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施工质量控制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2018-02-15林翔
林 翔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1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常见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部分施工单位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具体可表现为针对性不足、缺乏合理性以及操作性差等问题。例如,部分施工单位会照搬其他部门的管理制度,或者对网络中的载制度模板稍加修改后,就应用于本单位的管理工作中。这样的制度设计并不能体现本单位的现实需求,部分问题无法得到针对性的制度约束。再有施工单位的生产环境较为简陋,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要求过于严格或流程复杂的管理制度,难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
1.2 监管强度不足
影响施工单位管理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是管理人员不足带来的影响。部分工程项目的施工流程较为复杂,对全部环节进行监管必然要耗费极高的人力成本,但多数的施工单位难以承担这部分成本,以至其管理人员不足以应对庞大的工作量。其二,是由分包模式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在分包模式中承包单位与发包单位属合作关系,因此发包单位的管理指令难以在承包单位的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1.3 技术标准难以落实
施工技术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我国的基础建设快速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用工短缺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缺乏行业经验的施工人员大量涌入这一领域,以至该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大幅下降。同时我国的建筑施工人员通常会采用师徒相传的模式传授施工经验。但在这一模式内,标准的技术要求难以得到体现,师傅的经验往往成为施工教学的主要内容。
1.4 材料管理不严格
建筑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我国部分施工单位的采购管理不够严格。首先我国的建材市场中充斥着不同质量标准的建筑材料,部分以低价为卖点的供应商必然会降低材料质量。其次建筑材料的采购金额较为庞大,为了获取订单供应商通常会开展公关活动并为采购部门输送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采购部门会降低采购标准,并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 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完善管理制度
我国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在改进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本单位的现实问题,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部门应先对本单位常见的问题进行统计,并将其列入到表格中。同时管理部门可通过内部会议,研究改进这部分问题的具体措施,并利用条例或制度对其加以规范。之后施工单位可将该行业的常用制度进行汇总,并将二者整合为统一的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该制度的针对性与全面性都将得到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再有,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应为每一条制度制定对应的惩罚措施,但所制定的惩罚措施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完善制度建设,将对工程管理体系带来重要的帮助。
2.2 增强监管力度
监管力度不足,是制约管理体系发挥效力的主要因素。在改进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可将生产责任制引入到管理体系中,以提升监管强度。生产责任制是起源于日本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中,各项生产环节的质量责任都将与施工人员相对应,当出现质量问题时,施工人员将对其负责。应用该模式,可使施工人员成为质量管理的主体,而管理部门将从传统的过程管理转变为结果管理。在构建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首先要确定各项工艺的维修成本与责任认定标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主动上报当日的工作内容。施工单位可依据工作记录对各项环节进行检测,并确定责任对象。在这一机制下,施工单位的监管强度将得到提升。
2.3 加强技术培训
我国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仍然有待加强,在改进的过程中,其首先要依据国家标准,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例如,施工单位可在开工前一周,邀请施工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施工单位可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学习,并通过多媒体视频或现场操作,纠正施工人员的技术问题。通过培训该单位的技术标准将更为统一,施工质量也将得到提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不支付任何形式的劳动报酬,从而使自身的管理成本得到控制。针对在施工过程中加入的员工,施工单位应通过严格的测试,判断该员工的工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技术标准将得以有效落实,工程质量将得到保障。
2.4 严控材料管理
在现实环境中,部分施工单位的采购环节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将对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施工单位可通过信息技术完善采购体系。例如,管理部门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提炼网络中有关建筑材料的数据与评价。通过详细对比,各类材料中的优质品牌将得以呈现。之后,施工单位可依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牌,从而使材料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在采购议价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仍然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供应商的历史价格,从而寻找到该产品的最低价。最后,施工单位应向供货商收取质量保障金或抵押部分货款。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材料的真实质量将得到保障,采购部门的管理问题也将得到控制。
3 结语
在改进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首先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同时管理部门应为基层员工展开培训,已落实技术标准。再有管理部门可在施工过程中引入生产责任制,以提升监管强度。最后施工单位可利用信息工具,严格控制采购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