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前后盘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与治疗
2018-02-14杨新明张兴军
杨新明,张兴军,刘 斌
(宁夏灵武市农牧局,宁夏 灵武 750400)
1 临床症状
羊感染前后盘吸虫童虫会导致急性型发病,可能在5~30天内发生死亡。初期病羊体温没有明显变化,但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乱且容易发生脱落。随着病程的进展,通常在发病7~10天后,部分病羊的体温会逐渐升高,往往可达到40~40.5℃;鼻镜、眼黏膜以及口腔黏膜发白,并存在明显的出血点,且大小不等,鼻镜和鼻翼上出现较浅的溃疡;颌间部、眼睑以及胸垂部出现水肿。再经过几天,病羊停止采食,机体衰弱无力,并由于发生顽固性腹泻而导致机体日渐消瘦,明显贫血,严重时目光呆滞,眼睛塌陷,肋部凹陷,呈现疝痛状,磨牙且不断呻吟,排出粥样或者水样粪便,并散发腥臭,有时甚至排出混杂血液的稀粪。最终病羊非常虚弱,只能够卧地不起,往往由于病情严重而发生死亡。羊感染成虫后,也会导致病羊下痢、贫血、消瘦以及水肿,但病程比较缓慢。
2 剖检变化
剖检发现病死羊血液稀薄,并出现明显的消耗性恶病质,腹腔内含有大量的红色液体,其中含有幼小虫体;心包液增多,心脏扩张,心内膜上存在出血点,心肌质地松软;肝脏发生萎缩或者略微肿大,总胆管以及支胆管发生钙化,将其切开可听见磨擦音,胆囊明显膨大,里面含有大量比较稀薄的液体,呈黄褐色,其中存在童虫,虫体呈梨形或者圆锥形;肾盂脂肪组织以及肾脏周围组织发生实质性萎缩,但表面出现胶样浸润;瘤胃内有时会寄生有成年吸虫,虫体存在于前背囊的乳头中间。瘤胃及网胃黏膜表面存在充血区或者出血斑,真胃黏膜上存在出血点,发生水肿,并附着童虫;肠壁发生明显水肿,肠内含有大量稀粪,并散发腥臭味,小肠和十二指肠发生肿胀,呈现出血性肠炎,里面存在大量童虫,黏膜出现纤维素性炎症,甚至发生坏死;大网膜以及肠系膜增厚,含有大量胶样浸润物,黏膜下寄生有幼小虫体;结肠、盲肠淋巴滤泡发生肿胀,出现溃疡,有时甚至坏死。
3 实验室检查
虫体镜检。挑取剖检时发现的虫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前端为口吸盘,虫体末端为腹吸盘,且腹吸盘要大于口吸盘,但虫体没有咽。肠非常长,且呈弯曲,能够到达腹吸盘边缘。虫体中部生有2个椭圆形的睾丸,呈前后排列,睾丸后缘为圆形卵巢。肠管分叉处后方有生殖孔开口。卵黄腺分布在肠支两侧分布,且比较发达。
虫卵检查。取5 g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添加100 mL清水,充分搅拌成粪液,使用40~60目的铜筛进行过滤,除去粪渣,将滤液分装在几个离心管中,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2 min离心,弃去上清液,在沉渣中再次加水进行离心,弃去上清液,取沉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椭圆形的淡灰色虫卵,里面的卵黄细胞没有将其充满。
4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鉴别。羊前后盘吸虫病与肝片吸虫病的典型区别是病羊颌下水肿,也就是形成长“水嗉子”,而肝片吸虫病尽管也会形成“水嗉子”,但二者形状有所不同。前后盘吸虫通常会形成“长条型”水肿,也就是从下颌直到前胸出现一个凸起的条型水肿,有时甚至头部以及全身都发生水肿;肝片吸虫通常会形成“包型”水肿,也就是在下颌和前胸之间出现一个或几个圆形肿包,常叫做“水铃铛”。这两种水肿严重后针刺会有黄色液体或血水流出。前后盘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的共同特征是病羊明显贫血、水样腹泻、胃肠迟缓、器官衰竭以及死亡。
解剖病死羊鉴别。肝片吸虫主要在羊的肝脏、胆囊以及胆管内寄生,切开以上器官后用手挤压切面就能够看到棕红色的虫体,呈扁平叶状;前后盘吸虫成虫一般在羊瘤胃内寄生,童虫主要在羊小肠、真胃、胆囊、胆管内寄生,切开以上部位可在器官壁上发现一定数量的圆锥状、圆柱状虫体,呈乳白色或者粉红色。
5 治疗措施
推荐采取分期给药治疗,将童虫逐渐杀死,而一次性给药只可将童虫杀死,但无法将虫卵杀死,这样就会使体内的虫卵继续发育为童虫,继续引起发病。驱虫时,要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采取综合性治疗。硫双二氯酚,病羊按体重灌服80 mg/kg,间隔1~2周再用药1次;吡喹酮,病羊按体重使用50 mg/kg,与适量水混合后灌服,间隔1~2周期再用药1次。如果病羊症状非常严重,要在驱虫的同时进行消炎利胆、补液、补血以及补充能量,常用适当抗生素、葡萄糖、盐水、胆素、维生素C以及牲血素等药物。如果病羊感染多种寄生虫,要求根据机体感染的具体寄生虫适当增加驱虫药的种类,每间隔5~6天用药对一种虫体进行驱除,也可使用广谱驱虫药物或者复方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