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档案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2018-02-14李晓艳

北京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档案学目的论术语

李晓艳

摘要:档案术语是档案领域交流的专业语言,准确的档案术语翻译是进行有效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我国现行的档案事业体系是历史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相关的档案术语必定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尝试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分别对具有历史文化承载意义的档案术语、现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档案术语以及与历史的和当前的档案工作相关的档案术语的英译提出了策略和方法,以达到促进中外档案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档案术语中国特色英译目的论

一、档案术语的翻译

术语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示科学概念或称谓的特定语言符号。档案术语是档案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规范表达方式,是档案领域交流的专业语言。档案管理者与档案利用者、档案管理者之间进行业务往来的前提之一就是对专业概念有相同的理解。[1]

术语翻译,是译者用目的语将源语言文本中的信息尽可能还原的翻译活动。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定义标准不同,同一术语在不同的国家或语言中表示的概念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会给翻译工作者带来许多困扰,也会影响各国在经济、政治、学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国际档案界的广泛交流,充分的国际交流能使档案从业者和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经验为我所用,并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准确的档案术语翻译是进行有效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为满足术语翻译准确性这一要求,译者在对档案术语进行文字转换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正确地将源语术语的信息传递出来。

二、翻译目的论

1984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和他的老师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其特定的目的,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文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2]

翻译目的论强调的不是译文是否与原文对等或“完美”,而是注重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是否达到预期的交际功能。翻译目的论的三项基本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主要是指译文必须达到交际的目的,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忠实原则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并且和原文之间应具有内容和风格上的一致性。[3]

三、中国特色档案术语的英译

我国的档案事业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在世界上尚未发现哪一个国家有我们国家这样完整、系统、协调一体的国家档案事业体系。”[4]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决定了某些档案术语必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如科技档案,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档案划分的一个种类,其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分支。但是,在国际档案界并没有“科技档案”这个术语,而称之为“工厂档案(factory files)”或“企事业档案(enterprise files)”。[5]同时,档案术语作为我国档案事业长期以来所取得成就的浓缩与精华,必然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如:兰台、东观、石渠阁等。如何准确传达中国档案术语的文化内涵,做到既展现源语内涵,又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

近年来,学术界就档案术语翻译的研究集中在外文档案术语中译的探讨上,如王岚[6]、李音[7]、王良城[8]、宋群豹[9]等学者就几个英文档案术语“record”“document”和“archive(s)”的背景、内涵和翻译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对档案学外文词汇的中译研究也偶有涉猎,如饶露[10]对近三十年来国外档案学文献的翻译和引入成果做出了详细的统计和深入的分析,石巍巍[11]提出在外文档案术语翻译时应注意外文档案术语的书写、词义、民风民俗等因素。而在中文档案术语英译方面,除了王超[12]、庞莉[13]、王茜[14]等对高校学籍档案的翻译进行了具体的业务探讨之外,对中国特色档案术语的翻译鲜有提及,更没有形成相关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中國优秀的档案文化,必须通过语言的转换,才能和国际档案界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中国特色档案术语的准确翻译,是促进中国档案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尝试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并结合词汇特点对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档案术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四、目的论指导下中国特色档案术语的英译策略

为达到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翻译工作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在文学、法律、科技、医学、金融等不同术语翻译领域所遵循的关联原则、功能对等原则、合作原则、语境原则等。译者在某一原则的框架内,对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适用性、文化性等进行衡量和取舍。结合档案术语的特点,以及档案术语翻译所要达到的最终诉求,中国特色档案术语的翻译宜遵循目的论的三项基本原则。

根据中国特色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笔者认为,中国特色档案术语的英译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不同的档案术语因形成的原因和应用的机制不同,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1.具有历史文化承载意义的档案术语的英译。此类术语和中国档案发展史密切相关,蕴含着复杂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背景,如兰台、东观、石渠阁、天禄阁、甲库、龙图阁、黄册库、皇史宬、柱下史、掌书等,这些术语词汇是对中国历代的档案工作主要负责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不同表述,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替及机构更迭的产物,很难找到确切对等的英文词汇进行翻译。为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其涵义,此类词汇可采用音译并加注的方法。如始建于明代、后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档案库的“黄册库”,根据其历史文化背景,可译为“Huangceku,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agency in ancient Chinese Ming Dynasty”;明清时代负责文史记载的官吏“掌书”,可译为“Zhangshu, officials in charge of archival work in China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音译加注的翻译方式,既忠实于原文文本和源语文化,又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在国内档案界耳熟能详的“兰台”一词,源于汉朝政府的中央档案典籍库所在地兰台,后经各个朝代的传承与发展,现已成为档案事业的代称,因此在翻译此术语时,不仅要音译其称谓,更要加注说明其内涵和外延,“Lantai,the archives management agency in several ancient Chi? nese dynasties, now referring to the archieval work and archivists in general.”endprint

2.和现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档案术语的英译。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是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由此必然会产生和体制密切相关的档案术语。为使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体现我国档案事业的独特性,此类术语宜采用异化策略进行英译。异化,是指在翻译时忠实于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保留原文文本所要传递的异国文化信息。[15]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具体到中国档案术语的英译,就是按照中文的原本内涵,选取意义接近的英文表述,用英语词汇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如“红头文件”是对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是和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翻译时可保留这一特色,使用“red heading documents”。又如“建国前档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又分为“旧政权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其下还有各种分门别类,无法用确切的英文词汇来全面涵盖其完整的内容,如此情况下,可尊重中文原文,翻译为“archives produced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既传递了原文的内容,又使目的语读者明确其内涵。

“文书档案”所对应的英文有“documentary ar? chives”、“secretarial document”、“document file”及“administrative archives”等数种表达,意义不尽相同。[16]参照异化翻译的策略,译文必须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文书档案是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可见文书档案的核心要素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administrative archives”虽在字面意思上有所偏离,但却更能准确表达源语的内涵,符合异化策略的要求。

3.与历史的和当前的档案工作相关的档案术语的英译。在漫长的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因社会的发展和时事的变迁,档案工作也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发展至今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体系。为了加强档案行业具体工作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协作,避免在实际的工作中产生沟通上的障碍,此类术语宜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就是要把源语本土化,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例如“归档”一词,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国化的档案学术语,归档是指“文书、业务部门将工作活动中处理完毕、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按规定制度整理组卷后,定期向档案室移交集中的过程”。[17]我国以“归档”作为划定档案与非档案的界限,并且以此确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18]因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不同,很多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归档”工作程序,因此,为了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该词可翻译为“filing”,模糊了归档对于文件和档案的界定作用,统一为将文件生成为档案的这个具体行为。再如旧社会中记录皇朝政务活动的“朱批谕旨”,反映的是历代帝王处理政务的原始档案,保证此类文书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是历朝中央档案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鉴于此类档案的复杂制度因素及文化背景,可归化翻译为“written instructions and com? mand from the ancient emperors”,使其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五、结语

根据翻译目的论原则,翻译的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无论采取哪种翻译策略,都是为了服务于目的语受众者,这是目的论最基本的准则。语言翻译必须要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要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且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在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际档案界的交流也日趋广泛,统一的档案术语概念理解对促进档案界的国际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各类中国特色档案术语进行合理的翻译,能够大力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档案文化,使译语读者能够认识和了解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和具体的档案工作,推进国内和国际档案学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协会2016年度基金研究项目“面向翻译的档案术语研究”(項目编号: 2016y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文杰.电子档案术语标准化势在必行[N].中国档案报,2011-11-29(002).

[2]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3]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5):33-40.

[4]刘国能.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上)[J].中国档案,2008(7):10-14.

[5]王恩汉.科技档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观[J].湖南档案,1997(1):9-11.

[6]王岚.文件还是档案?—为records正名[J].档案学研究,2009(5):13-16.

[7]李音. Document,Record,Archive(s)的源语境释义[J].档案学研究,2011(6):78-82.

[8]王良城.从文化视角看RECORDS概念的界定[J].档案学研究,2012(1):21-25.

[9]宋群豹.再谈Record的翻译之争:文件或档案外的第三种可能[J].档案学通讯,2014 (4):31-34.

[10]饶露.近三十年来国外档案学文献在我国的翻译和引入状况分析[J].档案管理,2009(6):60-62.

[11]石巍巍.对外文档案翻译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档案,1999(5):34.

[12]王超.对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翻译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6(10):14-15.

[13]庞莉.高校学籍档案翻译过程的服务性思考[J].档案管理,2015(2):47-48.

[14]王茜,邓健.学籍类档案的翻译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06-108.

[15]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7-68.

[16][文书档案]英语怎么说.[EB/OL]. [2017-10-10]. http://dict.youdao.com/w/文书档案/#keyfrom= dict2.top.

[17]王茂跃,关于归档术语的理性思考[J],浙江档案,1999(4):5-6.

[18]王恩汉.“归档”—一个中国特色的档案学术语[J],中国档案,2000(2):38-39.endprint

猜你喜欢

档案学目的论术语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浅谈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