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源刺绣瑞兽题材的类型与表现

2018-02-14严珞菲

创意设计源 2018年6期
关键词:瑞兽

严珞菲

[摘要]瑞兽是桃源刺绣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瑞兽造型多样,以麒麟、貔貅和狻猊等为代表,其中又有细分,其纹样构成具有中心式构成、异形同量式的均衡、异量式的均衡等不同特征与方法,纹样构件服务于整体布局,成品画面富有韵律感,好用蓝、红、白、黑、黄以及金银色等色,用色大胆,丰富多变,色相之间对比强烈,格调欢快喜庆,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与人文风格,持久地散发着魅力。

[关键词]桃源刺绣;瑞兽;题材类型与表现

[Abstract]Benevolent taoyuan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ubjects. Benevolent modelling diversity is represented by kirin, the mythical wild animal, lion and so on. Its features of pattern composition contains the central type structure, the balance of the different shape with same quantity or the balance of different quantities. Its grain appearance in the overall layout enriches the rhythm of the art. With the rich and changeful colors, blue, red, white, black, yellow, gold and silver, embroidery shows contrast effects. Its style is joyful and shows significa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ties, which continuously expresses its charm.

[Key words]Taoyuan embroidery; Benevolent;Types and Features

位于湘北地區的桃源县,乃楚汉刺绣进入湖南的必经之地,桃源刺绣的题材内容多为汉族文化产物。按照桃源当地的风俗文化,人们习惯性地将刺绣中的四足兽类统称为“瑞兽”。在传承过程中,经过艺人的再创造和灵活组合,瑞兽形态不断地丰富变幻,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本文从瑞兽题材构成的角度着手,分析其构件特征,结合古籍文献记载对瑞兽题材中特征较为明显的纹样作梳理分类,并对其题材表现形式作分析归纳。本文以“先类后型”为分析思路对桃源刺绣瑞兽纹样进行梳理与归纳,首先,对其形体构成及组合规律进行梳理;其次,对其造型构成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色彩特征进行探讨。

一、桃源刺绣瑞兽题材类别

据田野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本文将桃源刺绣瑞兽归纳为“麒麟”、“貔貅”、“狻猊”三类,并据首部犄角特征进行造型细分,此外,难以辨别的统归为“其他”类型。

(一)麒麟

麟、凤、龟、龙居于毛、羽、介、麟各种动物之首,古人称“四灵”。从古籍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材料来看,麒麟自出现至今历经了几次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变化明显的阶段。

1、一角麒麟

一角麒麟,即首部有一角的麒麟,桃源民间多称之为“独角兽”。中国古代文献描述麒麟形象的很多。《尔雅·释兽》载:“麐,麕身,牛尾,一角。”京房《易传》日:“麐,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郑玄笺云:“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陆玑疏云:“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公羊传》曰:“有麕而角。” [1]汉代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载有:“麟,大牝鹿也。”以及“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2]此外,后世文人学者所撰述也有对麒麟形象进行补全的。清代段玉裁对《说文解字》“麒”目下注“状如麕,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3]成书时间上,关于麒麟的的文字记录可溯源至先秦两汉时期,其在最初的造型特征大致为獐身、牛尾、圆蹄、狼首,毛色为黄色、有一角且角端有肉。现今所见桃源刺绣一角麒麟形象在保留了最原始的一角造型的基础上,造型也发生了演变,如《花间麒麟》(图1),主要特征为龙首猪鼻、头顶一肉角、身形似狮虎、身披鳞甲、脊背饰火焰纹。

2、两角麒麟

两角麒麟,即首部有两角的麒麟。两角麒麟的形成是建立在一角麒麟基础之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一角瑞兽原有的造型特征上,融和更多吉祥寓意的物象特征,从而出现两角瑞兽的形象。麒麟自出现至汉代,头上仅有一角,身形似獐似鹿,圆蹄牛尾。汉至魏晋南北朝,一角麒麟融入了狮虎的形象,有着体型硕大及气势恢宏的特点,足变为猛兽的爪,牙齿外突。至宋元时期,麒麟造型主要受龙文化的影响,麒麟成为传说中龙的第九子。其头部出现龙的特征,两只犄角,身披鳞甲,身躯开始雕刻火焰纹。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载:“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4]此时的麒麟头部向龙首的造型转变。这个时期,麒麟开始出现了龙首所具有的两角的造型特征,即麒麟的两角除了之前的肉角造型的沿用之外,还有龙首所吸纳的鹿角特征的两角。明清时期沿用旧制,麒麟体型壮硕,全身披满鳞甲,保留宋元时的龙首、狮尾、四肢与后背饰有火焰纹。今所见桃源刺绣中两角麒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保持“角端有肉”的肉质角,见《父子情深》(图2);一种为融合龙首之后的龙角,见《麒麟松树图》(图3)。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龙首、头顶双肉角或鹿角、口衔圆形光晕、身形似狮虎、身披长鬃或鳞甲、四肢有力、牛尾。

3、无角麒麟

无角麒麟,即首部无角的麒麟。据古代文献记载,“麒麟”一词,雄曰麒,雌曰麟。关于“麒”,《说文解字》曰:“麒,仁兽也。”《索隐》引郭璞云:“麒似麟而无角……筠案兽以牡有角,牝无角为率。不知麟何以反背,又案言凤凰者,先雄后雌,不应言麒麟者举牝遗牡。”[5]373《索隐》关于“麟”的记载,“麟,大牝鹿也。”[5]373晋郭璞说:“麒似麟而无角,角端似猪,角在鼻上,中做弓。”可以这样解释,头上长角是麟,无角的便是麒,或说雄性的麒不长角,雌性的麟角弯曲长在鼻子上面。[6]古代文献对于“麟”的记录较为详尽,而“麒”的则多有抵牾。笔者认为,以下说法较合理:麟为雄,初始为一角,继而发展出两角;麒为雌,与麟外形相似而无角。现今所见桃源刺绣中无角麒麟在保留“麒”初始的首部无角的基础上,主要特征在《绿甲麒麟探花》(图4)中有突出体现,头顶无角、身形似狮虎、身披长鬃或鳞甲、四肢有力、尾部鬃长。

(二)貔貅

貔貅系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神兽,同麒麟一般,是中国祥瑞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其造型特征也历经了漫长的更替。

1、一角貔貅

“《西域传》马戈山有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宋符瑞志》:‘天鹿者,纯灵之兽,五色光耀洞明。”[7]文中提及的“桃拔”、“天鹿”(天禄)、“辟邪”,都是指貔貅,根据造型特征不同,它被分为两种类型,独角的称天禄,两角的称辟邪。“貔貅”现今多连用,但“貔貅”实则分为“貔”、“貅”。《史记·五帝本纪》中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8]徐珂著《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9]119天禄与辟邪两者主要以自然界中的豹为取材对象,在古人心中,貔貅的形象大体就是豹子。《说文·豸部》:“貔,豹属。出貉国。《诗》曰:‘献其貔皮,赤豹黄罴。”[10] 王引之《述闻》曰:“《尔雅》之‘貔即狐也。”[11]陆玑为《诗经》注疏时,分析多种关于貔貅形貌的说法:“夫貔有狐名而非狐类,其皮似狐,其形似豹,豹亦虎属,而形异于虎。”[12]一角貔貅造型,大体从“似鹿,长尾”向“形似虎,或曰似熊”,再向“如虎如貔”演变。现今所见桃源刺绣中一角貔貅的形象,如《欢天喜地》中(图5)保留豹子面部特征较多,圆首、突眼、长獠牙,其身形似虎豹、身躯长鬃卷起、长卷尾。

2、两角貔貅

据前文一角貔貅所引古籍文献可知,貔貅分为一角天禄(貔)与两角辟邪(貅)。此外,徐珂著《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述:“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9]119可推断一角天禄为雄者,两角辟邪为雌者。从古籍文字资料可知,一角貔貅与两角貔貅出现实则并无先后,仅在于一角与两角的区别。两角貔貅造型与一角貔貅造型演变过程相同。现今所见桃源刺绣中两角貔貅的形象,保留豹的面部特征较多,也是以圆首、突眼、长獠牙为标志,身形似虎豹、身躯长鬃卷起、长卷尾,如《貔貅戏花》(图6)。

(三)狻猊(狮)

中国神话传说狻猊是龙的第五子,形似狮子。狻猊性静,平生好坐伏,喜烟火,今佛座狮子乃是其遗像。《尔雅》云:“狻猊,师子,亦食虎豹。”[13]又有《说文·释虓》:“虎鸣也,从虎九声,一曰师子。”[14]认为“虓”即“师子”(狮子)。晚清学者文廷式认为:“狻猊即师子,非中国兽也。”[15]可知狻猊乃是狮子的古称。《后汉书·班超传》载:“是岁,供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16]狮子于西汉末年自西域入中原后,被先民所崇拜,后世称之为百兽之王。狮子生性彪悍威猛,具有震慑力,有着驱邪避秽的能力。民间多以狮的形象来比喻人世的权势和富贵。也用于作为官府威势的象征,明清时曾用作二品武官的服饰补子纹饰。或寄予太师、少师之意。旧时宫殿衙署门两侧常有石狮蹲坐,左为“太师”,右为“少保”。“太师”乃正一品,是朝廷最高官阶;“少保”乃从一品,是皇子的侍卫。桃源刺绣常见“太师少保”图,寓以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之意。其他狻猊纹样如“双狮图”等。狻猊造型接近真狮形象,如《太师少保》(图7),首部无角、似虎或龙、阔口尖牙、身形似虎豹或狗、正黄有髯、尾部茸毛大如斗、利爪。

(四)其他

其他瑞兽,即除上述三类瑞兽外,在流传过程中因客观因素未能知晓名称或本身无具体命名的瑞兽形象。以其首部特征为识别标志,取名“×首瑞兽”,如《兔首瑞兽踏花》(图8)。

二、桃源刺绣瑞兽构成形式分析

桃源刺绣瑞兽造型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构成,包括纹样构成、构件构成、画面和色彩构成等。

(一)造型构成特征

1、纹样构成的形式

均衡,是指一种异形同量的视觉图形的组合形式,主要从视知觉心理的角度在对形体的大小、位置、材质、色调等方面的视觉感知中得到的平衡状态,是一种视觉力的重心平衡。[17]均衡在于稳中求变,有着生动活泼的动态美感。桃源刺绣喜好采用“推近观”和“以少胜多”的构成方式,使得物象呈现一种“逼近”观赏者的视觉特效,令画面具有物象丰满、强健挺拔艺术特征,同时达到画面均衡的效果。瑞兽图往往由一只瑞兽与零星几片柔花蔓草组成整个画面(图9)。瑞兽通常位于画面视觉中心,构图饱满,动态明显;花叶造型夸张,花叶相连形成流线,叶所占比例与花并驾齐驱,不再是花的衬托,当地人俗称这种构成为“花非花,叶非叶”,整体画面以少留白的方式来凸显张力,不同于同一时期其他地域的绣品惯以采用“取势空灵深远,取意纤柔”[18]的表现形式。

中心式构成是瑞兽题材绣品最常用且最传统的构成方式,即画面的视觉重心位于中心位置。一般瑞兽纹样居于画面中心,或根据构图需要微调,总体的视觉效果不变,主体纹样辨识度高。瑞兽纹样常用长弧线勾勒背脊部位,位置大致位于画面视觉中心点,翘首摆尾,造型生动,辅之以花叶作为映衬,突出重点和视觉中心。瑞兽的位置即使稍有偏移,其身后伸出的花叶亦能调整和平衡视觉重心,给予观者画面重点位于中心的观感。

异形同量式的均衡,即富于变化的造型差异与量的均等使画面呈现稳定均衡的效果。一主四宾式的构成形式,亦俗称“四菜一汤”,常见于包袱布、插屏围裙等面积适中、轮廓较标准的绣品。挑花包袱布一般呈方形,因此,常于正中放置瑞兽,四个边角处设置压上较小的辅纹样,与主纹样互相呼应、相映成趣。三处边角皆为花鸟纹样,余下一角压上云纹,原因在于打成包袱后该处朝外为提手部分,为装饰美观换成云纹。造型虽异于其它三角,所占比例却差异不大,画面结构均衡稳定(图10)。分割式构成形式,即常见于枕头裆这类画面需成组绣制的绣品。旧时的枕头呈长方体,两端为较规整的方形,为了装饰美观,从而出现枕頭裆。枕头裆多是成对出现,或是四个成组出现,因此,就需要对画面进行分割。一般一个主题可分割为四片,每片纹样都不同,且能自成一体。造型虽有不同但都是由花草与禽类或凤凰组成,数量与构图方式都一致,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

异量式的均衡,即在重心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将画面的造型作异形和异量的构成,形成动态强烈的视觉均衡。常见于被面、帐檐、门檐等面积较大的绣品,一般画面内容较为丰富,主体纹样有两至三个或三个以上。异量式均衡常见于故事纹样画面构成,因其叙事性及环境氛围的营造需求使得画面可出现多个角色或多个场景串联,形成多个视觉点,每个视觉点代表一个时间段或可叙述一段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安禄山敬拜唐明皇》,全幅可分为九小块,分别为八组蛮人驯兽表演以及安禄山跪拜唐明皇的场景,民间又称该图“八蛮图”(图11)。八名蛮人驯兽各自独立成一场景,因此,桃源刺绣也可将其分成八幅绣品绣制的。全图除瑞兽、人物外,亦有松树枝叶、祥云、花草、建筑、方桌、笔墨纸砚等事物分散布局,填充画面空白处,交代故事环境背景,丰富并串联了故事情节。

2、纹样构件的特征

瑞兽图是桃源刺绣对比手法运用的代表之一。对比,即将性质相悖的元素、物象结合,因其本身各方面的差异而自由形成的一种大小面积与形态组合的结构,使得画面既对立又统一。前文所述“推近观”是在进行整体构成时运用的方法,使得瑞兽造型占幅较大。作为主体,对于瑞兽毛发肌理的刻画栩栩如生,瑞兽纹样本身属于意象化产物,却丝毫不影响艺人对其真实化的细节刻画;作为陪衬,对于柔花蔓草的描绘则是基于真实生活中的花草树木,于画面凭空漂浮几片硕大的芭蕉叶配以鲜艳大朵的花卉,许多是无根茎枝干的,运用抽象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周遭环境。瑞兽的“落地有声”与花草的“迎风飞舞”形成对比(图12),犹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境。此外,瑞兽的造型本是龇牙咧嘴的猛兽形象,配以柔花蔓草的娇艳柔美,既有一动一静、刚柔并济,又有具象与抽象,且用色大胆鲜艳,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方式来刺激观者视觉神经,使得画面的动态感更为强烈。由于桃源挑花绣品一般以蓝、黑等深色家织布为地,线为白;或白、米黄、浅紫等浅色家织布为地,线为蓝、黑,可见,在画面呈现上,常用黑白对比进行造型,纹样与绣地形成强烈反差。在绣制被面、包袱布这类面积较大的绣地时,运用几何图形及文字纹样等来表现瑞兽的肌理。如挑花瑞兽(图13),除勾勒边框轮廓、镂空表现双角和肌理之外,单色填充的部分填入花卉、文字、折线、菱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单调沉闷的色块上呈现复杂镂空或简单留白的纹样,形成黑、灰、白的对比序列。此外,瑞兽的轮廓线条运用柔性曲线进行造型,而填充的纹样则是主要以刚性折线进行镂空留白,于柔性的沉闷色块中融合刚性线条,形成刚柔并济的效果。

从布局来看,瑞兽题材的画面主要是根据刺绣对象进行适形造型的协调运用。协调,指在对比反差的物象结构中加入具有调和性的元素,使画面整体协调统一。桃源刺绣目前虽多见于矩形框架内造型,但也有于服帽鞋子等不规则空间内进行造型的。如童帽,其本身轮廓不规则,因此在进行构成时,需要使瑞兽纹样在适应形制边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尺寸、局部造型的增减和调整。艺人将两只瑞兽沿着后方两侧向上放置,首部朝下,尾部朝上,呈“S”形从后方沿两侧至前额贴合头部的曲线。弧面构成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面面俱到,帽顶处则会留有空白,用两朵花与瑞兽尾部连接来填补,就使画面整体统一、饱和丰满(图14)。此外,挑花工艺纹样多较为规整,有体块感的图形构成各种纹样,于是就有曲线构成的花枝、卷草、叶片穿插整体之间,将各自为阵的图案串联起来,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从细节来看,桃源刺绣的物象在单个纹样的造型构件上也注重协调构成。如彩绣的瑞兽纹样,若是体格壮硕,四肢强劲有力,身披鳞甲,则会将尾部塑造得细长柔韧或短小可爱,使得凶猛的形象得到一定的柔和化,变得憨态可掬起来。挑花绣品中的瑞兽若造型体积较大时,为避免沉闷感,则进行纹样的嵌套。这样一来可以使单体构件能互相融合,也在丰富画面的基础上使吉祥寓意更为浓厚。

3、画面形式的特征

瑞兽题材绣品的画面形式往往具有韵律感。韵律,也来源于诗词用语。韵律感指的是在具有节奏感的连续和重复与变异所产生的具有流动性和旋律式的美感。与节奏感的差别在于,韵律感允许存在变异与灵活性,不是单一的机械重复串联,而是更为关注整体效果带来的感官感受。桃源刺绣富有地域特色的构成原则和造型手法造就了其独特的韵律感。如瑞兽与柔花蔓草,毋宁说瑞兽戏花,不如说相戏。瑞兽位于画面中央,或仰面向天或回首顾盼,花草枝叶多是将瑞兽环绕其中(图15)。花叶虽品种单一,但大小各异、姿态万千。或叠放一处,叶遮住半边花;或串联,花叶首尾相接等。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异变,从而生出韵律感。好似花叶生出精魂,花枝或含苞待放,或羞涩半开,或烂漫盛放,与瑞兽互相嬉戏,奏出欢天喜地的篇章。为增添生机,艺人往往还会在画面留白处添上一两只姿态灵动的蝴蝶。空白处有时亦会添加祥云,或长或短,或蜿蜒曲折,或简单一笔,营造出云雾缭绕、云卷云舒之感。

(二)色彩构成形式

1、色相分析

桃源刺绣设色传统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以“五色”与“金银色”代表正统之色的审美意识,二是在民间传统风俗影响下、带有地域特色和个人倾向的审美意识。桃源刺绣早期染线用色工艺较简单,染织技术的发展则为桃源民间艺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自由度,进而逐渐“达到一种由多重色彩组合而体现尚俗贬雅的审美取向。”[19]159

桃源刺绣瑞兽题材喜好运用蓝、红、白、黑、黄以及金银色,即“正统、正道、仪礼的‘五色与金银色”。[19]159亦即古代传统色彩观所述之本原之色,它是作为礼法制度中尊卑等级的外化形式之一。其概念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五行”对应“五方”的哲学理念。除此之外,亦有“浅俗、精放、鄙野的主观性、多样化、自由化色彩搭配”,[19]159这是民间百姓的审美用色,但也由于艺人審美旨趣的不同表现出迥然相异的色彩情怀,形成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民间刺绣非正色之外的常用色彩,依冷暖色调、七大色系、每色色阶常用色可分逾百十种,现今可细分逾千百种,也可理解为由正色衍生出来的色阶序列或混合色等。

2、用色规律

桃源刺绣瑞兽题材用色大胆,丰富多变,色相之间对比强烈、欢快喜庆,又有着协调融合。于强烈对比之中寻求调和,又于调和之中寻求大胆变化。主要运用对比与调和的手法,即色相、明度、纯度和冷暖的对比,以及中性色、纯度、面积和肌理的调和。

色相对比主要采用对比色、互补色及邻近色三种方式呈现,通过提取瑞兽题材的用

色,归纳出桃源刺绣对比色色系习惯运用 “红配黄”、“红配蓝”、 “橙配绿”、“橙配紫”、“橙配蓝”、“绿配紫”等搭配;互补色系习惯采用“红配绿”、“桃红配石绿”、“黄配蓝”、“黄配紫”等组合;邻近色系习惯用色主要有“红配橙”、“红配紫”、“橙配黄”、“黄配绿”、“绿配蓝”等。明度对比是桃源刺绣另一色彩特征,明度对比所形成的层次感能令画面更好地区分主次关系。明度最高与最低的部分最为吸引视线,也是画面最出彩之处。纯度对比的运用能很好地呈现色泽鲜艳与晦暗,明快与沉稳的差异。纯度对比所用色,如红、黄、绿、蓝四个颜色,纯度低的有深红、枣红、深蓝、土黄、墨绿等较为晦暗的颜色,纯度高的有大红、桃红、天蓝、宝蓝、柠檬黄、明黄、翠绿等明亮的颜色。桃源刺绣有冷、暖为主色调的三种用色方式,色调选择和用色面积的大小决定了整幅绣品的色调。冷暖对比的反差能在给人以色感的同时令画面呈现出华丽、热烈、动感的色彩特征(图16)。

桃源刺绣色彩调和的运用主要是从同色调均衡和中性色调调和两方面着手的。色彩有对比就会需要调和,如此方可达到画面的均衡与统一。因此,画面会同时存在两种特性,即色彩的独特性和调和性。独特性通过色彩之间互相对抗来体现,调和性则通过黑白、中性色、面积以及肌理来呈现。中性色主要分为黑、白、灰、金、银五种。中性色搭配起到减弱和调节色彩强烈对抗之效果,令人感觉轻松、沉稳、大方等。黑白两色属绝对调和,纹样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可以通过底色进行协调或增强。黑白两色绣地使得画面沉稳或鲜艳明亮,对于瑞兽纹样起衬托作用,使色彩感更强。瑞兽纹样用色强烈,色相之间的冲突需要纯度与面积进行调和,传达着含蓄雅致、丰富和谐的色彩情绪。肌理调和主要是通过间隔、镶嵌、叠加等形式交替重叠构成肌理之感,对较大面积的色块进行丰富和调整。色块间隔、相牵构成节奏感和韵律感之观感,叠加常见运用盖针、锁针、打籽针、盘线针、垫针、网格针等针法进行强化装饰,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丰富刺绣画面质感的同时,画面的色彩观感也更加丰富。

结语

对于麒麟、貔貅、狻猊(狮)的喜爱,是桃源民间信仰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兽形象所带有的驱邪避恶、纳福迎祥的民俗信仰影响和塑造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及态度。桃源刺绣是瑞兽重要的表现和传播载体,对桃源刺绣的瑞兽纹样及表现方式进行类别区分,展现其发展历史,知晓其所从由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尔雅疏注[M].罗宪华,端木黎明,宋永培整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73-274.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6.

[3](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70.

[4](明)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66.

[5](汉)许慎,(清)王筠注.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王梅.中国传统麒麟狮子图像[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10.

[7](宋)罗愿.尔雅翼[M].石云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1:206.

[8](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9]戚序,袁平.中国传统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5(06).

[10](汉)许慎.说文解字校笺[M].王贵元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406.

[11]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88.

[12]王燕.貔貅吉祥文化刍议[J].文学界,2011(04):286.

[13](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8.

[1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3.

[15](清)文廷武.纯常子枝语[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355.

[16](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58.

[17]袁少华.视觉设计构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0.

[18]颜新元.沅水中游土、漢杂居区的传统刺绣[J].美术观察,2011(05):14.

[19]潘建华.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瑞兽
黄花梨之瑞兽雕刻
瑞兽陶塑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浅析“瑞兽祥云”系列传统文化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文物古迹瑞兽中的狮子鉴赏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瑞兽
鎏金瑞兽钟
中国唐代铜镜海兽葡萄纹浅析
唐代铜镜上瑞兽葡萄纹装饰艺术
辟邪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