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新模式的研究
2018-02-15刘娜
刘娜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城市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因此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侧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复兴建设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晚了近半个世纪,所以中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是近些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因此尚未形成对旧工业建筑进行系统筛选、认定和重新利用的体系。但此前关于旧工业建筑重新利用或工业景观改造的研究虽没有上升理论的高度,却也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1 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现状分析
1.1 LOFT模式
在我国最先引入的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模式是LOFT的设计理念。所谓LOFT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放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这种模式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一些城市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成功的范例。由于这些案例基础条件、市场定位和管理方式等背景因素不同的原因,导致发展和境遇也不尽相同。LOFT的设计改造带有浓烈的艺术气息,这与它发展的主体是分不开的。
(1)北京的798艺术区。798艺术区原为七星华电集团下的几个废旧厂区,项目由20世纪50年代前东德援建,并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目前,该区域聚居了大量的画廊、工作室、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厂房、烟囱、标语和各种现代艺术形式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文化的冲突。
(2)上海苏州河仓库。在20世纪30年代苏州河两岸是上海早期工业的重地从而留下大量年代久远的厂房和仓库。这些已经颓败破烂的老而大的旧工业建筑正在变成艺术家的乐园。低廉的租金、历史风貌和市井生活融汇一处的独特景象把艺术家吸引到苏州河畔傍水而居,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喜好的风格设计个人的工作室,形成了一片绝好的创作空间。
以上2个案例背景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境遇也不尽相同,但均为旧厂区演化为艺术家的创意产业园区,在国内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从实例中不难发现这些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行为更多的是艺术家们自发行为,旧工业建筑区改造内的个体内部空间规划精彩纷呈,而外部空间、园区环境及道路等要素由于缺少建设主体的统一规划加上基本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实质性支持,未来难免不被商业性的开发所吞噬。虽然LOFT风格是最先传入我国的设计改造方法,在一系列的进化和发展后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绝不说明我们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只能遵循这一种模式。
1.2 博物馆模式
近年来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渐渐兴起,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这种改造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的模式,因此在国内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1)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江南造船厂历经百年,是19世纪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厂区里的船坞和码头记载了中国工业140多年的变迁。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江南造船厂积累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如今改造成世博会博物馆。改造中采用“抽柱换梁法”进行施工,改造后的建筑其外围采用了玻璃幕墙,幕墙内嵌有岩棉,起到隔热作用。大门也用隔热保温材料制作,以达到现代建筑的节能环保要求。而综艺大厅多边形玻璃休息厅容纳异形红色观众厅,仿佛水晶盒中红色钻石熠熠生辉。两个建筑单体共处于同一屋檐下,之间形成共享入口广场,顶部保留网架设景观照明“光云团”,营造不同建筑间共生、互动的关系。
(2)深圳华·艺术博物馆。华·艺术博物馆是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现代化多功能展馆,艺术博物馆是由旧工业厂房经过改造而成,六边形钢结构重叠组合的玻璃幕墙在旧有建筑外构筑一个独立表皮,在新锐的建筑外形下保留了过去建筑的历史和意义。专业化环境和条件为艺术家、艺术观众、鉴赏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3)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以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工厂原有厂房、大麦仓库、制粉车间及办公楼等均为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至今仍十分坚固,外形保存较好。
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艺术风采、城市形象的窗口,往往具有很强的标志性。而一些旧工业建筑区内的烟囱、仓库、锯齿形天窗、高炉、龙门吊等工业建筑元素和构件,在视觉上也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散发出极具特色的工业美学气息。在“建筑的标志性”这方面,旧工业建筑具备了改造成博物馆的天然优势。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核心,旧工业建筑区占据着城市的关键位置,这种良好的城市区位与城市博物馆的选址特点相似,因此可以看出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模式。
1.3 主题公园模式
目前在国内一线城市中已经有大量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完成并向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发展,不同主题的工业文化公园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体现在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公园,不仅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助力于城市成功的转型。
中山岐江工业主题公园
创建于1953年的粤中造船厂(中山造船厂前身)由于经营不善于1999年宣告破产。由于造船厂地理位置的原因,尤其适合改建成一座城市公园。如何改建成为人们关注并讨论的问题,最终确立了以工业化、造船为主题的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并由我们本土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与改造。在改造设计中,细节处可以看到许多的工业化符号,例如生锈的钢材铺地,废弃的水塔、齿轮变为雕塑等等。许多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也都蕴含工业味道,烟囱、龙门吊这些只有在工业生产环境里出现的物件被艺术性的组合在景观里,呈现一种独特的美。同时,设计者在改造过程中也注意到了生态恢复的问题。注重植被的选择与配置,多采用当地的植物作为主材,还原其最原始的生物状态。公园改造中,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设计了大量的人参与活动的景观,包括喷泉、石头阵等等,其中铺满白色卵石的铁轨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造船厂遗留下来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不同的用途;老船坞现在已经是游船的码头和游艇俱乐部;铁轨终点变成了游客咨询处;高炉的顶部也变成了新的眺望点。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已经成为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模式之一,其特殊的文化与艺术气质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它的再生设计理念符合当今总体的设计思潮。
2 辽宁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现状
辽宁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拥有工业门类一百多个,大型规模以上企业几千家。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新的条件下多数工业企业重组新建,大批工厂迁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遗留下数量可观的旧厂房及旧工业建筑。这些厂房都不满足现代厂房大空间、大跨度、通透的要求,通风、防火也很差,显然它们无法继续以原来的身份存在,同时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使许多有价值的旧工业建筑正在面临着不可逆拆毁的局面。随着这种方式的进程,大批城市标志性的旧工业建筑消失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档案在流失,历史的片段在我们面前灰飞烟灭,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没有分别。高楼大厦、宽广道路、成片绿地,固然给城市文明注入了现代气息,但是城市建设应有其传承性,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和特色,所以尽快的开展标志性旧工业建筑的抢救性整理与保护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政府对旧工业遗迹实质性的重视与支持,目前在辽宁有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这些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变为新的生态空间,延续了旧建筑的生命的同时使历史与文化得到传承,新景观地标的形成,为辽宁城市建设增添亮点,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能抹去的记忆,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意义值得珍惜。
2.1 LOFT模式的1905文化创意园
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的原型始建于1937年,是由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其改造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精髓,衬托沈阳铁西重工业文化产业的象征。1905文化创意园将保留原建筑的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不变,对建筑内部进行重新分割,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的中心。同时1905文化创意园将被打造为东北唯一一个文化商业街区,汇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餐饮、主题文化酒吧、咖啡吧、个性工作室,更有一条贯穿全线的摄影展、艺术品展。
2.2 博物馆模式的沈阳铸造博物馆
沈阳铸造博物馆是在沈阳铸造厂原址的基础上改建的。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为日本高砂制作所,近2万m2的主体建筑,基本保留了原铸造厂一车间的原貌,馆内存放钢水包、铸件、设备等实物,展示了七大铸造工艺流程,并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和音像,形象再现了铸造厂车间工人生产时的场景。
2.3 主题公园模式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
2009年7月,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从而使这个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变身为工业主题公园,这又是近期我国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主题公园之一。公园建造设计中,依托于旧工业遗产——即露天采矿遗址之上,利用当地特有的矿区资源建设成为集旅游、考察、科普于一体工业遗产旅游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新亮点。在公园里既可以看到大型的挖掘机器设备,还可以欣赏由于大规模的地质变迁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化石标本,大规模现代化煤炭生产的壮观场面使人惊叹之余,也不得不为人类的壮举而感到自豪。
由以上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辽宁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正在朝着积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赋予了新生命的工业老厂房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它们具有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在城市空间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重新发挥其新的活力。但是如果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仅仅停留在现有的几种模式上,无疑会显得种类单一,在未来改造建设中就会造成严重的重复和浪费。尤其是在辽宁这种拥有大量工业遗迹的区域,有价值的和可再生的旧工业建筑不可能都改造成某一种模式,因此对于辽宁旧工业建筑改造新模式的研究就势在必行。
3 辽宁旧工业建筑改造新模式
辽宁的旧建筑改造需要多样化,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风格,更不要把设计改造思路只局限于单一模式上。每一种模式的繁华与成功,都是需要由最初的实践开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自身情况出发,大胆尝试,要多想想这些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和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那么就会有更多的适合辽宁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随之产生。
辽宁省内的旧工业建筑遗址众多,2005年以来,仅辽宁省沈阳市对辖区内129户1965年前建成的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就发现36处工业建筑遗存。辽宁工业遗产一般位于城区或人群密度较大的区域,若要对其划定过大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仅仅通过采用以上介绍过的几种改造模式来完成对所有这些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是行不通的,一个原因体现在空间规划不允许,另一原因是资金投入会很巨大。因此在成熟的改造模式基础上,辽宁应该寻求适合自身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新模式。
辽宁未来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建设中,除了能改造成LOFT创意园、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之外,还可以改造成其他类型的空间,例如:
(1)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小公寓、廉租房;
(2)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全民健身广场;
(3)旧工业建筑改造成特色酒店;
(4)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办公区;
(5)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综合体。
这些新型的改造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模式显得更灵活,更节省资金,更具有可操纵性和更贴近生活。原有的改造模式是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理想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旧工业建筑焕发新生的意义,代表了人们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重视,但那些多被冠以“艺术区和创意区”的改造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再生”。所谓“再生”在旧工业建筑改造活动中指的是对旧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城市建筑原本就是城市中最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在其经过岁月洗礼和社会进步,机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或荒弃,对有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修缮、改进,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这些值得保护和改造的旧工业建筑都承担同一种“历史使命”,在寻求多种改造模式的过程中,也是为旧建筑寻找新的职能。
辽宁旧工业建筑是构成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延续城市的记忆,活跃城市的面孔。加强对辽宁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对于丰富老工业基地城市形象、传承老工业基地工业文明、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热情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应拓展自身眼界、争取做到理性分析、客观精确地找出旧建筑、街区的弊端与缺陷、制定详尽的、多样化的改造方案、借鉴各方面经验,加以适当论证和对比,最后进行施工改造,再不断进行完善。在探索辽宁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多样化道路上,一定要做到旧建筑改造不是喊口号与盲目跟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去除缺陷、追求优异的旧建筑改造,使得那些旧工业建筑获得伟大的重生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从而进一步提高旧建筑改造后的利用性与实际效益,并通过旧工业建筑改造所产生的影响,逐步唤醒整个社会对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理性认识与重视。
[1]王丽琳.旧建筑改造成功案例.东方综合网,2008,12.
[2]陈宇.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陈翼峻.从loft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与文化,2006,29.
[4]朱伯龙,刘祖华.建筑改造工程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5]戴志中,李海东,任智劼.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动态-复合[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