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监理措施探讨
2018-02-15孙广成
孙广成
建筑的渗漏问题是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对建筑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损害。防渗漏施工的监理作为建筑施工中极重要的步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有保障,加强对施工防渗漏的监理成为必然。
1 做好施工预留洞处理的监督
在进行建筑外墙的抹灰施工作业之前,需要进行预先性的建筑外墙检测,将施工所有的预留洞口找到,督促施工单位将预留洞的封堵工作落实到位。如果建筑面墙的局部存在过大偏差的平整度,就需要按照1:3的比例将水泥砂浆配备好,并将墙体面层涂抹平整[1]。如果涂抹的平层过于厚重,就需要进行分层找平的方式防止墙体的裂缝产生,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借助钢筋网格布等抗裂建材来提升建筑面层的抗裂效果,保证预留孔洞的绝对密实,从而保证墙体的渗漏情况产生。
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抹灰层
建筑外墙施工中的面墙抹灰层是整个建筑产生渗漏问题的直接因素,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杜绝缝隙产生,就必须做好建筑抹灰层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①建筑监督人员需要做好墙体基层的处理,对于抹灰厚度过大的面层进行适当的挂网施工。②在施工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施工作业认真督促好,保证面层涂抹的均匀操作力度,在施工中应当尽量保证抹灰层的压实工作,将砂浆的含水量控制好,保证墙体在抹灰之后不产生掉灰与开裂现象。
3 处理好墙体基层砌体的处理
对于建筑外墙的砌筑施工中,需要加强监督工作,保证使用的砂浆水泥配比合格、均匀,不能出现墙体的透光和通缝等问题。在开展建筑的砌筑工作之前,需要预先性的将前提和梁柱交接区域做好处理,采用较为湿润的砌体材质。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需要进行2~3次的砌筑才能够完成基层的砌体施工,也能够防止基层沉降缝的产生。另外,为了充分保证墙体砌筑的高度平整效果,需要在最大限度内降低基层砌体施工中产生的问题。
4 处理好施工面砖问题
在建筑的施工之前,需要将所使用的面砖放在清水中浸泡2~3个小时,将其拿出后自然风干即可使用。施工人员应当使用刀灰等材料涂抹在面砖面层中,有利于增强面砖本身的粘结度。针对建筑中的窗台、檐口和女儿墙等区域,需要借助建筑滴水槽和流水坡度对其进行提前防渗漏施工处理。在建筑墙体的勾缝施工之前,需要将缝隙中的残渣做好清理工作,建立人员需要做好全过程的施工监督工作,待前提充分湿润之后,按照先横后竖的勾缝顺序进行施工,保证勾缝的宽度在8cm左右,在勾缝施工中需要缝隙低于面砖约3cm左右。最后,为了有效避免施工后期的开裂情况,需要定期向施工区域洒水养护,保证全过程的质量良好控制。
5 处理好混凝土的施工环节
施工监理人员应当将混凝土的配置做好监督处理,避免在此环节出现的渗漏问题,经过实验室科学人员提供的科学混凝土配置比例,充分的将建筑所需材料强度考虑在内,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建筑防渗漏施工需要。做好混凝土原料的采购工作,做好建筑材质的源头把控,现阶段建材市场中的混凝土材料较多,每种材质的防渗漏功能不制止,需要结合实际工程所需标准进行材质选择上[2]。另外,监理人员需要将防渗漏凝剂与防水剂的添加做好严密把控,保证配置混凝土的防渗优良效果,然后做好搅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程监理人员还需要确保在施工中建筑浇筑过程中的一次性完成,便于保存混凝土材质的整体性效果。加强对每道施工工序的检测,保证各项施工工序的严密与科学。对混凝土本身的材质与强度做好严密测量,待墙体孔洞封堵之后,需要确保材质强度的高标准,才能够确保建筑架构整体的防渗漏功能提升。
6 做好建筑屋面、卫生间、门窗等防渗漏监理
在进行门窗的建筑设计时,需要首先进行缝隙的严密处理,保证门窗在关闭时处于完全密闭的状态。在门窗的塞缝处理时,需要使用防水砂浆等材料进行缝隙的填充,在塞缝完成之后需要在外面一侧涂刷防水泥浆材料,避免门窗的安装区域出现崩裂和空鼓的情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门窗的施工中,需要将内外窗台之间的高度差控制在20cm左右,以保证防雨水渗漏的效果。
在进行建筑内部屋面的防渗漏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材质,在进行地面的实际时,不可以仅仅依赖屋面地砖等材料的防水性能,而是应当通过整体设计来保证地面的防水效果,避免在紧急情况下产生的地面渗漏等情况。在进行建筑地面高度的设计时,需要保证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低于客厅与卧室,并保证其坡度的均匀与平整性。
7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裂缝与渗漏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质量病害,对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等带来极大的损害。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理中,需要将防渗漏相关施工看作质量监控的重点,对该环节内的所有工序与流程进行重点监控,做好防渗漏施工的防治,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防渗漏性能。
[1]宋伟国.防渗漏施工监理在建筑工程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7,37(07):103~104.
[2]王强.民用住宅防渗漏施工监理工作重点初探[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