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导向设计研究
——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例
2018-02-15管梦迪
管梦迪
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发地下空间可以解决空间资源严重紧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影响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问题。众所周知,地下空间自身存在空间封闭、缺少自然元素和空间参照物等缺点,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容易迷失方向,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反应,一旦发生灾害事故,人们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出口,将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所以,关于地下空间的导向设计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外,关于地下空间导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空间特性和标志物。笔者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例,分析其空间导向设计的利与弊。
1 地下空间基本属性
地下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与地上空间相比,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隔热、隐蔽等优点,人们在地下空间可以回避严寒酷暑。地下空间的建成不会对地面的美学造成影响,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下内部空间特征,同时不会破坏地面绿化、占用地面土地,有利于生态保护。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开发地下空间所需周期比较长、建设成本高、完工后再改建改造的可能性低,所以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成熟的技术理论指导。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对外通信困难,环境阴暗潮湿,没有标志性建筑体量,不容易找到出入口,这些特点给人们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扬长避短,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地下空间中的导向设计运用方法
2.1 与地上空间的结合
地下空间是一个特殊的三维空间。活动在地面上的人们无法看到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走在地下的人们也无法看到外部环境。出入口是地上地下空间的重要媒介。为了让人们清晰的找到出入口,设计出入口一定要有识别性,具备一定的特色并且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地面要产生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地面和地下融为一个整体,可以通过出入口、下沉式广场、出入口等设计手段来实现,将地下空间和地上元素结合起来,使人们更能清晰的定位自己,同时也消除了地下空间的封闭性。
2.2 空间形态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美国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成85°或95°的角,其多于或少于直角的那个度就会被忽略不计,从而被看成一个直角;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自动地被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稍有一点不对称的图形往往被视为对称图形”。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更趋向于简单化,实地调研发现:走在地下空间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空间比较简单宽敞,视野通畅的道路。一般行走在地下空间的人们如果转弯次数过多,就会迷失方向。空间形态整体简单化,可以使导向更为清晰,能够尽可能减少人们对空间的错乱。
地下空间形态在保持整体统一简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空间的差异性,这对于人们认知空间和寻找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帮助。空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空间节点的转折、转换以及交通流线发生改变,并保持这些节点具有一定的方向,节点之间的间距在人们的可视范围之内,让人们的逻辑和方向感始终保持清晰。空间差异性的作用远比店铺特征和图形信息来得明显。
2.3 标识物
随着科学和多媒体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标识物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在现实生活当中,标识系统既能够提供导向信息,精心设计的标识同时也能达到美化环境、丰富空间的作用。地下空间没有空间参照物,自然元素缺乏,完善清晰的标识系统能有助于帮助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大幅度提高人们时间效率,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合理的标识系统能引导人们迅速撤离。
一般来说只要能够提供信息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是标识物。标识物是面向大众的,要考虑到国际化的要求和地域性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设计应该要形式单纯、画面明晰、系统完整统一、逻辑合理,人们可以依照它的指引独立找到想要去的方向。
在地下空间,人们主要依靠视觉标识物来寻找目的地。标识物的设计形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式的,两者的用途是一样的。平面式的标识物设计简单,不占地方,而且制作成本低,使用较多,一般有张贴式、悬挂式、屏风式等。立体式的标识物需要一定的空间安置,但是它独特的个性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强,一般有构架式、几何式、雕塑式等。
标识物的位置应该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比如出入口、转弯交叉口、休憩场所等,同时还要注意标识物的安置处的背景简单,不能产生视觉干扰。标识物的高度应该设立在正常人视平线范围内,在地下空间中,标识物设立在地面也能达到传达信息的作用。标识物之间的间距要设计合理,根据当地的规定进行设计布置。我国的标识物正常布置在20-40m左右。日本规定导向标识物设置的间距一般在40—50m,当距离超过20m但是不足40m时,采用贴附式导向标识(辅助性导向标识)补充。标识物的色彩选择是约定俗成的,众所周知,红色代表禁止和警告、绿色代表安全、黄色代表注意。
3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导向设计分析
人民广场是上海城市重要的地标之一,位于上海黄浦区,是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人民广场在上海开埠以前,作为上层社会举行赛马等活动的场所,当时被人们称为上海跑马厅。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广场经过6年多的改造,成为融文化、绿化、美化为一体跨世纪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人民广场地下商业空间由迪美地下购物街、香港名店街和上海1930风情街三部分组成,容纳了近百家店铺,建筑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地下商业空间通过下沉广场与城市地面空间相连,周边被城市多干道环绕,附近有26个公交站点,52条公交线路始发,最重要的是这里集中了3条地铁换乘站,有一号线、二号线、八号线,这三条地铁线是上海城市中心最主要的交通转换枢纽,所以每天的人流量特别大。
人民广场的出入口设置在下沉广场,并且在下沉广场提供地铁换乘服务。在下沉广场处有设置许多餐饮店铺和休憩娱乐的地方。从人民广场东南端的草坪旁,乘自动扶梯下到8米以下的下沉式广场,即可步入到迪美地下商业街,迪美地下购物街是人民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最大的空间节点,设有两个出入口,四座人行扶梯和两架自动扶梯。门厅处采用加宽走廊设计,缓解人们从地面走到地下的不适。从门厅往里面走,空间逐渐收束,到了中庭位置,旋转楼梯、柱廊以及天窗成为了人们在地下空间活动导向的参照物。圆形的采光天窗,沟通了地面和地下的视觉联系,光线直射到地下空间,让人们眼前一亮,舒缓了地下空间沉闷、压抑的氛围。另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节点——香港名店街,与迪美地下街互通,是一条线性的地下街,全长约300米,36米宽。香港名店街与地铁交通相连接,空间导向通过安置一些自然元素,如盆栽、水景等作为寻路参照物,视觉非常醒目,人们在地下空间中不会迷失方向。地铁换乘服务设置在1930风情街节点空间,1930风情街为城市规划展示馆延伸的部分,空间街道两侧的建筑是按照30年前老上海的建筑设计的,是一条复古气息较浓的市民休闲街。地下通过一些公共艺术设置如电话亭和岗亭、人物雕像、老式的电车作为空间导向参照物,形象生动又符合地域特性。1930风情街每天都有大量的乘客及游客在这里经过,街道两边提供了许多餐饮服务以及供游客休憩的桌子。
4 总结
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地下商场与地下交通的结合下,合理的地下空间导向设计,有助于人们定位方向并更快的寻找到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易.城市地下空间室内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