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特征与对策思考
2018-02-14李林
李林
摘 要: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是学校体育的基本格局已经建成;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三是学校体育的整体效益不高,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大。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要把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头等发展战略,把“补短板”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均衡发展问题,彰显学校体育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是: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国家战略,实施农村学校体育振兴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施学校体育“领跑工程”。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本格局;主要矛盾;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1-001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矛盾与特征,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做出更大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把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我们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新思想,就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谈谈个人思考和体会。
一、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格局已经建成
我国学校体育历经百年风雨,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制度与体系,整体发展的四梁八柱格局已经建成,具体表现在:
一是学校体育的地位已经确立,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是学校体育的定位与目标不断明确。学校体育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是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已经建立。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体系主要分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两个方面。就政府部门来看,主要是教育部体卫艺司、各省市教育厅体卫处、各地市体卫科等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各省市体育局青少处等部门对学校体育进行管理。从参与学校体育管理的社会团体来看,主要是共青团、学联、妇联等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法律制度。2007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与学校体育的基本法律制度共同构成了政策法规体系。
四是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已经形成。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由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两方面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国家皆有十分明确的要求。课外体育活动,尽管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具体操作上不同,但都包含有作息制度规定的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等)、课余运动训练、课余运动竞赛等多种形式。校际之间、地方以及全国性的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已基本形成。
五是学校体育的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都基本配齐了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条件也在逐年完善,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六是“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考加试体育”等学校体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前,虽然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但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高等教育和初、中等以及学前教育之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学校体育发展的规模、条件、速度、质量以及水平等皆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绝大部分学校已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但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连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都不具备,无法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也比较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高质量的体育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休闲化的运动,迫切需要拥有更加高超的运动技能和科学化、前沿化的健身及健康知识,而以我们现有的学校体育条件和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三)学校体育的整体效益不高,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大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以及形成优良道德意志品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效果不够明显,学校体育的效益较差。
以运动技能为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经历12年甚至14年体育教育后,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仍然不能把某项运动技能作为其终身开展体育锻炼的手段。再如,我们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从未参加过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从未体验过高水平体育比赛带来的身心愉悦。而需要指出的是,不包括每天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仅就课程而言,体育课的学时数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是开设时间最长(从小学一年级开设到大学)、学时数最长的课程,学校体育的投入与产出绩效严重扭曲。
二、新时代学校体育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要把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头等发展战略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整体上未得到根本性好转,特别是速度、耐力、力量等体能素质呈现30多年持续下降的趋势,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在上升。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和措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有了一定缓解,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能盲目乐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在考察冬奥会场馆和观摩运动员训练时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要用钉钉子精神花大力气解决这一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二)新时代要把“补短板”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诸多“短板”或“瓶颈”问题,如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问题、场地器材条件问题、课余竞赛体系问题、学生体育社团问题等,这些“短板”问题极大制约了学校体育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各个击破,以提升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水平。
(三)新时代要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目前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1824个县达到教育基本均衡,占全国总数的62.4%。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即使已经达到教育基本均衡的地区,学校体育也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要重点解决城市与农村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场地器材条件配备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问题。
(四)新时代要彰显学校体育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内在包含了德育、智育和美育,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不重视体育、忽视学生体质健康的现象比比皆是。新时代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与引导,营造全社会重视学校体育、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新时代学校体育發展的主要对策
(一)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国家战略
第一,出台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长期规划,从国家战略角度明确未来10~20年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任务与措施。
第二,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作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各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国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第四,制定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能标准,明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应该达到的最低体能标准,并作为升学的强制性标准。
第五,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监测,每年发布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白皮书。
第六,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二)实施农村学校体育振兴计划
制定与实施农村学校体育振兴计划,通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使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基本配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基本实现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每天开展一小时体育课、每学期召开1~2次全校性综合运动会、有一定数量学生的体育社团和体育代表队、开展部分运动项目常年训练和比赛等基本要求,基本保证农村学校学生应有的体育权利。
(三)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改革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进一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以有效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养成运动习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
二是以学生体育社团(学生体育俱乐部)建设为重点,打破目前学校固有的班级体育锻炼模式,实现每人参与1~2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目标,促进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建立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体系提供保证。
三是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和引领作用,建立多级、多项学校体育竞赛联盟,形成网络化的校际、市际、省际以及全国性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广泛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较高水平的体育竞赛。
四是关注学校的体育弱势群体,对于肥胖学生群体、体质较弱或运动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运动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
五是加强体育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保障体育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四)实施学校体育“领跑工程”
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在部分经济较发达、教育和学校体育基础较好的地区,选拔和培育一部分学校,实现学校体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学校体育的领跑者,充分发挥其标杆和示范引领作用,以带动我国学校体育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