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产业结构定量评价分析

2018-02-15王纪鹏

关键词:比重甘肃产业结构

王纪鹏,董 慧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加速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把难得的机遇变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根本在于促进甘肃产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要想对甘肃产业结构进行升级,首先要认清楚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及内部特征.高新才,符泳(2001)通过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种因素分析,提出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新形势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内,应该确定甘肃国有经济布局重点,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1].董雅丽,杨魁(2002)从要素角度分析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在影响产业结构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国际关系结构是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并在对这些因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的思路和可行性模式[2].王鸿浩(2005)从产业演进的轨迹出发,将产业结构演进归纳为:产业发展秩序律;新兴产业就业比重增大律;产业结构优化律;非物质产业比重增大律;科技与产业革命驱动律;商品—市场经济制度推动律;产业结构梯次传递律;全球产业结构趋同律[3].刘伯霞(2007)认为甘肃投资增长速度差距大、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差距扩大,并提出优化投资结构并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4].王秋红,耿小娟(2010)将甘肃产业结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认为产业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着甘肃的产业结构调整.甘肃重工业具有脱离其他产业而自我服务自我扩张的相对独立性,一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差[5].牛永红(2016)通过对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分析,认为各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差异,产业结构区域性差异不仅不利于甘肃经济的整体增长,也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6].通过对研究甘肃产业结构的文献梳理发现,多数学者针对甘肃产业结构进行的是定量分析,只描述甘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缺少定性分析,研究的综合性不足.而对产业结构内部特征,制造业行业竞争能力,产业结构自身的转换能力以及甘肃区域内各市产业结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利用甘肃省历年经济数据从整体到部分,从全域到分域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甘肃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1 甘肃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

目前,多数学者对产业间比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时,通常采用国际比较法.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以人均GDP将一国产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只能粗略判断甘肃产业结构的特点[7].为了细化研究,本文采用内插法计算出每一年的钱纳里标准对甘肃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996—2015年甘肃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通过表1可以发现,甘肃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明显高于钱纳里标准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但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到了2009年两者重合.可以判断甘肃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趋于合理状态.在2004年之前,甘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且两者表现为相反的变化,但从2005年开始,甘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钱纳里标准,两者的差距逐渐扩大.这表明甘肃农村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没有充分释放过多的劳动力.甘肃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钱纳里标准,但差距在逐渐缩小,到了2012年,甘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并呈现下降趋势.在劳动力比重方面,2004年之前,甘肃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高于钱纳里标准,但从2004年之后,情况却相反,并且差距不断扩大.这说明,甘肃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低于产值构成,两者存在偏差,应该提升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甘肃第三产业比重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交错上升趋势,二者相差不大,说明甘肃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符合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但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于钱纳里标准模式相差较大,甘肃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较低,不符合钱纳里标准就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

2 甘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转换速度分析

2.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分析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的单一指标不可能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应选择多个指标进行分析.在上面的分析基础上从供给、需求、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国家政策等方面寻找指标,客观地反映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本文从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内因和外因的角度进行分析,选取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实际利用外资、GDP增长速度、外贸依存度、城市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万人拥有的科研人员.

表2 2015年甘肃省14个地区主要指标

为了消除数据量纲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公式为:

表3 2015年甘肃省14个地区主要指标标准化后数据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到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表4相关矩阵

从表4可以看出,变量中个变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如果直接进行分析,可能带来共线性问题,因此适合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特征值确定主成分因子.

表5解释的总方差

根据累积贡献度,前三个因子累积贡献度达到88.361%,基本上保留了原指标的信息,故选取Y1,Y2,Y3为主成分,使十个指标转化成三个新指标,达到降维的效果.

三个新指标得线性组合:

Y1=0.772X1+0.952X2-0.454X3+0.597X4+0.951X5+0.928X6+0.949X7+0.896X8+0.795X9+0.387X10;

Y2=0.449X1+0.139X2+0.775X3-0.591X4-0.119X5+0.107X6+0.078X7+0.200X8-0.145X9+0.262X10;

Y3=-0.102X1+0.062X2+0.236X3-0.484X4-0.049X5+-0.268X6+-0.010X7+0.062X8-0.043X9+0.855X10;

Y=63.176%Y1+76.495%Y2+88.361%Y3

表6成份矩阵a

表7 甘肃省14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

根据表7所显示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出:①综合因子Y1中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外贸依存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系数远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所以 主要是劳动生产率、人均 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所以Y1可命名为消费因子.②综合因子Y2在GDP增长速度上的载荷较大,反映了经济增长潜力和增长速度,可以命名增长潜力因子.③Y3在研发人员的系数最大,反映了人力资本,可以命名为人力资本因子.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和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影响甘肃省各市产业结构演进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需求升级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较强的地区,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较高,二者的正相关较强.这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需求结构引致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逐步提升,人们对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嘉峪关市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2.365 82,1.796 88,2.118 54,1.640 55 ,2.083 63,其次是兰州市,临夏市在上述指标中均处于最低位次.由此可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嘉峪关市排名第一,兰州市第二,临夏市排名最低.从第一个综合因子看,影响居民消费的三个因素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系数都很高,可见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经济增长水平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前六的依次是嘉峪关市、兰州市、酒泉市、张掖市、庆阳市、金昌市,除了金昌市排名位次与人均GDP存在失配,其他地区的位次与人均GDP的位次完全吻合.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处于后四位的临夏、甘南、定西、陇南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一方面导致积累能力有限,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消费规模有限,导致供给能力转移.

3)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中效果不显著.

人力资本排名前六的依次是兰州、天水、金昌、庆阳、武威、张掖,但其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却和其不匹配,人力资本排名较前的天水市和武威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却靠后.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尖端人才.虽然研发人员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但人才的质量大体一致.另一方面,因为产业中技术利用效率低,人力资本不能顺利地转换成生产力,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存在错配,从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2.2 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分析

产业转换能力是结构转换的基础.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的是各地区结构变换的能力,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评价的是各地区结构变化的速度.分析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主要是看地区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变异程度.如果一个地区内各产业增长速度差异大,则该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快,反之,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慢.因此构造产业结转换系数为:

表8甘肃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排名

从表8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排名靠前的甘南、临夏、陇南、定西、庆阳,排名靠后的有兰州、嘉峪关、天水、张掖.通过对比发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强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却很慢,如兰州,嘉峪关,张掖;而一些转换能力差的地区结构变化速度却很快,如临夏、陇南.结合甘肃实际发展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与人均收入水平及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密切相关.处于同一时期的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兰州、嘉峪关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各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三次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产业间发展差距均衡,产业结构变化趋缓.而经济落后地区在同一时间却处于工业化初期或向中期的过渡,产业间差距大,离散程度高,结构变化速度快.

3 措施建议

1) 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

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依靠甘肃农村独特的地容地貌建设特色小镇,支持乡镇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突破口,加快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释放农村劳动力.加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这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必备的条件.

2) 调整第二产业,实现制造业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转型升级.

甘肃重工业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发展仍将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为依托,但是这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大多都面临科技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过程中存在能耗高、效益低,产品质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要保持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要注重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同时,通过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促进计算机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甘肃在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把握住“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机遇.

3)营造良好氛围,加大产学研结合.

从主成分因子分子法中可以得知,甘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程度高,与人力资本相关程度低,说明知识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在校园建立生产实验室,加大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知识快速的转变为生产力.

4)强调非均衡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转换速度错位,转换能力高的地区转换速度却比较慢,说明甘肃各市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发展程度不合理.这是由于产业布局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放在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和产业,然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但这样的政策也加剧了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兰州、天水、张掖人均GDP是陇南、临夏等经济落后地区的三到四倍,在区域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农村人均收入增速缓慢.因此,在强调非均衡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比重甘肃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