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白痢的病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防控
2018-02-14纪军艳
纪军艳
(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伊春 153033)
1 病因分析
通常是10~30日龄仔猪容易发生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尤其是10~20日龄最容易发生,往往一窝仔猪会陆续出现发病,有时一窝大量发病,有时个别发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气候寒冷、炎热以及连绵阴雨季节的发病率较高。该病主要是由于圈舍曾经发生过该病,但没有及时进行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会使仔猪经常出现发病。气候突变也可诱发该病。仔猪过饱或过饥,饲喂搭配不合理的饲料或者突然调整饲料配方,导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良好适应;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较差,环境和圈舍卫生恶劣;母猪泌乳性能较差,往往分泌过稀或者过稠的乳汁,或者产奶量减少;仔猪过晚进行补料,摄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饮用不清洁的饮水或者采食不卫生的饲料,这些都能导致仔猪白痢的发生。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猪通常突然腹泻,排出浆糊状的粪便,呈淡黄色、灰白色或乳白色,并散发腥臭味。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失去光泽,皮肤和眼结膜苍白,肛门四周附着粪便,渴欲增强,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日渐消瘦,脱水,往往在地堆叠,拱背,行动迟钝,体温基本正常。病程通常可持续3~7天,个别病猪能够持续超过2周,即使康复也会导致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并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往往变成僵猪。部分病猪会并发肺炎,一般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死率为10%,高时能够超过50%,大部分能够康复。
剖检病猪主要是胃和小肠前部发生病变。典型病变是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表面存在黏液。肠管空虚,肠壁呈半透明灰白色,明显变薄,且肠黏膜容易被剥落。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水肿、肿大,滤泡明显肿胀。组织病变是肠绒毛明显水肿,且上皮细胞也发生水肿,如同杯状细胞样,固有层血管发生充血、扩张。
3 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该病常使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要根据临床症状选择适宜药物,有治疗或避免继发感染的作用。治疗时,还要配合使用收缓泻药、助消化药,并采取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病猪可按体重口服5 mg/kg新霉素,每天2次,连服续使用3天。取0.5 g磺胺类、0.5 g龙胆末、1.0 g胃蛋白酶、0.5 g次硝酸铋,混合均匀后制成散剂,添加适量水调成糊状,每天口服1~2次。病猪体重小于3 kg时,可肌肉注射20 mg硫酸庆大霉素、0.25 mg硫酸阿托品、50 mg维生素B1;体重超过3 kg时,上述3种药物的用量要加倍,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每头病猪口服2~3 mL诺必达油剂(含有50 mg/mL活性成分),经过8 h再用药1次。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3 mg/kg痢菌净,且注意首次用量加倍,每天2次;按体重在交巢穴注射0.1 mg/kg阿托品,每天1~2次,经过1 h供给0.9%盐水任其自由饮用。取100 g金银花,添加800~1000 mL水煎煮,直至剩余300 mL药液,接着用纱布过滤,除去药渣,对滤液再次进行加热,直到浓缩至100 mL;接着取10 g大蒜,充分捣碎后添加100 mL水,经过2~3 h浸泡进行过滤、去渣。将2份金银花浓缩液和1份大蒜浸出液充分混合后灌服,一般体重为3.5~7.5 kg的仔猪每次用量为15~20 mL,体重为7.5~15 kg的仔猪每次用量为20~30 mL,每天2次。
免疫接种。我国常用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这是预防仔猪黄白痢最有效、最安全的疫苗,可保护超过90%的新生仔猪发病。妊娠母猪在临产前20~30天,可取1支该疫苗与1支2%兽用氢氧化铝生理盐水(2 mL)混合均匀,在其耳根部皮下注射,母猪接种疫苗后体内会生成大量的抗体,后代仔猪经由吮乳即可形成较高水平的被动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要及时淘汰生产性能差、老龄体弱的母猪。根据猪生长阶段不同合理搭配饲料,确保饲料多样化,禁止突然更换饲料。妊娠母猪舍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干燥、清洁,并注意防寒保暖。严格消毒,常用消毒药有1%~2%来苏儿溶液、3%碱溶液、10%~20%石灰乳等。妊娠母猪分娩当天,要对会阴部和乳头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且消毒前要从每个乳头挤出乳汁3~5滴。做好母猪接产工作,避免发生感染而造成机体无法正常泌乳,一般可在产前、产后1~2天内内服或者注射抗菌消炎类药物,常用庆大霉素、链霉素、青霉素、安乃近等药物。如果母猪产后少乳、无乳或者产仔数量过多,要尽快对仔猪进行寄养。初生仔猪要加强保温,保持环境干燥、卫生,并坚持每周进行1次消毒。仔猪出生3天后可开始补水,并在补水中添加一些酸制剂。仔猪可在7~8日龄开始进行补料,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活菌制剂和酸化剂。另外,初生仔猪可在3日龄供给少量的0.1%高锰酸钾水,或者其他抗菌、助消化、消毒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