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辽育白牛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18-02-15杨术环张丽君庄洪廷金双勇李傲楠姚思名
杨术环,张丽君,庄洪廷,金双勇,李傲楠,姚思名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辽宁 沈阳110032)
辽育白牛是以夏洛莱父本牛同辽宁本地黄牛母本在级进杂交的基础上,历经三十余年培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于2010年1月通过国家肉牛新品种认定,是我国第三个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辽育白牛具有体型大、生长发育快、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突出的肉用品种优势,深受广大养殖户喜爱,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具有辽宁特色的育种、扩繁、育肥、屠宰加工及品牌培育的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7 年下半年以来,省牛育种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赴辽育白牛优势区(沈阳、铁岭、阜新、锦州、朝阳),对辽育白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总结分析辽育白牛的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研究今后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辽育白牛产业化发展,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优势肉牛品种,提升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成效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 辽育白牛产业现状及特点
1.1 选育及推广情况
1.1.1 形成了具有辽宁特点的组织管理模式辽育白牛选育及推广是由省级牛业科技推广部门主导,育种基地县畜牧技术推广部门配合,项目区肉牛改良员深度参与,省级种公牛站和育种母牛场/户为育种牛养殖主体进行组织实施的,多年来以省财政良种繁育生产专项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下达的育种科研、推广项目为载体,初步形成了产推(研)学深度融合的社会化联合育种组织管理模式。
1.1.2 逐步完善育种牛群建设模式 辽育白牛育种公牛的培育、性能测定、冻精生产和推广始终由省级种公牛站承担,而育种母牛群在新品种培育时期是由养牛场/户饲养符合选育条件的母牛(包括核心群)通过档案群组建设起来的;2014年开发建立了可实现良种母牛登记、存栏和繁殖等信息远程化和动态化管理的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管理系统,并着手开展辽育白牛核心母牛场培育工作,引导和扶持规模场开展核心群计划繁育,建立了首家辽育白牛核心育种场;2017年起,集中力量加强核心母牛场建设,构建并完善辽育白牛社会化协作育种场建设管理机制。目前母牛登记管理系统已登记管理的良种母牛15 000余头,建设协作育种核心场4家,在规模场和社会牛群中建设的核心群基础母牛1 000头(其中协作育种场存栏350头),自群繁育的公牛(冻精)20个家系。大力推进协作育种核心场建设为稳定育种牛群,有效落实繁育计划,加快继代选育,减少环境差异,准确选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1.1.3 多措并举大力推广良种冻精 辽育白牛推广利用全省构建的由省牛育种中心组织和指导,省级种公牛站、县级畜牧推广机构、乡镇改良员为主体的肉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结合辽育白牛良种登记、辽育白牛开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采用育种户示范带动,育种区周边辐射,纯繁和杂交并行,大力推广辽育白牛冻精。2013年以来,省牛育种中心共组织实施了《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辽育白牛中高档肉牛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辽育白牛精准化育种与产业开发配套技术研究》、《辽育白牛肉品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等项目,重点研究和推广了辽育白牛母牛繁育及信息化管理技术、犊牛早期断奶技术及同期性情技术、犊牛高效培育技术、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辽育白牛标准化育肥技术、育肥牛等级划分技术、辽育白牛屠宰加工及胴体分级技术、辽育白牛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技术等8项生产技术,为辽育白牛良种推广和生产提供了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至2017年末,共推广应用辽育白牛优秀种公牛85头、冻精180余万剂,其中,2017年销售冻精29.9万剂。冻精除省内应用外,还销往河北、四川、甘肃、河南、云南等10余个省份。
1.2 辽育白牛母牛生产
1.2.1 区域分布明显辽育白牛新品种培育最初选择了夏洛莱级进杂交牛群质量好、数量多、县站技术力量强的昌图、黑山、开原、丹东、宽甸等肉牛养殖大县作为育种基点县,辽育白牛品种获国家认定后,繁育和推广重点区域在原育种基点县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扩大。目前,共建有处于沈阳、铁岭、阜新、锦州、朝阳5个市的昌图、黑山、喀左、开原、法库、盖州、彰武、新民、辽中、阜蒙、康平、铁岭县等辽育白牛繁育重点县12个,形成了位于辽宁西北和中部的辽育白牛肉牛养殖优势带。据统计,2017年全省辽育白牛可繁母牛存栏约35.1万头,其中12个基点县可繁母牛存栏24.6万头,约占70%。
1.2.2 农户中小规模养殖特点突出 辽育白牛母牛以农户中小规模养殖为主,每户饲养数量在2~8头,全省饲养50头以上辽育白牛可繁母牛场/户共13家,总量不到1 000头。母牛户大多为庭院养殖,全年舍饲为主,部分为季节性“逛地遛河”的半舍饲半放牧。粗饲料由养殖场户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就地取材,较为常见的是玉米秸秆和稻草,部分养殖场/户使用(不带穗)玉米秸秆青贮或黄贮、玉米秸秆膨化等饲料。
1.2.3 养殖效益可观 辽育白牛母牛初配月龄16~20月龄,产犊间隔12~13个月;散户养殖由于数量少,管理精心繁殖成活率可达90%,而规模场/户繁殖成活率要低很多,平均70%左右;犊牛4~6月龄断奶,哺乳期普遍进行早期补饲,6月龄公、母犊平均体重230 kg左右。母牛养殖规模场的饲养成本每年约4 000元/(头·年),生产效益约为3 000元/(头·年)。母牛养殖散户因不计人工费,粗饲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饲养成本较低,约2 000元/(头·年),生产效益约为6 000元/(头·年)。
1.3 辽育白牛育肥生产
1.3.1 规模养殖为主 辽育白牛育肥牛主要有架子牛集中育肥和农户自繁自养两种方式,基本实现了规模养殖。规模场的牛舍多为封闭式、半封闭式牛舍,舍内设有牛床、饲槽、拴牛架、隔牛栏等设施,部分采用了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该类牛舍优点是舍内空间利用率高、增重快。少数规模场采用“棚舍+围栏”式牛舍,这种散栏方式每头牛占用空间相对较大,育肥时间延长,牛群健康状态良好,屠宰率高,胴体品质好,育肥牛收购价格高于栓系养殖牛0.5~1.0元/kg。
1.3.2 育肥性能和经济效益良好 育肥通常采取小架子牛的直线育肥方式,育肥牛入栏月龄10~14个月,育肥期6~10个月,出栏月龄18~20月龄左右,出栏体重一般在650 kg以上,屠宰率58%左右,胴体重370 kg左右。育肥牛饲养成本约8 000元/(头·年),纯经济效益4 000元/(头·年)以上。
1.4 辽育白牛开发情况为了科学开发和利用辽育白牛品种资源,加快辽育白牛品种的选育提高,自2010年开始,辽宁省实施了辽育白牛中高档肉牛生产开发(以下简称辽育白牛开发)工作,至今已历时七年。辽育白牛开发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全力给予政策支持,省畜牧局顶层设计开发思路,省牛育种中心承担具体指导工作,全力做好技术支持和行业服务,协调组织产业各环节共同推进开发工作。
1.4.1 开展产业开发试验 2010年,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多次召开“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工作会议,研究探索辽育白牛开发思路,制定开发工作指导意见,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明确组织分工和开发目标。2011年5月至2012年末,通过招标方式,委托大连雪龙公司负责实施第一批共1 100头辽育白牛中高档牛肉生产试验工作,为辽育白牛开发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辽育白牛饲养至18~22月龄,生产效益最佳,该阶段出栏牛可生产出优质普通牛肉和中高等级大理石花纹牛肉;到26月龄时,辽育白牛生产中高等级大理石花纹肉的比例达90%以上。开发试验表明,辽育白牛具备优良的生产性能和肉质性状,完全适于中高档牛肉生产。
1.4.2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2013年,为进一步协调好辽育白牛开发生产中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各环节利益关系,顺利推进开发工作,省畜牧局研究并调整了开发工作思路,确定了由主管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协调推进、企业进退自由的开发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开发各环节利益协调机制。2013年5月,出台《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建立辽育白牛中高档肉牛产业开发各环节利益协调机制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26日,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协作组第一次成员代表大会召开,为助推企业实施辽育白牛开发提供了平台支持。
1.4.3 实施全产业链开发2014~201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辽育白牛产业示范补助”资金,用于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和中高档肉牛育肥饲料补贴,由省牧经站组织基点县实施辽育白牛社会化联合育种,为辽育白牛开发保质保量的提供稳定牛源,同时研究建立辽育白牛饲养管理技术体系,为开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协调、企业合作、质量追溯、品牌宣传等五方面服务。目前以沈阳湧鑫集团为龙头初步建立了以中高等级优质牛肉生产和品牌建设为核心,整合辽育白牛优势区的优势资源,构建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相互持股等方式合作经营,在沈阳、法库和黑山完成了育种核心群协作场、标准化肥育场、全株玉米青贮种植基地、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厂、交易市场、冷鲜肉连锁店、网上鲜牛坊、餐饮等全产业链建设及一体化经营模式示范,形成了由饲料种植、核心群育种、基地县繁育、标准化肥育、屠宰加工至现代销售(线上+实体店+中央厨房)为一体的开发格局,构建了“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资本”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政府行政和业务部门为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的成功创建做了大量的引导和服务性工作,该模式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2016年全国五个新的产业经济典型模式之一。
2015 年以来,屠宰环节绿源公司年可屠宰万头以上,精深加工环节圣源精深加工厂全部实行订单生产,累计生产量已超万吨。绿源公司在天津、抚顺共设立5个直营店,两地直营店销售辽育白牛冷鲜和冰鲜肉、牛肉饼和牛肉松等产品。湧鑫公司在沈阳建设20家实体店和1个网店,在浑南和铁西分设2个小型体验店,供销运行良好;2017年湧鑫公司同北京二商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约定年供应5 000头活牛。
1.4.4 加强宣传,不断提高“辽育白牛品牌”影响力2012年12月7日,经农业部审定,省牧经站成功申请辽育白牛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开展辽育白牛开发和品牌宣传奠定了基础。省牧经站协同开发企业精心设计、创新性地组织了4次辽育白牛品牌推介活动。2016年上半年,先后组织了“中国畜牧业博览会(沈阳)辽育白牛品种及产品展示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沈阳)辽育白牛专家活动日,特别是5月29日,省畜牧局与中国畜牧业协会、辽宁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联合在北京举行“辽育白牛品牌推介活动”,有接近20家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其进行了报导,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赢得多家外埠企业的青睐,对辽育白牛和产品品牌“走出辽宁”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半年,组织沈阳湧鑫公司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公司参展的辽育白牛系列产品最终荣获参展农产品金奖,这是此次全部23个获奖地理标志农产品中的唯一一个牛肉产品,也是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了辽宁省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改饲”政策落实,有力地推进了肉牛产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开发期间,累计推广辽育白牛冻精输配母牛84万头,对带动基地县养牛生产,帮助养牛户增收,助推全省养牛产业提质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生产性能仍需提高辽育白牛虽具有生长速度快、胴体大、肉质好、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但同国外优质肉牛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遗传性不稳、泌乳力差、繁殖性能相对低等问题,须通过完善选育技术手段,加强品种选育,有效提高生产性能。
2.2 育种体系不健全 优势区辽育白牛培育工作是通过档案组群的组织方式进行,核心母牛群全部由育种户分散饲养,育种基础工作系统性不强、规范性不够,造成繁育计划、选种选配和性能测定误差较大,导致世代更新进展缓慢,育种效率低。
2.3 没有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的繁育计划多年来,辽宁省辽育白牛繁育规划缺乏省、市、县三级联动,无统一持久的标准,选种选配实施随意性强,造成后代犊牛质量参差不齐,辽育白牛优势区基础母牛存栏量和优秀基因贮备逐渐下降,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将动摇辽育白牛品种选育工作基础。
2.4 配套技术研究推广滞后,品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辽育白牛养殖主要为小规模大群体粗放饲养,特别是母牛生产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多数养殖场户不掌握辽育白牛的品种特性,缺乏科学饲养技术手段,亟需完善和推广适应辽育白牛品种特性的生产管理及繁育改良等配套技术,为辽育白牛选育和商品牛高效饲养提供技术支撑,以充分发挥辽育白牛突出的生产性能。
2.5 产业开发模式单一,动力不足目前,开发企业对辽育白牛育肥牛和牛肉产品有了充分的认可,产品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辽育白牛架子牛牛源有限,而且有减少的趋势,制约开发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必要开展辽育白牛杂交利用模式相关研究,指导和鼓励企业将开发生产范围扩大到辽育白牛杂种牛群,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另外,当前辽育白牛开发扶持政策不足。肉牛产业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且资金占用周期较长,开发企业往往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2.6 优势区辽育白牛母牛受西门塔尔牛的冲击严重过去辽育白牛优势区母牛户的繁育生产以应用辽育白牛和夏洛莱牛冻精为主,“白”母牛存栏数量和价格占绝对优势,而近两年,母牛场/户饲养西门塔尔杂交母牛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且今后将呈现继续上升的势头。
3.1 全面推进品种选育工作 ①切实加强辽育白牛选育工作,将辽育白牛培育成为生长发育更快、产肉量更高、肉质更好、适应性更强的专门化优质肉牛品种,满足现代肉牛生产发展的需要。②科学制定并认真落实《辽育白牛选育规划》,由省牛育种中心牵头,成立了辽育白牛育种工作协作组,建立“省牛育种中心(集科研、技术推广、种畜禽监督管理和种公牛站为一体)+核心育种协作场+核心育种户+配种员+基点县技术推广站+高校”的育种组织模式,通过整合和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依托社会登记优良母牛群的丰富遗传资源,开展种公牛集中培育,核心母牛协作场组群,计划繁育与留种、生产性能测定以及优良种公牛推广应用等育种工作。③科学确立选育目标和技术路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等多方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核心育种场和重点育种户的建设与管理,以常规育种技术为基础,探索应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和创新辽育白牛选育技术。④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大胆创新选育机制,全面、有效地实施育种牛群的世代选育和扩群提高,加快选育进展,将辽育白牛培育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专门肉牛品种资源,为发展辽宁省特色肉牛产业提供有力种源支撑。
3.2 大力扶持辽育白牛优势区建设 以黑山县为核心区,将位于辽西北的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新民市、黑山县、阜蒙县、彰武县、开原市、铁岭县、昌图县、喀左县等12个育种基点县确定为辽育白牛繁育优势区。在优势区内,①继续开展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登记和跟踪管理工作,以登记的辽育白牛良种母牛群为基础,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辽育白牛纯繁或最优商品化杂交生产。②统一制定和实施辽
3 今后推进辽育白牛产业发展的思路
育白牛改良及繁育规划,按家系进行繁育生产,每年按计划进行辽育白牛冻精选配,防止辽育白牛无续杂交而退化。③在优势区内大力扶持辽育白牛母牛规模化养殖,扩建辽育白牛社会化育种群和核心群,对核心群母牛实施精准化选育,并给予辽育白牛规模化生产补助。④加大辽育白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在优势区内鼓励养殖户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育肥生产,推广应用饲料加工技术、犊牛优化培育技术、TMR饲喂技术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辽育白牛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⑤有效提高辽育白牛品种和产品影响力,通过开展基地县优秀辽育白牛评比活动,增强品种影响力和养殖热情,有效促进品种选育,通过开展辽育白牛农产品地理标志宣传使用,提升辽育白牛产品影响力,带动产业发展。
3.3 加快辽育白牛生产技术标准体的研究和推广①针对辽育白牛专门化肉牛品种的特点,加快研究适应其品种特点的饲养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形成辽育白牛繁育、营养、饲喂、疫病防治、日常管理标准化配套技术,充分发挥辽育白牛突出的生产优势。②抓好辽育白牛生产配套技术示范和推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规模场、户重点开展好辽育白牛良种母牛高效繁育、犊牛培育、标准化肥育、疫病防治、秸秆高效贮制和利用、绿色生态无抗养殖、设施化配套养殖等技术的应用示范;以建立科技示范场点为抓手,通过辐射带动示范效应,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辽育白牛优势区肉牛生产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③充分发挥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开展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精心做好辽育白牛品种和品牌的宣传工作,依托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平台和各级畜牧推广部门,通过梯次培训与指导,不断提高广大养牛户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3.4 大力推进种养融合,发展生态养殖 根据生态建设发展需要,遵循辽育白牛的生产特点,大力推行种养融合发展模式。①继续鼓励适度规模养殖。养牛户和养殖场根据自身土地和饲料等资源条件,确定养殖规模,以种定养。②大力倡导秸秆饲料化利用。继续推广秸秆青黄贮、微贮、糟化、膨化等贮制和利用新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③因地制宜科学开展粪污治理,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养殖。大型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强贮粪场标准化设计和建设,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粪便堆积发酵等生产方式,鼓励粪便有机肥生产,同时支持规模场根据养殖规模,进行土地流转承包,实现种养融合、粪污就地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化养殖;散养密集区,要根据周边土地消纳能力,科学确定养殖数量,要采用粪污分户堆积还田或分户收集、集中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的治理模式,实现资源化利用。
3.5 全力抓好辽育白牛产品开发 ①科学确定开发定位。要充分利用辽育白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适中、具有本地牛独特风味等特点,将辽育白牛产品开发定位在优质安全中高等级牛肉产品上;鼓励辽育白牛开发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辽育白牛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育肥,按牛肉质量分级标准进行屠宰加工,实行优质优价;同时建立辽育白牛产品生产全程信息追溯平台,开发产品安全、质量稳定、品种多样的辽育白牛中高等级品牌牛肉。②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进肉牛屠宰加工行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好辽育白牛地理标志,全力抓好辽育白牛品牌化建设工作,组织开发企业充分利用展览会、推介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辽育白牛产业,不断提高辽育白牛品种及产品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过品牌牛肉产销对接,召开品牌发布等宣传活动,培育和打造具有超强影响的“辽育白牛品牌”效应。③扩大合作交流。围绕辽育白牛生产开发,广泛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开发生产企业同省内外科研院校、国内外肉牛研发公司,广泛开展辽育白牛选育、育肥、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多领域合作,全面提升辽育白牛育种和开发层次,将辽育白牛产业做大做强。④推进全产业链开发。积极推广沈阳湧鑫牧业公司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完善黑山县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架构,依托“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资本+基地”模式,完善基础母牛繁育、标准化集中肥育、牛肉精深加工、中央厨房、线上网店线下实体店等产业链条,推进畜产品加工,树立典型示范,促进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发展经济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养牛致富,实现全省肉牛产业提质升级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