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民而歌,为自然而写

2018-02-14张高峰马庆赐

躬耕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建华乡愁诗人

张高峰 马庆赐

如果一位作家在文学上能够取得特殊成就,他就必然拥有一种独有的艺术风格。武建华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搞业余文学创作,始终植根于人民和大地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他为人民而歌、为自然而写的朴素自然、富有哲思、寓意深刻、以文化人的獨特艺术风格。无论是他的诗作或是散文、小说之作,均注重切入时代,关注民生,讴歌自然。既浅显易懂使平民百姓喜爱,又富有深意引大家品评。他是时代的记录者,为人民而歌,为自然而写。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笔者:“文学作品具有‘默化力量,这种力量必须是向上向善向美的,只有具有这种力量,才能够满足大众和大地所拥有的仁爱向善、昂扬向上的精神需求。”

一、植根乡愁,创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旧日泥土里滋生出精神指认的根须,并终而汇聚催发出的“乡愁”繁花,正是诗人武建华诗歌所创造的精神家园的乡愁情结。他的文学创作已历经三十多年,在这默默的耕耘里,他在他的诗歌内容里涵容了复杂的“乡愁”主题与生命意象迹写,如浓在心尖的亲情乡情,生养在土地上的良善道德追求等方面。围绕人性“七情”的诸种诗意探索,渗透出时空跃迁中人类存在境遇内难解的命题:乡愁元素成为诗歌永在路上的时代表达。因此主体抒情的视点便较为精敏地呈现为“反观”的记忆打捞与捕捉。诗人对于时代主体性的期待,表现在诗歌里呈现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发自心灵的强烈赞歌和抚慰。武建华以其个人历史化的社会印迹,行思在地域性美感特征的深处。满载着遥远的乡愁,留下南阳盆地乡土宽厚的生存经验。这乡愁如河般流经诗人记忆的心房,使我们疼痛,使我们在现代性荒凉的风景里,回望已逝村庄曾有的诗意感动。正如诗人在诗歌《飘飞的羽毛》里写下的那样,“生命从死亡中起飞,寻找再生的源地”,原乡虽然已经历史性地消失,但它也定会在我们的追忆里重生。诗人“耘锄”不懈,将诗性的船锚,深深地抛进了故乡——那一片久违了的记忆大海,光亮粼粼波动,闪现出澄澈的思想活力。

诗人武建华所创作出的诗歌,带着来自泥土的记忆,叙事性中转化着个人生命体验的视景。在诗歌更充分地实现以不丧失艺术性为代价介入社会现实的意义上,富有既往诗歌文化积淀,也相应地不断实现着新的传统延续。诗歌评论家程光伟曾认为“艾青的诗学贡献摄其要者,主要集中在富有张力的意象创造、立体化和散文化形式构筑,确立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新型关系”,借此用来体察武建华的诗歌风格追求,也是契合的。正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共振”,源于土地的歌唱,使得他的诗张力增强。重意象营造,朴素的情感韵律过程中富含散文化冥想特色,给人以明亮的忧伤诗意美感,激发出浸透生活的坚实思索。现代性的“乡愁”布满远离故乡漂泊的生存体验,词语对存在的寻找,充满着记忆对诗歌光辉闪现的赐福。

“只要我面南伫立,泥土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刻在岸上的皱纹,隔着月光凝视,挂在草尖上的笑声和泪珠,他们不亚于春风,不亚于秋雨。” (《泥土的气息》)

“泥土”、“田野”、“故乡的清河”等意象,源自于诗人对乡土大地的诚朴热爱。在诗歌里满溢着仁爱的芬芳,“扑面而来”,“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这些始自民间的乡愁元素,既有以往诗歌意象的碰撞,也有诗人自我情感的注入。“河流”与乡土的风物往往凝视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恰似“粒粒乡愁”融入诗人回眸的感怀之中,带有鲜明地域性的“苞谷”、“红薯”等意象成为诗人汇聚乡愁的具体化表达。有时诗人对于“乡愁”的眷恋,丝丝化为追忆亲人的思念和忧伤,如《母亲》:“想让母亲喝一碗现成饭,这是我多年的心愿。这天我终于挤出了闲暇,做了一碗现成饭,端给母亲,可到她长年一人居住的屋里,发现她已经出远门走了,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诗歌里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诗人选择的生命经验情感叙述,转化为“出远门的母亲”细节性的意象记忆摄取,揭示生存的同时,也隐隐地拷问着自我灵魂。伴随着对父母的一种愧疚感,流露出诗人对于昔日乡土亲情深沉的爱,亲情裹含“乡愁”沉沉的疼痛溢于言表。具体历史生存情境的诗写浮现,使诗的歌赞与怀念之情凝结为水乳交融的一体,这和诗人淳朴的表达旋律、开阔的诗境是分不开的。

武建华力求在自己的生命感受中写出精神故乡,诗篇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归属感,并且以崇高而广博的生命心象来迹写原乡记忆的心灵复归,犹如时代里“奔跑着呼唤宁静”的光亮。对于存在境遇的勘探,诗歌标出了“语言的吃水线”,也成为了心灵静美的“休止符”,“令周边明亮而温暖”。面对时代的迷津,正如诗人所说出的那样“前方是哪里?前方是田头还是海岸?是落日还是时间的边缘?”然而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我们依然会在历史记忆里看到诗人返身站立,遥望那一片精神的原乡:“然而那些久远的召唤,依然像乡村母亲站在村口的温暖的守望……”

诗亦然,散文亦然。在“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上,武建华荣获“二等奖”的散文《回望村庄》(见2017年《散文选刊》下半月第10期),即是对自幼生长于斯30年的故乡小村王士文庄的“乡愁情结”的深度表达:“……成群叔在西北地的风雪中,永远熟睡在了装满黄土的架子车的车轮旁,陪伴的黄狗惊慌失措……”,“舅爷用火石取火,用火纸燃烟,用麦秸糊房。舅爷的胡子在下巴上挂成了冰挂。清苦的日子,比冰挂还要清寒”,“头顶白雪回望小村,远方的守望,站成我一生的灯塔!消失的面影,又在庄稼地里丛丛而生……”

回望村庄,即牢记乡愁!诗写乡愁,即表达怀念!乡愁流淌成体内的血液,闪烁成根壤的光芒!“远方的守望,站成我一生的灯塔!”这“灯塔”,正是作者不忘初心的远行之塔,一生向上向善向美行走的生命之塔!

二、笔耕不辍,秉承自己使命责任。

在采访时武建华说:“笔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像农人右手执的牛鞭,左手牵的缰绳,一刻都不能放松,笔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手持一支笔数十年不弃不离,是因为笔是伟大的,它富有创造性,而后让更多的人畅游于我用笔创作出的精神家园。不论是文学,还是新闻,都希望能够使人们得到精神的慰藉和思想的启迪。所以我说:对于作家、诗人和新闻写作者来说,一支笔拥有着使命和责任,一支笔拥有着创造和引领,一支笔拥有着光荣和担当……这正是我始终秉持一支笔的真正原因。”

谈及写作爱好,他认为,他的写作爱好是从莫名的吸引开始的。也就是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爱好上了写作,从小就喜欢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关注富有诗意的事物。在李许庄学校上初中时,教语文的王老师习作的散文《麦收》在班上朗读。他把农民在麦海里割麦时晃动的草帽比作大海里的“点点白帆”,武建华幼小的心灵里储存下了这一富有诗意的优美“意象”,他从此得“悟”。这便是他对诗歌意象的第一次感悟,这个意象也许是他爱好写作的最早启蒙。另外,或许是幼年受爸爸爱好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妈妈爱好写日记的影响。总之,他的写作爱好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孕育激发的。

与具有较早受优厚文化熏陶的文学者相比,他认为自己是文学上的“先天不足”。产生想当作家的想法是从1979年考入方城师范学校后才有的,当时全国的文学热潮曾风靡一时。师范毕业与同学们告别,他就用一首诗歌《离别》相送。最早公布于众的诗歌是发表在方城师范学校内墙报上的一首诗。真正的文学练笔应该是从1981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七高中任教后才开始的。他认真习作的第一首诗歌是《杨叶吟》。在春天,他看到杨树的叶子在春风中“膨胀”得很快,几乎在几天内,就将稠密硕大的绿叶呈现给了大地和春天。他对这种“报春的热潮”深受启发,虽然几次尝试写作《杨叶吟》,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从此他的文学练笔一直没有停止。他的小说处女作是1988年6月25日发表在《南阳日报》“白河副刊”上的《痛定之余》;散文处女作是1988年11月29日发表在《洛阳日报》“洛浦文学副刊”上的散文诗《小溪》;诗歌处女作是发表在1989年南阳《躬耕》第1期上的《护林人》。“怕冻坏树木的根/你用脚印网成厚厚的被/一株走动的树/收获的季节才开花”便是《护林人》中的句子。他的三个处女作像小草,但它植根于大地,决定了他以后文学作品的本土性、田园性、朴素性和人民性的特点。

武建华认为他是诗歌的迟步者,但他却是诗歌的痴爱者!他所说的迟步,是因为他在高中教学期间,才开始真正阅读到国内外名家的诗歌。最早阅读的国内诗人的诗歌是郭沫若、冰心、艾青的诗;最早阅读外国诗人的诗歌是泰戈尔的《游思集》和《园丁集》。《游思集》和《园丁集》是他任教期间借阅一位同事的两本薄薄的诗集,就此而爱不释手。泰戈尔的诗歌对他创作思想影响极为深远。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笔法、反映人民大众的创作理念以及哲理性诗思等多是受泰戈尔诗歌影响的结果。之后阅读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歌集,接触到了许多国外诗人名家。另外,他还喜欢何其芳、艾青、昌耀、海子、王怀让、汗漫等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和作家,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

三、用心写作,以优秀的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

他早在诗集《七情:武建华诗选》的后记中系统地提到过他的诗歌观念。比如:诗歌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无限崇高和动人;诗歌无时不充满着感动;诗歌的前景是广阔的;诗歌的前途在于它的愈来愈走向人民;诗歌的伟大在于它的平凡和光明,而往往伟大都处于平凡之中;“诗歌将填补未来物质残缺”,“诗歌以宝石般的尊严站立大地”。从这些诗歌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所具有的“诗歌要走向大地,要书写人民,要从人民大地中采写诗歌”的大家智慧、广阔视野和坚定信念。武建华认为,正因为诗歌的伟大和崇高,才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终身性。

《七情》(上下)是他的第二部诗集。用饱含着爱心的诗人眼光,洞察世界万物,然后以诗作创造和表达。换句话说,把世界万物作为题材,以诗歌形式予以展现,这也许是诗歌领域在创作上的难题和倡导。如果把诗人比作飞鸟的话,他必须“携带着人民的情感和心声飞翔”,才能具有立足之本。《七情》用七种情感将诗集作品划分归类为七个辑子:即亲情辑、乡情辑、民情辑、风情辑、思情辑、爱情辑、诗情辑。“七情”都是携带着人民的情感和心声去构思和创作的。文学家要为人民而歌,要着力营造人民的精神故乡。只有这样,文学才有希望。

武建华说,麦家曾这样阐述文学的意义:“文学不是欲望的加油站,相反,它应是欲望的制动器,它的核心意义是要展现出人类心灵的高度以及活着的勇气……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并发现一种值得我们为之折腰甚至为之牺牲的道神。”刘醒龙曾这样阐述文学的方向:“……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一定是从灵魂深处喷发出或者流淌出的感怀情愫。”(均见2014年6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专栏)。武建华认为:“文学具有默化力量,这种力量应是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诗歌无时不充满着感动”,武建华说。而当下令人感动的诗歌是比较少的。谈及到打动人的诗歌,我们认为,武建华的诗歌多数是能够打动人的。他的《侍奉母亲的茅草》,多家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不知有多少人读着这首诗而潸然泪下。有位机关干部流着泪反复读这首诗,然后抓起电话就给他母亲打电话问寒问暖,反思说自己因工作忙回去太少。有一位记者站站长读到武建华的诗歌《谁在唤我的乳名》时,发短信给武建华:“你的这首诗,太打动我了,我想回家的想法十分强烈。”武建华回复道:“那就回去看看吧!回到生你养你的大地的襁褓里……”《谁在唤我的乳名》这样写道:“我已被热闹得充耳不闻了/我已被闪烁得视而不见了/我似乎成了聋人和盲人//反而这时我更能看到一种光/照亮了我的来路/我更能听到一种声音/改变着我的行程//这时,我径直往回走/越走越接近/来路的方向……//我更听清了/前夜的歌声,以及/谁在唤我的乳名……”武建华的同学、诗人卧白,得到诗集《時间的片羽》后,爱不释手,连夜阅读,儿子几次催他吃饭都不应声,后来一气写成了15首读武建华诗歌的感悟诗歌。

四、坚持读书写作,奉献出有温度的作品。

谈到读书和写作,武建华认为:一个人若要一生爱好读书,与书结缘,那他将是快乐一生的人。他说,寻书、读书、藏书、写书是他耕耘施肥的过程,而发表作品、出版书籍则是他秋收的过程。藏什么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武建华认为:“书之若海,藏其经典;古今中外,好书‘拿来;文之若林,择其精良;一书到手,择优精读;一文之中,汲取精华;精读精品,去伪存真,消化吸收,归我所有;每日必读,每读必思,每思必记;读书养眼,开阔视野;读书养心,修身养性;与书结缘,终生快乐。”

多年来善于学习,把读书、藏书、写书当作自己的一大爱好,并注重学以致用,把向上、向善、向美不仅作为写作新闻、文学作品的价值指向,而且还作为美化个人心灵、修炼自身的精神向度。同时,还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主抓的对外宣传工作实践中,使本职工作与个人爱好融会贯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武建华数十年的书缘轨迹,是不断丰富自我、提升阅读写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他修炼自身、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过程,同时,也是他有意义地兴致工作、幸福生活、快乐生存、度过诗意人生的過程。

我们谈及近期的关注,武建华说:“如何将创作参与到当下时代精神文化的构建之中,也就是说,如何使文学创作嵌入到当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自然等现实之中,运用诗歌、散文手法艺术地再现出来,并能使大众读者乐见和受益。眼下,我正在寻找这类优秀文学作品。”他说,把文学创作与现实中重大事件和问题联系起来,这也许是一个作家最有难度的事情,比如现代新诗如何反映现实而又艺术性地出彩,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使公众和评论家都能够接受和乐见,目前这样的诗集更难以寻到。而自己的创作如何与众不同,如何从众多的作家中脱离出来,从多端杂芜的“信息文学”中脱离出来,使自己的诗作更能反映现实,更受读者欢迎,这是他目前思考和关注最多的事情。近期他将从《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等国家、省、市三级纯文学期刊中,观察中国当下现代诗歌、散文的创作走势。

武建华心系人民,关注民生,关心重大事件。他与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锋是同乡。王锋的英雄事迹报道后,他根据王锋从烧伤,到社会各界捐款、医院救治,再到最后不幸去世以及南阳、方城人民接他回家,与之告别的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之久,先后创作出了组诗《绽放在火海里的生命之花》(共13首),讴歌英雄、悼念英雄,以表达对英雄王锋的赞美、怀念之情。此组诗在北京《雷锋》杂志、《南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入选《星星诗人档案》、《时代先锋》、《烈火英雄》、《关爱乐章》等多家选本。

我们由此可以领略到武建华的文学大志和为人民而歌、为自然而写的责任担当。结束采访时,武建华反复强调了他的文学必须嵌入现实、关注时代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与现实最重大的事件和问题联系起来,而又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出精品、展新彩,使公众和评论家都能够接受和乐见,这才是时代艺术家所追求的。”

一首首、一篇篇富有艺术性、思想性、人民性的诗歌、散文作品的创作和发表,像一道道喷泉,喷射出他的思想智慧和精神浪花!我们期待武建华继续坚持用他那妙笔生花的笔锋书写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诗篇。

猜你喜欢

建华乡愁诗人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变变变
阿呜想做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