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初踢毽子的学情透视及对策研究

2018-02-14黄勇

体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对策

黄勇

摘  要:本文阐述了低年级学生初踢毽子的学情,并针对其中现象进行阐述,结合文献资料和日常的教学观察反思此类现象的产生。根据课改的要求基于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理性的分析学情并提出一些专项性建议,为日后的踢毽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踢毽子;学情透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1-0044-02

一、初踢毽子常态教学方法的归纳

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法编制口诀“松”“踢”“接”方便学生记忆,在教师的正确示范后灌输给学生的便是阶段性的强化练习,利用高频度的练习让学生获取身体上的感知觉,最终让学生接受此类教材的重难点。在初踢毽子的教学中常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原地单踢开始,等到熟练后分层学习连续多次的单踢毽子。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毽子乱飞的现象,此时多数教师会采取绳栓毽子的做法提升课堂的练习密度,增加更为直观的踢毽感觉。针对踢毽部位的强化,多数体育教师采用脚弓贴纸的做法增强学生的识别感。为了更直观的便于学生理解,很多体育教师采用手交叉拍脚内侧的辅助方法,诱导学生脚抬平向上踢毽子,而在整个过程中对松和接的强调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流程大致从空踢到踢固定毽,再到原地单踢,最后到连续多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技术的快速掌握。这一过程时常会贯穿一些例如“金鸡独立”的小游戏,以此强化屈膝上摆,膝盖外展,诱导学生脚弓端平等。

二、低年级学生初踢毽子的学情透视及分析

1.学情透视

对于泛化阶段的学生来说简单的流程性练习很难引起学生的质变,只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起始的抛毽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三点:首先,用毽砸脚弓和脚弓踢毽的做法,往往会破坏学生踢毽的整体感知觉,破坏动作的连续性。其次,在抛毽阶段,缺少毽子的上抛过程,往往是学生松手后毽子直接下落便开始踢,这样很难掌握好踢毽的时机,加快了踢毽的起始节奏,增加了踢毽的初始难度。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踢毽部分,而抛毽部分不自觉的被忽视,出现抛毽不直、过高或者过低现象,最终导致毽子落点不对,击毽点位置不佳,从而在首踢中出现毽子没有落在预想的区域和踢不着等现象。

踢毽阶段,很多教师在初次课中选择绳系毽子的做法,最后却演变成“钟摆踢”。在大班教学中虽然提升了练习密度,但练习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为了强化学生对击打位置的印象,找准击打点,常常采用脚弓部分贴标志点等做法,但学生依旧踢空或者击打部位仍旧有明显偏差。在学生自由练习时常见的现象便是练习者摆踢高度很高但是毽子踢得却不高,或者毽子踢出后落点与预期有冲突,难以调控毽子落点。最后在练习中频繁出现单踢时支撑腿固定不动,摆动腿循环摆踢。当连续踢毽时只有毽子落在体前一定的扇形区域内才能完成,否则很难连续进行。学生在学会单踢后学习步法移动的动力明显不足,学习效果不佳,因为相比踢毽而言步法移动较为简单,应当将其教学位置进行调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学情分析

针对毽子教学大致可分为表1中的几类常见现象,主要由如下因素造成。首先,在抛毽阶段,学生用毽子砸脚弓是因为脚弓部分踢毽对于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难以对准,所以练习者退缩性的采取了错误的化简方式——用毽砸脚,暂时性的达到老师的要求。其次,很多学生不愿意用抛毽的方式是因为学生抛毽时稳定性不高,从而大部分学生直接固定好落点位置,准备就绪后直接松手踢毽,对于学生来说很好的达到了老师的暂时性要求,但是长此以往会影响动作的协调性。此类方式潜在的加快了踢毽的节奏,缩短了踢毽的反应时,与后续的一个踢毽周期不匹配。抛毽时掌握不好落毽与踢毽的时间差和持毽位置,从而难以踢中。

踢毽阶段学生初期采用有绳毽子进行练习,首先,目的是为了增加练习密度,提升脚感,同时也是一种踢固定毽的方法,但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这类辅助教学产生了误解,练习者手持绳子容易降低击毽点,从而引发脚弓摆平不充分,导致毽子的运动方向并非竖直朝上,从而形成了钟摆一样的运动轨迹,丧失了此类诱导练习的意义。其次,脚弓贴标志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强调踢毽部位。但是在练习过程中贴标志无法增大接触面积同样使得学生难以完成指定的动作,在练习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分配在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中,无法将目光专注于脚弓部位,此外脚弓未抬至水平面改变了击毽点同样会影响学习,所以有效的方法还是增大接触面积、抬平脚弓踢毽子。最后,对于连续踢毽的衔接问题虽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可以发现这类练习应该着眼于整个踢毽学习。由于踢毽是全身协调,各部位判断的运动,这就要求技术与步法不能脱离,在学单个动作时就应融入步法的练习,否则在单踢到多踢的衔接阶段会出现过于注重技能练习而忽视简单但耗时的步法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此过程费时较多,影响授课效率。

三、对策与方法

1.步法与技术的融合练习

为了更好的将移动与单踢有机融合在一起练习,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合作练习方法。①同学手持固定毽子自然垂于②同学前,结合踢、落、移动的循环步法围绕图中圆的路线移动练习踢固定毽子,做到初踢毽子的学习始终为动态协调过程。这样既避免了“钟摆踢”的诱导失范,又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将移动、单踢、击毽点位置的把握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微调教材授课环境。

2.“大垫踢”增大毽底接触面积

改良现有器材,将底部粘上面积更大的硬纸板,在课堂练习中学生通过增大接触面积,降低了脚弓击毽的难度,可以使练习的稳定性更高,不易出现踢飞、踢偏现象。增加了练习次数,提升了练习强度,同时可以提高起始抛毽阶段脚弓接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等到熟练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减小底座的接触面积,最后完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3.巧用场地器材,优化学练环境

在练习抛毽和踢毽时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篮球架的立柱,抛毽采用轻力度的点抛,以篮球架的立柱为参照物,下落与其平行则抛毽练习成功。同时在练习踢毽时侧身站于立柱一侧,当感觉踢中毽子时,自己的脚掌是否正对立柱,毽子的运动方向是否与立柱平行,从而判定脚踢毽子的瞬间脚弓是否抬平。这样能够借助现有的器材为学生的练习进行直观评价,方便学生改进动作。

4.教学方法并行,诱导渐进提高

学生在常态课初踢毽子的学习中可采用游戏法,例如“斗鸡”“金鸡独立”“听口令换方向”等,这些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适时的诱导学生掌握踢毽的某些部位的姿势和平衡性,趣味性的开发了教材。同時可以采用限制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需场地进行限制,越熟练场地越小,不断提升难度,锻炼学生踢毽的准确性和空间位置及灵活调整的能力。最后根据各自的需要安排专项练习,例如“压脚踝”,促进脚弓抬平等。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