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渝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

2018-02-14吴冰鑫邓宏

创意设计源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吴冰鑫 邓宏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因疏于保护而日渐衰败,因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不足而在建设实践上丢失了文脉传承。巴渝地区传统村落具有典型的临山傍水的地理特征和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景观风貌因子。本文以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巴渝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史料收集、实地人工调查、比较研究等传统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方法,归纳巴渝传统村落的类型、探寻其空间结构形态要素、空间组合特征及动态演进历程,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与方法,总结其营建的经验与技术,进而构建巴渝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为巴渝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提供基础依据,也为其他山区传统村落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技术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保护;策略

[Abstract]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declining due to lack of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lost due to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s.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a-yu region have typic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s well as important landscape feature factors.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river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iterature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method, inductive rivers, the typ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o explore its space structure shape elements, space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volution course, the specific protec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n build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for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basic basis, also provide other traditional mountain villages construction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Strategies

改革開放已经走过了近三四十年的历程,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迈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其突出表现在对我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快速城镇化发展是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现代生产和生活模式的蔓延以及相应的快速建设活动促使其迅速消亡萎缩,仅存于快速城镇化区域边缘和较难涉足的山脉、丘陵,因此山地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就显得更加迫切[1]。而巴渝地区的传统聚落,在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影响下,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特征和符号,其表现在空间特征的诸多方面。伴随着诸多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种传统特征不断遭受着“现代化”的侵蚀。这样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发现、研究巴渝传统村落的特异性,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一、巴渝传统村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直接影响着村落的形成,通过对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的合理分析、趋利避害,对山水环境进行有效利用,是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重要因子。在对我国南北方典型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在如何有效利用地形、利用自然方面的差异,这就不难解释不同地域古村落具有各自的空间特性的原因。比如以北京、山西、陕西为代表的北方,地形种类多样,山地类型丰富,多低山或中山类型,山形走势相对平缓,夹杂着平原、盆地,因降雨量少,河流水系较南方相对匮乏,交通基本以陆路为主,故村落多建制在地形相对平缓、距离水源较近、交通便利,适合广泛垦殖的地区,又因其气温变化四季分明,出于防风、保暖的需要,其院落空间多以合院为主。而江浙地区地势变化较小,山地多低山类型,山形走势平缓,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用地条件好,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又因其河流水系网络密集交织,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结合,街巷道路弯曲较多,入口多以水口为标志,气温温差变化较北方小,雨季明显,因此古村落常被设置在有坡度的区域,以利于排水。

巴渝地区虽地处秦岭淮河以南,却有着和江南水乡迥然不同的地貌特征,巴渝地区位于我国陆地阶梯划分中的第二阶梯,地貌特征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有着较大的地势变化以及陡然变化的层状地貌,海拔最低点到最高点相差 2723.9 米,集中分布着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山川条件复杂,平原、盆地很少[2]。(图1)也正是这种复杂的山川条件,使得河流水系网络密集交织,也由此形成许多河谷地带,使得巴渝传统聚落整体布局同山、水的结合形势密不可分。在用地条件局限、山水资源丰富且复杂的情况下,巴渝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更加灵活,与自然结合更加紧密,随山就势的特点也更加明显。因缺乏大面积平整的土地,巴渝传统村落常常呈现出点状、线状的松散布局,(图2)与北方强调矩形空间和江浙地区的团块状布局有很大差异。(图3)另外,巴渝地区的气候特征也十分明显,夏季炎热,雨水较多,是我国最潮湿的地区之一。巴渝地区云雾较多,使得日照相对较少,为适应气候特征,该地建筑设置天井、底层架空、屋檐挑大。(表1)

(二)历史文化因素

人文历史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村落精神内核的形成。具体到巴渝传统村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板块,分别是巴国文化、巫文化、移民文化。巴国文化起始于先秦,主要指代巴族和巴国形成的独特文化,集中突出表现着巴人在西南山地地区,同大自然相适应、同恶劣条件相抗衡所造就的独特山地民族个性。巫文化则是巴文化之母,其诞生于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在唐尧时期该地就建立了巫咸国,是谓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巫文化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巴文化由盐文化发展而来,盐是巴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盐巴”,“巴不离盐,盐不离巴”,现已发现的上古三峡地区自流盐泉有三条之多,其中,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处。盐的生产和运输也是巴渝地区经济贸易最重要的一环,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故盐业的运输主要靠水路[3]。由于巴渝地区历史上经历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每一次都给巴渝地区带来巨大的影响,包括对传统村落的深刻影响,移民从其他地区带来不少新的建筑技术与风格,也带来其原有生活聚居地的规划建设经验,它们同巴渝地区的物质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原有的文化脉络相结合,使得巴渝文化在多元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在土家族分布的干栏结构建筑,其风貌就是融汇了风火墙护挡,催生出全新的建筑风貌形式。

与北方、江浙等传统村落不同的是,巴渝传统村落较少受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部落的影响,如北方大多都是民居围绕祠堂等标志性建筑而营建村落,将村落发展成人们从物质、精神、经济、空间上都极为依赖的完整社区单元。江浙地区村落布局与客家迁徙路线重合,多為血缘村落,这些村落依据各自宗族制定的沿袭之法,确定村落空间结构的使用规范[4]。与依托血缘关系形成乡贤体系引导下的礼制型建设的村落不同的是,巴渝地区受山地因素限制多为自发性建设,各村落间具有联系弱和凝聚力差的特点,从而也导致了村落空间布局松散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村落选址及空间布局的影响上,巴渝地区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例如,在风水理论对村落的影响上,巴渝地区多丘陵、山地,地形地势复杂,用地十分局限,多数村落不具备依据风水相地选址的条件,风水学的影响甚微;而北方传统村落街巷的修建与村落选址常依据风水学进行统一的考量,街巷作为贯彻风水思想,疏导、理气的载体,是寻龙、觅砂、观水、点穴等传统风水理论实践的场域,江浙传统村落选址也大多符合古代风水格局。在传统规划思想对村落建设的影响上,巴渝地区距离都城较远,古时属边塞,几乎不受传统规划思想的影响,布局体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我国长期在北方建都,该区域空间格局均体现出规整、统一、等级分明且对称或成排排列的特征,尤其以街巷空间最为明显。(表2)

二、巴渝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

由上述对地理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初步总结出巴渝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在布局特点方面,主要表现为在自发建设下的顺应山势的分散式分布。平面尺度相对较小,大致可分为点状、带状、组团状三种布局类型,其中以点状布局最为广泛,出于便捷农业生产的需求,通过乡村道路相连接,其布局往往相对随意,没有规定范式,而是同周边环境的结合,由于规模较小,与环境融合程度较高。带状布局通常沿水体、道路、等高线因地制宜进行建设,也是围绕经济——交通开展聚落发展的突出体现。带状的布局形式下,村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巴渝传统村落组团状的布局主要在河谷地带,由于用地条件良好,坡度变化相对平缓,且具备充裕的用地面积,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聚落,如龚滩的下老街片区[5]。(图4)

在街巷空间方面,对比北方“主街—次街—小巷”等级分明、街巷空间规整、有序的特点,巴渝传统村落中的街巷空间受用地限制则更加灵活多变,等级特点不明显,大多不具有规整、明晰的街巷空间,且尺度较小,小的公共空间居多,缺乏活动面积较大的公共空间。

在建筑空间方面,最具特色的是采取底层架空方式的吊脚楼建筑,在满足储藏及养殖生产等实用功能的同时,有利于通风减潮,增强对潮湿多雨气候的适应,巴渝传统村落中天井的运用非常突出,以利于抽风、拔风,并减少潮湿炎热气候的影响。而为了遮阳避雨、保护墙体,同时方便人们进行交流,巴渝传统建筑往往具有深远出挑的屋檐,形成屋檐下的灰空间。院落空间较北方更小,但布局自由灵活,大致分为L形、H形、一字形、两面围合、三面围合、四合院落等,建筑在与地形结合方面也表现出突出的特色。(图5)

三、巴渝传统村落的山水格局

由前文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巴渝传统村落的布局特点主要受山地条件、历史上水路盐贸易以及移民文化影响,其中,山水因素是其主导因素。

(一)与山的位置关系

由于巴渝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其开展建设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同时也使得其建设与山地条件不可分割。根据其与山地中的布局关系,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山顶山脊型

这种类型,往往是历史上聚落出于防御的需求,选择山顶、山脊,易守难攻、视野开阔。

2、山腰台地型

山腰台地较为平整,相对于山顶山脊而言形成聚落的用地基础更好。同时由于其位于山顶和山脚之间,通常又都布局在相对容易到达的地方,使其成为服务附近散步居民点的枢纽,伴随定期的商品交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成熟的聚落。

3、河谷阶地型

该类村落往往选择江河沿岸的一、二级阶地作为基址,由于河谷地带相对较为平整,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同时河流会带来肥沃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好处,粮食产量相对较高,但又因为背山面水,聚落垂直河岸发展的空间不足,使得其往往形成沿江帶状结构。(表3)

(二)与水的位置关系

巴渝传统村落同江河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沿河岸线布局

传统聚落沿河岸线布局的形式,根据其单侧布局或两侧布局可以进一步细分,往往取决于江河两岸的建设空间面积、土壤肥沃程度、交通状况等。沿河岸布局的优势体现在交通条件的便捷,不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靠近主要交通要道。同时由于其既位于山脚,又滨临水边,整体景观效果极佳。

2、垂直河岸线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往往围绕着从河道到山顶的交通展开,通过垂直于河岸线和等高线的方式,沟通河道与山顶。错落的布置形式,也是最具巴渝传统特征的类型。

3、位于河溪交汇处

这种形式的村落,往往在两条河溪交汇三角洲地带进行建设,村落被水体所环绕,由于处于交汇点,其水运交通较为发达,往往形成经济贸易的节点,同时受河流沉积的影响,往往形成较为肥沃的冲击平原,对于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例如巫山龙溪镇。(表4)

四、巴渝传统村落的保护困境

(一)历史遗产保护缺乏系统性规划

保护区内传统村落的历史遗产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传统村落中建筑的保护等级、损坏程度和历史年代、人文特征等情况复杂多样,实体空间与文化记忆相融合,村落空间与山水环境相渗透,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用一蹴而就的方式寻求单一的保护方式,而现实的保护方式往往过于简单[6]。

(二)过度发展旅游产业,保护缺乏整体性

乡村旅游的发展热潮使得传统村落中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往往是表面的,仅对可供开发的环境资源划入景区的范围进行深入发掘和打造,而对其周围的拓展空间则往往视而不见,人为割裂了两者的关联,这就使得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现象极为普遍。且传统村落的承载力有限,过多的功能植入非但不能实现传承保护的目的,还会造成更大的破环。

(三)空间特点被均质化建设湮灭

山脉和丘陵的地理特征促使巴渝地区的日常生活模式较平原地区更易与自然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维持基于地理环境之上的传统生活方式。但现阶段新建村落中,往往盲目采用“标准图集”式的建筑模板,以复制、粘贴、见缝插针的形式进行平面布局,使得村落的空间特征呈现出呆板的效果,这就遗失了巴渝传统村落中对山地条件深入挖掘、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的智慧,不利于巴渝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

(四)保护内容单一,重形式轻实质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然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往往流于表面,成为旅游宣传的噱头。

五、巴渝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巫山县龙溪村为例

(一)划定保护层次,有系统地保护历史遗产

保护规划在对龙溪村落保护框架基础上,加强对村落整体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单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通过对历史遗产的分布,建筑保护等级的划分,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的分析以及对山形水势、街巷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考察,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风貌协调区有系统有层次地保护龙溪村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图6、7)

(二)预留发展空间,部分配套服务设施迁出保护区

在传统村落保护区之外的场镇建设预留拓展新区域,将部分配套服务设施迁出保护区,避免未来人流量增加对其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在拓新区域设置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在保护区内保存其原生生活图景。周边拓新空间的配套服务区并未干扰传统村落的保护,而是传统村落功能和空间的强化与延续。(图8、9)

(三)梳理村落空间布局,优化村落山水格局

龙溪村有着——环青山抱古村、一湾河水绕村过的独特山水格局,依托传统村落山拥水绕的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逐步消减村落传统风貌不利的设施和项目,提高村落的整体环境和景观的传统特色,通过适度的土地调整和亲水平台、景观走廊的建设,视线通廊的打造,恢复老码头等公共空间,梳理街巷空间,保留街道与巷弄的曲折、多变的线形,重塑村落“山、水、古村”相融的景观文脉。(图10、11)

河滩沙地与该村落建设区域高差较小,为考虑防洪因素,修建防洪堤,打造沿河休闲步道,加强山体护坡,恢复原生植被,周围山体环境严禁开山取石、破坏植被、任意采伐及捕猎等行为,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8]。

(四)重塑文化空间,再现乡愁记忆

水道在这一区域是古代交通的主要模式,

由于盐业的发展,形成“宁厂 -龙溪-大昌”巴盐运输路线,由于龙溪村居中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一直发挥着“驿站”的作用。大宁河为龙溪镇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水上交通作为龙溪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龙溪镇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龙溪镇往“驿站型”山水小镇的方向发展,其中重点为发展商贸接待、住宿、餐饮等功能。为此,应该以驿站文化为导向,突出差异式发展,恢复传统水上驿站村落往日的繁荣。

结语

本文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历史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巴渝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与我国其他传统村落分布广泛的省份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巴渝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景观格局,并对快速城镇化发展下巴渝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和保护策略,以巫山县龙溪镇龙溪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为例,为巴渝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山地地区传统村落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和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1]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N]. 贵州民族报,2014-02-18(B01).

[2]刘大均,胡静,陈君子,许贤棠.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14,24(04):157-162.

[3]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24(03):11-16+116.

[4]韩俊艳. 地域文化背景下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14.

[5]赵万民,韦小军,王萍,赵炜.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一[J].华中建筑,2001(02):87-91.

[6]吴樱.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7:21.

[7]蒋刚.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3:31.

[8]杜春兰.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5:108.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