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湿疹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2018-02-14纪祥春
纪祥春
(黑龙江省富锦市上街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富锦 156100)
1 发生原因
通常是仔猪、架子猪以及育肥猪容易发生该病,而母猪较少发生。该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即5~8月发病率较高。猪长时间饲养在潮湿阴暗、通风不良、堆积较多粪尿的猪栏内;湿热熏蒸,皮肤脏污,昆虫叮咬;患有某些慢性病,如消化不良、维生素缺乏症、生理机能失调、肾脏疾病、中毒性疾病、神经性疾病以及感染细菌病、寄生虫病等,都可引起发病。
2 发生规律
发生时间。通过对全部病猪开始发病的时间进行归类,发现每年5月的发病数量占发病总数的19%左右,6月大约占32%,7月大约占40%,8月大约占8.5%,而其他月份基本没有发病。由此可判断猪从每年5月开始发病,在6~7月达到发病高峰,在8月开始逐渐降低,之后趋于平静。
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发病率不同。仔猪从出生至60日龄的发病率为20%,断奶仔猪至体重达到60 kg架子猪的发病率在8%左右;体重超过60 kg育肥猪的发病率达到大约11%;产仔母猪的发病率大约为4%。由此初步确定发病率高低,即哺乳仔猪最高,育肥猪次之,架子猪较低,而母猪最低。
体质差异的发病率不同。母猪的发病率在4%左右,而育肥猪大约为9%,表明育肥猪相比于母猪的发病率更高。根据体质健壮、营养充足(即通常饲喂足够配合料)猪的发病率在5%左右,而体瘦虚弱、营养缺乏(即通常饲喂单一青粗料)猪的发病率大约为35%,说明体质虚弱猪的发病率要高于体质健壮猪,这可能与瘦弱猪抗病力较低密切相关。
不同环境条件的发病率不同。圈舍光照,猪饲养于较强光照环境中,即中午或午后的阳光可直接照射到猪体以及圈舍地面上时的发病率在7%左右;而猪饲养于在较弱光照(包括光线适度和阴暗)环境中,发病率大约为24%。圈舍卫生,猪饲喂在地面清洁、干燥且没有堆积粪便的圈舍,其皮肤比较干净,发病率一般在13%左右;反之饲养在地面潮湿、卫生恶劣的圈舍,其皮肤往往黏附粪便以及其他污秽物,发病率大约为35%。饲养密度,猪群饲养密度适宜或者较小,不会相互拥挤,发病率在10%左右;繁殖猪群饲养密度较大,相互拥挤,发病率大约为20%。
3 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猪通常突然出现发病,初期可见腹部、颌下以及会阴两侧的皮肤发红,并形成接近蚕豆大小的结节,伴有瘙痒;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会出现水疱、丘疹,且破裂后往往会流出黄色的渗出液,之后会逐渐干燥形成结痂,并形成鳞屑等;如果急性病猪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往往会变成慢性型。慢性型,病猪患处皮肤逐渐增厚,伴有瘙痒,往往会通过揩墙擦树来止痒,造成全身被毛脱落,且通常会发生局部感染、糜烂或者化脓,长时间就会导致机体消瘦,最终由于过度虚弱而死。
4 防治措施
西医治疗。对于急性型病猪,可静脉注射10~20 mL葡萄糖酸钙或者氯化钙,并配合内服0.5万IU维生素A、0.5~2 g复合维生素B片以及0.5~2 g维生素C片,如有需要还可注射0.5~1.5 mL肾上腺素。如果病猪患处出现潮红、丘疹,可取1 g鱼石脂,、30 g氧化锌软膏、1 g水杨酸,混合均匀后在患处涂擦。对于患有慢性湿疹的病猪,可先将患处用肥皂水清洗干净,接着涂擦10%硫黄煤焦油软膏。如果暗处发生感染、化脓,要先用0.3%呋喃西林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之后撒上消炎粉或涂擦碘酊。如果病猪患处形成结痂并存在较多的鳞屑,可先用3%的双氧水进行冲洗,接着涂擦鱼石脂软膏。如果病猪表现出剧痒不安,可在患处涂擦1%~2%石炭酸酒精。
中医治疗。急性湿疹,热盛型,方用15 g生地、15 g胆草、30 g白鲜皮、15 g车前草、15 g大青叶、15 g黄芩、30 g生石膏、30 g白茅根、15 g六一散;湿盛型,方用15 g白术、15 g地肤子、30 g白鲜皮、15 g茯苓皮、10 g苦参、15 g干生地、15 g苡仁米、15 g陈皮、10 g焦槟榔。慢性湿疹,方用15 g白术、30 g白鲜皮、15 g生芪、15 g茯苓、15 g当归、15 g苍术、15 g赤芍、15 g丹参、15 g党参、6 g红花、10 g桃仁。根据治湿先治脾的原则,该病治疗的重点是治脾,因此使用茯苓皮、白术,其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地肤子、白鲜皮具有止痒、驱风、祛湿毒的作用。另外,祛湿的同时还要进行养阴,但养阴不可影响化湿,因此选用甘、平、淡之药,如苡仁米、茯苓即具有利湿不伤阴的作用。此外,慢性病猪必然会导致血虚风燥,湿热化毒入营,损耗阴液,需要配合使用丹皮、丹参、地黄,其具有滋阴润肤、凉血生津,并避免湿邪逗留。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舍干燥、通风良好,猪体和圈舍地面禁止阳光直射,经常清除粪便,并要将垫草暴晒在太阳下,保持体表被毛干净、卫生。调控圈内猪饲养密度适宜,防止相互拥挤。夏秋季节要加强消灭蚊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