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喷灌浆在城市堤防基础防渗加固中的应用
2018-10-11何文浩纪媛郝凌颖
何文浩 纪媛 郝凌颖
(无锡市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23)
1 工程背景及技术简介
京杭运河(无锡段)斜贯无锡市,属三级航道,堤防属一级堤防。河道驳岸为多次加固加高而成,工程所在地段堤后地势较低,平均地面高层在4.0~4.5m(吴淞高程系,下同)。而每年汛期水位均能达到5.0m。每到汛期,问题不断,河水透过驳岸地基不断发生管涌险情。为消除堤防管涌隐患,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多方案比选,最终选定采用高喷灌浆对该段堤防地基进行防渗加固处理。
高压喷射(简称“高喷”)灌浆法是采用静压注浆法是利用射流作用切割掺搅地层,改变原地层的结构和组成,同时灌入水泥浆或混合浆形成凝结体,以达到加固地基和防渗的目的。主要用于建筑地基加固以及大坝、堤防等地基防渗工程。高压旋喷灌浆是利用钻机造孔,把带有喷头的灌浆管下至土层的预订位置,以高压浆液或水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形成喷射流冲击破坏土层,土粒从土体上剥落下来后,一部分细小土粒随着浆液冒出地面,其余部分与灌入的浆液混合掺搅,在土体中形成凝结体。
该工法在国内属成熟工艺,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在灌浆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工程质量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本工程浆液采用1:1普通硅酸盐水泥浆。
图1 高喷灌浆示意图
2 工程设计
2.1 灌浆孔位平面布置及孔深
通过实地地质勘察及该段堤防驳岸多次加固资料,确定地下高喷防渗体布置与驳岸后方距离驳岸1.5m布置。该驳岸后方为一条平均宽度5m的马路,人行便道宽3m,紧贴驳岸挡墙,灌浆孔位布置与人行便道内,便于工程施工。
该工程场地地层简述如下:
1层杂填土:结构松散。平均厚度2.98m;平均层底标高1.19m。
2层重粉质壤土:平均厚度3.50m;平均层底标高-2.07m。
2-1层轻粉质壤土:平均厚度:5.60m;平均层底标高-5.15m。
3层中粉质壤土:平均厚度2.90m;平均层底标高-5.74m。
4层砂壤土:平均厚度5.18m;平均层底标高-10.91m。
5层中粉质壤土,该层未钻透。
其中:2-1层轻粉质壤土为局部堤段存在。最终确定高喷灌浆孔底标高-2.0m,孔底标高低于驳岸基础底标高1.20m,低于河底标高-1.0~0.0m。平均孔深6m。局部堤段孔深加大。该深度既能满足防渗体进入相对不透水层的要求,也覆盖了该段堤防驳岸可能出现管涌通道的范围。满足延长渗径,提高整体渗透稳定以及充填管涌通道的设计要求。
2.2 孔距的及排数确定
涉及到工程对成墙的要求、地层情况、设计选用的结构形式以及施工参数选定的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宜通过现场实验或工程类比确定。本工程工期较紧,设计周期较短,设计参数依据相关地质勘察资料及其他类似工程确定,施工前做灌浆试验最终确定施工参数。本工程地下防渗体承压水头不大(1.50m左右),综合现场施工条件,选择一排孔,双管法旋喷套接成墙,两序法施工。由于1层杂填土结构松散,平均标贯为2击,2层重粉质壤土平均标贯9击。依照类似工程经验,初步选定旋喷桩的有效桩径1.20m,孔距0.80m,搭接长度不小于0.30m。考虑一定的施工误差及孔斜率,最终确定有效成墙厚度不小于0.80m。防渗体渗透系数达到 i×10-6cm/s(i:1~9),工程完工后,能够满足防渗要求。由于该工程属既有工程防渗加固,且后期上部没有超载,故对防渗体强度不作限制。
2.3 用浆量计算
用浆量估算采用体积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有效桩径1.15m;
H——设计孔深6.0m;
α——混合系数,本工程取0.6;
β——损失系数,本工程取值0.1。
相关参数带入计算得每孔灌浆量Q=4.11m3。
2.4 灌浆参数确定
由于本工程设计阶段未做灌浆试验,相关参数按经验类比其他类似工程选取。具体施工参数施工阶段确定。为保证水泥浆灌入量,初步选定压缩空气气压0.7MPa,进气量1~3m3/min;水泥浆浆压30MPa,进浆量50~200L/min;提升速度 5~10cm/min;旋转速度 10~20r/min;喷嘴直径2.0mm。
3 工程施工
该工程要求必须汛前完成,工期比较紧张,施工单位最终选取钻喷一体化机械连续施工。施工顺序如下:测量定孔、机具就位、钻孔、喷射灌浆提升、静压回灌、管路冲洗。
施工初期,由于施工单位对水利工程旋喷灌浆技术理解不够,采取的施工工艺不够准确,钻成孔与喷浆管级差不够,导致局部堤段孔口堵塞,返浆不畅,出现抬土现象。为减轻抬土现象,施工方加大了提升速度。最终导致该段水泥浆灌入量不足。经钻孔、开挖检查,该段出现上部松散杂填土层水泥浆充盈度不够,2层重粉质壤土层城墙质量尚可。
针对工程初期出现的问题,对施工工艺,灌浆参数等做了适当的调整,最终确定施工参数如下:2层粉质壤土层灌浆压力30MPa,提升速度5cm/min,旋转速度5r/min;1层杂填土层灌浆压力分级降低,由30MPa逐渐降低至20MPa,提升速度由5cm/min缓慢提升至10cm/min,旋转速度5r/min。压缩空气压力始终保持0.7MPa。及时清理孔口返浆,防止堵塞返浆通道。调整后,每孔平均灌浆量达70L/m,地面无明显抬动。
对于初始阶段灌浆量不足的孔位进行复喷。由于复喷间隔时间较长,在原孔位复喷施工难度较大,最终旋转在已喷相邻孔位中间选点进行重新钻孔旋喷灌浆。
施工完毕后,经现场注水试验及试块室内试验,高喷形成的地下防渗体渗透系数达到i×10-6cm/s,满足设计防渗要求。
4 结语
根据事前充分的地质探查,在设计阶段采用好适应的灌浆参数,明确具体灌浆量、灌浆孔距、排数和正确的施工工艺,均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严格认真的施工过程控制决定了工程的最终质量。在灌浆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工程质量是完全可靠的。经施工完毕进行相应实验发现已能满足防渗要求,历经汛期高水位检验,堤后管涌渗透情况明显消除,完全达到了堤防地基防渗加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