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技术在土质堤防抢险中的应用
2018-02-15龚建新吴卫国苏章锦韩志刚汪剑斌曹建宇吴小计
龚建新,吴卫国,苏章锦,韩志刚,汪剑斌,曹建宇,吴小计
(1.江西省上饶市水利局,江西 上饶 334000;2.江西省鄱阳县水利局,江西 鄱阳 333100;3.江西省上饶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江西 上饶 334000)
0 引 言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土质堤防穿堤孔洞漏水,一般特点是先兆不明显,难发现,来势凶,变化快,是造成溃堤的主要险情之一。对于这种险情,常用的抢险方法是在圩堤临水侧堤坡上截水,做洞口封堵、粘土外戗、铺防水薄膜等;在圩堤背水侧堤坡上排水,做减压围井、排水反滤、导渗沟等[1,2]。然而,对于圩堤穿堤孔洞漏水险情多,挡水时间长,传统的抢险方法费时、费力、费工、费料,而且处理不彻底。我们在2016~2017年鄱阳县圩堤抢险上,开发了“抽槽筑粘土截水墙”堤防抢险新技术,为土质堤防抢险技术提供了新的成功案例。
1 “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开发背景
鄱阳县莲湖乡为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莲北、莲南圩位于岛的南北两侧,莲北圩保护耕地面积1 433.33 hm2,堤线总长约16.7 km;莲南圩保护耕地面积1 000 hm2,堤线总长约7.8 km。
2016年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冷暖空气交替,长江中下游普降暴雨。2016年7月,鄱阳湖受五河来水和长江洪水倒灌影响,水位持续上涨,并长期维持高水位。7月3日20时40分,与莲湖乡隔水相望的鄱阳站水位达到警戒水位19.50 m(吴淞高程系统,下同)。7月10日16时,最高水位达21.42 m。至8月1日15时,水位回落至警戒水位19.50 m,鄱阳站水位超警戒水位29天,是本世纪以来最大洪水。
由于莲北、莲南圩自1998年、1999年后再没有遭遇过大洪水,故堤防年久失修,杂草丛生、芦苇成林、树木茂盛,堤身上蚁巢、鼠洞、蛇洞数不胜数,还发现了獾和野猪的洞穴。在鄱阳湖水位长期维持在高水位的情况下,莲北、莲南圩渗漏险情不断,险象环生。据统计,在超警戒水位29天内,莲北、莲南圩共发生各种险情488处,大部分为穿堤孔洞渗漏险情,其中重大穿堤孔洞渗漏险情67处,以莲北圩的莲青段、毛家段、联合段、裕丰段,莲南圩的虎山段等穿洞渗漏险情为最,莲北莲青段穿堤孔洞渗漏,在7月8日凌晨险些造成溃堤,经竭尽全力抢护,险情才得以控制。为此,鄱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了准备撤离工作的指示。莲湖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2 “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的应用
面对穿堤孔洞渗漏险情,首先采用的是粘土外戗、反滤井、导渗沟等,险情暂时得以控制。然而,在外湖水位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新的穿堤孔洞渗漏险情不断出现。由于受到堤坡上芦苇、灌木、树丛的影响,粘土外戗截水效果很差。传统的反滤围井被动地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渗漏点;随着水位居高不下,漏水点不断增加,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险情却越来越严重。
有没有更有效、更主动的抢险方法?经过实地察看和认真分析,萌生了“抽槽筑粘土截水墙”的抢险新思路。遵循“前堵后导”的基本原理[2],目的是“截水”,方法是“筑墙”,材料是“粘土”,手段是“抽槽”。但是在高水头压力下,在堤顶开槽,是教科书和抢险手册上没有的。经过防讯专家组与现场抢险人员的反复商讨,在得到基本认可的情况下,首先选择莲北圩7月8日凌晨出现重大堤身穿孔漏水险情,险遭溃堤的漏水点进行试点。首战告捷后,又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这项新技术逐渐完善。只需一两台挖机,几十方粘土,几分钟时间,即可让一个或多个漏水点彻底干涸。既减轻了抢险人员的劳动强度,又节省了抢险物料。
传统的抢险方法,堤身渗漏孔洞依然存在,再遭遇洪水,仍然会渗漏。而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技术将粘土截水墙作为堤防防渗心墙,将长期发挥防渗效益。更为突出的是,该技术,既可以在堤防抢险中复制,也可以在堤防除险加固中推广应用。采用此项技术在莲湖乡成功地处理了大的堤身穿孔险情67处。并应用现场推广这项技术到其他堤防上。如鄱阳县中洲圩、潼丰联圩、西河西联圩等,均取得良好效果。为鄱阳县2016年防汛抢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7年汛期,莲北、莲南圩再一次遭遇大洪水袭击,2017年7月1~17日,圩堤全线超警戒线,最高水位(7月6日)20.90 m,再一次采用“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技术,在莲北圩成功地处理了大的堤身穿孔险情15处。特别是莲北圩毛家段7个堤身穿孔漏水点,直径均在5 cm以上,其中3个直径达20 cm,是老鼠洞和蚁穴,立体交叉,盘根错节,通过9处抽槽,抽槽长度达30m,将7个堤身穿孔漏水点全部彻底封堵,为莲北圩2017年防汛抢险的胜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总结
3.1 准备工作
(1)安全保护。在圩堤背水侧堤坡上的穿洞渗漏出水口处做反滤围井,保护出口,控制险情进一步恶化,并为“抽槽筑粘土截水墙”赢得抢险时间。在圩堤的临水侧堤坡进行培土帮护,确保“抽槽筑粘土截水墙”作业安全进行。
(2)备料。回填土料必须备料充足,要求粘土料的粘粒含量符合要求,含水量适中,不含杂草、树根、石块等,基本满足均质土坝筑坝土质的要求。
(3)挖槽机械。一般要求2台挖掘机(一主一副),主挖掘机型号大小应满足开挖深度要求,副挖掘机配合作业。
3.2 抽槽
(1)定位。综合考虑堤身穿洞渗漏出水点最早出现位置及变化、渗漏水量、浑浊度,以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等情况,确定第一槽的位置。开槽位置一般选择堤顶靠近临水侧堤坡一侧,该部位是渗漏孔洞距离堤顶最近的位置。对于临水侧堤坡坡度陡于1∶2.5的堤防,开槽线尽量靠近堤轴线,以保证开槽边缘距水边有一定的安全距。
(2)槽宽。一般为挖掘机挖斗宽度,开槽宽度根据堤身土质初定,视土质情况进行调整,槽口可开挖呈“V”形、“U”形或倒“凸”形。
(3)槽长。一般以挖掘机作业时履带不移动,挖掘机机械臂工作长度为佳,同时根据出水点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4)槽深。开挖深度一般为3.00~6.00 m左右,如挖掘机机械臂臂长有限,可事先适当降低挖掘机座位高度。并根据出水点的高程、开挖情况确定最终开挖深度。
(5)挖槽。采用挖掘机成槽(长方形),主、副挖掘机面对面布置,主挖掘机挖槽、副挖掘机配合。
(6)后序槽。根据前序槽开挖的效果,以及前序槽内土质及湿润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开挖及后序槽的位置。
3.3 土方回填及夯实
(1)挖断堤身渗水孔洞后,应迅速回填、夯实粘土(一般30 cm为一层),构筑成粘土截水墙;槽内主要采用挖掘机挖斗夯实,槽内边角采用挖掘机挖斗挤压密实,靠近堤顶部位采用挖掘机履带进行必要的碾压。
(2)如需要连续开槽,一定要在前序槽粘土回填完成后,才能进行后序槽开挖。后续槽与前槽之间应进行有效搭接,形成连续粘土截水墙。
(3)槽内土方回填及夯实应迅速及时,避免塌孔。一般情况下,主挖掘机最后一斗土一出槽,副挖掘机将准备好的一斗粘土迅速回填。
(4)如遇下雨时抢险,粘土截水墙成型后应及时采用防水布表面覆盖保护,避免雨水渗入。
(5)对于槽内渗水量大,粘土回填后含水量高的槽段,以及下雨时应急抢险的槽孔,应插上标杆,或作上记号,在断流后的第二天,或在天晴后,对该槽段进行重新开挖,回填满足要求的粘土。一般情况下,重新开挖的槽孔,基本无水或渗水很小。
4 “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施工要点
(1)“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适用于堤高6.00 m以下土质堤防穿堤孔洞漏水险情。
(2)堤防是一个挡水整体,实施“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之前须做好充分准备,实施时应有序而快速,否则易发生塌孔塌坡等险情。
(3)“抽槽筑粘土截水墙”抢险技术的关键是开槽,主要是控制塌孔。当堤身土质较差时,应事先降低准备开挖槽段的局部堤顶,避免或减少塌孔。对于塌孔严重的,可在开槽前对开槽部位堤身进行挖掘机碾压、夯实;或采取边挖边夯;或边挖边掺粘土、再边挖边夯等方法进行开槽。
(4)挖掘机作业时,挖掘机履带尽量不移动,或少移动,以减少对槽壁的扰动。
(5)槽内挖出的土料用于圩堤两侧边坡的帮护,要放置在距离槽顶两侧稍远处,以避免增加孔壁附加荷载。
(6)回填的粘土必须准备充分,由于槽孔周边不能堆放太多的粘土料,故采用自卸汽车备土,保证能迅速卸土于槽边,便于入槽。
(7)尽量在白天和晴天实施施工,必须在晚上施工的,应做好照明工作,下大雨时尽量不施工。
(8)抢险技术实施时,抢险专家必须旁站,现场指导挖掘机抢险作业,一方面密切关注槽里的变化,对槽的形状、开挖方向和开挖深度及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粘土的回填质量。
(9)挖掘机活动范围内禁止无关人员活动,确保抢险作业安全。
(10)汛后应及时进行完善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继业.,张庆华,郗忠梅,等编著.河道堤防工程抢险防护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03.
[2]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堤防防汛抢险手册[Z].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