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
2018-02-15向二萍
向二萍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在西方国家,"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一词,原义指"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是指用手工创作的艺术品以及戏剧、音乐、文学等方面。从广义上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等方面技艺。而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是等同的,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雕塑与绘画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基本上确立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今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伏笔。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术"等同起来。而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为"艺术"一词,又作为"美术"一词,可用来指音乐、文学、舞蹈、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的视觉艺术。在西方的著作中我们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雕塑、绘画、音乐等等。
然而从中国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以诗书礼乐作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孔孟哲学深刻的影响了艺术形态。孔孟哲学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理性农业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本精神。我们在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深为其文字的艺术之美所惊叹;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云岗石窟的千尊佛像,又被哲学境界所震慑。古典和谐美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理想,要求把构成艺术的多元化元素,例如,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再现与表现、理想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等,处理和组织成为一个平衡、稳定、和谐、有序的统一体。这种艺术的追求,也成为了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坚实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艺术是属于娱乐文化的范畴,从而是人们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与情感器官的行为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是用不同的“语言”而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生活场景,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是建立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从而,艺术的发展基础是人类一种语言。而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人类语言有很多种形式出现,如口头、绘画、形体、文字、音乐以及现代的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的产生在形式上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舞蹈、音乐、绘画、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出现。如果没有这些语言,那就不存在艺术形成的基础;如果人们之间的语言不通,或者是使用的不是同一种、同一层次的语言形式,是不可能实现艺术的沟通和交流的。
由于人们主观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为所反应,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的,从而,艺术所创造出的虚拟事件,必须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为根据;艺术构造出的虚拟现实,能够对人的观念形态和改变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艺术作为审美的物体,意味着因其内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鉴赏,正是这一特性使得艺术超乎世俗生活之上,是一种珍贵的存在。
哲学即是人们理性的思考,它也反应了人们心灵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是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无人之域;艺术是人们对世界的直观感受,艺术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书写着人们的情感。显而言之,哲学和艺术分别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很明显的差别。
但,艺术的辉煌灿烂植根于人们思维发展进化的基础上,她随着人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及深度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艺术是人们的一种创作行为方式,从而历史表明,他们的创作行为方式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解行为方式有关。一定要了解人类创作的行为艺术,就要了解其思维基础的哲学。假设一种艺术形式想在一个特定环境范围内被承认,只有不断的去努力适应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然而决定了审美情趣的往往是整个社会的哲学意识。哲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所在。不断通过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进步而导致了哲学的变化,然而哲学的变化又不断的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变化。
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而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理喻及思辩又同样反映在艺术创作当中。正因为艺术形式的宽泛、哲学精神的主导,才使得艺术和哲学互相交融,从彼此的根植到彼此的细节,都是互相滋润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艺术内涵的主体先锋,而艺术又同样蕴含着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机、动态的辩证统一。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大视野来看,任何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互联系。哲学是民族、时代、社会的自我意识,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她不仅是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社会思潮等的产物,从而也能动地参与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社会理想的构建,是所在民族、时代、社会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的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 [J].张艳梅,王利.大众文艺.2010(02)
[2]论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林洪潘.湘南学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