过于注重设计和忽视施工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是不可能获得优秀的景观空间的。

沟通与合作似乎是一个社会问题,与可持续的景观建设进程无关。然而,缺乏沟通与合作在景观建设中很可能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资源浪费,与可持续思维背道而驰。例如,低效的合作导致重复的现场调查,浪费燃料;缺乏与设计师的沟通的施工会导致图纸的误读和材料的浪费;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建筑会很快变成不良建筑,降低周围建筑物的价值等。

所以说,无论从策划、选址、实地考察、和业主交流、设计、施工、投入运行等景观设计程序抑或处理景观场地中诸多土壤、水体、地形、地貌、植物等景观要素,必然需要多方的沟通与合作。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景观空间,都需要许多人历经十几甚至几十年才得以完成,可以说,可持续景观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团队的沟通与合作。

6 总结

当“可持续”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学术研究领域之时,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景观设计”的简单回顾与梳理,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再“滥用”与“误读”“可持续”景观的真正内涵。

可持续景观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土地资源稀缺、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及资源匮乏的现状下,城市及景观的设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必然要依附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资源的节约型和可再生利用、人类和大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所以,必须将“可持续景观”“生态优先”“可再生利用”“保护优先”等观念贯穿于景观设计中,将这一观点科学有效的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前提下,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才会给整个人类及动植物带来好的自然生态景环境,这样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人类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人类第一杀手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