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40例
2018-02-15冯辉
冯 辉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由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导致,若不及时治疗,有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不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及智力发育[1]。本次研究观察了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4~28 d,平均(21.12±2.36)d;病程3~12 d,平均病程(7.59±3.16)d。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4~27 d,平均(20.98±1.39)d;病程4~16 d,平均病程(8.69±2.57)d。患儿均由临床确定诊断,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儿家属同意,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所选患儿均符合体质量≥2.5 kg;Apgar评分不小于8分[2];均是单纯母乳喂养,患儿皮肤颜色发黄超过2周未退,停止母乳喂养2~3 d,皮肤颜色明显变浅,开始母乳喂养后,皮肤颜色加重[3];发病原因以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引起;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措施。
1.3 排除标准 非病理性黄疸;由新生儿感染、溶血症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补液、补充核黄素的治疗措施。若患儿胆红素水平超过3 420μmol/L,静脉滴注白蛋白,并纠正酸中毒。然后进行蓝光照射治疗。蓝光照射时,使用间歇性照射的方式,连续照射12 h后,间歇12 h停止照射。照射时将光源调整距患儿皮肤35 cm处,将光强度设置为4~8μW/cm2·nm。若患儿微量血胆红素值低于12μmol/L时停止照射。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光强度的变化,如果光强度减少至4μW/cm2·nm时,更换灯管,确保光强度相等或者相近。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肝利胆口服液(河南信心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10053)治疗,每次5 m L,口服,每日3次,母乳喂养之前服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测定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计算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日均降幅。
3.2 统计学方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儿黄疸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日均降幅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治疗时长比较(x±s)
4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临床常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治疗措施,将未结合的胆红素异构化,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尿液及胆汁排出的方式,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从而达到退黄的治疗效果。虽然蓝光照射临床效果较好,但患儿会出现腹泻、皮疹及钙物质缺乏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患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临床常通过提高肝诱导酶的作用,降低游离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但与此同时,会增加患儿脏器负担,导致胆汁淤积,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4]。
清肝利胆口服液中含有茵陈、栀子、金银花等药物,茵陈具有清热利胆、清利湿热功效,有增加胆汁分泌及胆红素排泄、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有助于退黄;栀子具有减少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促进肠蠕动的作用;金银花具有利热解毒的功效,有促进肠蠕动、减少肝脏循环的作用[5]。所以,清肝利胆口服液对于减少胆红素、祛除黄疸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使用蓝光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并将未结合的胆红素异构化经肠道排出体外,促进患儿肠蠕动,减弱肝肠循环,增强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提升临床治疗疗效。通过给予清肝利胆口服液,缩短了治疗时长,从而缩短了蓝光照射时长,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了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日均降幅(55.69±20.14)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33.01±17.01)μmol/L,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与张超雁[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使用蓝光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住院病程,有助于患儿的恢复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虽然蓝光照射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患儿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但蓝光照射仍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皮疹等副作用,因此如何避免其副作用的出现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