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浆膜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
2018-02-14王延秋
王延秋
(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海伦 152300)
1 流行特点
该病在阴雨、潮湿、低温季节常见,通常是春夏和秋冬交替时发生。一般是1~8周龄的雏鹅易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2~3周龄的雏鹅,而大于8周龄的鹅较少发病,成年鹅通常作为带菌者,变成该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脚蹼皮肤伤口感染,也可经由污染病菌的尘土、飞沫通过呼吸道感染,还可经由饲料、饮水通过消化道感染。育雏室卫生条件差、过于潮湿、通风换气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缺少营养、饲料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等,都能够诱发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鹅群刚开始发病时出现,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型,通常是2周龄左右的雏鹅容易发生,病程往往可持续1~3天,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独自离群,拒绝采食,行动迟缓、停止走动,甚至伏卧在地不起,双翅下垂,机体衰弱,呈现昏睡状,打喷嚏、咳嗽增多,眼鼻有较多分泌物,眼睛一般产生黏液性、浆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并与眼眶四周的羽毛发生黏连,甚至导致脱落,鼻内通常流出黏液性或者浆液性分泌物,且其凝结后会导致鼻孔被堵塞,引起呼吸困难,个别鼻窦会发生明显扩张。有些病鹅会出现缩颈或者将嘴抵地,临死前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点头或者摇头,尾部摆动,角弓反张,持续抽搐,最终死亡。也有一些病鹅在临死前出现阵发性痉挛。
日龄较大的幼鹅,即4~7周龄通常呈亚急性或者慢性经过,病程能够持续7天或者更长。主要表现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腿软弱无力,拒绝走动,往往伏卧在地或者呈犬坐姿式,头左右摆动或者痉挛性点头,共济失调,躯体无法保持平衡。有些病鹅头颈歪斜,受到惊扰时会呈现倒退或者作转圈运动;部分病鹅关节发生肿胀,呈现跛行。病程持续较长的病鹅,尽管没有死亡,但生长缓慢,平均体重相比于正常鹅要轻0.5~1.5 kg,有时甚至没有达到正常鹅的一半。
3 病理变化
剖解病鹅,发现全身浆膜都存在纤维素性渗出,胞膜变厚,胞内存在很多乳白色絮状纤维素性渗出物,并在心肌壁上附着。肝脏发生肿大,肝包膜呈灰白色,明显增厚,易于剥离。胆囊含有大量胆汁,明显增大。脾脏表面附着纤维素和薄膜,呈红灰色斑马纹状,明显肿大。肾脏发生出血,胰腺存在出血点,十二指肠黏膜也发生出血,且肠内存在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
4 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取病鹅心血和肝脏等制成均匀涂片,经过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菌体单个分布或者成对存在。
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取濒死病鹅的心血和肝脏,分别在普通营养琼脂、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种,其中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放在37℃的普通有氧条件下进行48 h培养,而血琼脂平板放在37℃烛缸内进行培养。结果发现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长出任何菌落,而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有透明的奶油色小菌落,呈露珠状,表面光滑、湿润,没有溶血。挑取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菌体与病料涂片镜检结果相同。
生化特性的测定。通常采取微量管法,即先用肉汤将血琼脂平板上分离菌的菌落纯培养物洗下,接着使用经过高压消毒的注射器吸取适量菌液滴加在微量生化管内,放在37℃湿盒内进行培养,每天观察2次,连续进行3~5天。结果发现,该病菌能够使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发酵,但不可使半乳糖、乳糖、果糖、山梨醇、卫茅醇、肌醇发酵。无法产生硫化氢、尿素酶和吲哚。接触酶试验呈阳性,且可使明胶液化。
5 防控措施
疫情处理。病鹅要立即进行严格的隔离,并安排专人管理,不允许无关人员接近或者进入,症状严重的病鹅要采取淘汰处理,并将病死鹅尸体进行焚烧,之后在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地方进行深埋。同时,清除的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处理,污染的用具、鹅舍等要先用清水冲洗干净,接着使用0.5%的强力消毒灵溶液对用具进行喷洒消毒,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场地进行全面消毒,还要采取带鹅消毒,每天1次,连续1周。雏鹅患病后,首选头孢氨苄青霉素进行治疗,每只肌肉注射50 mL,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使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用量均为3万~4万IU,每只每天肌肉注射1次,连续使用3~5天。
加强饲养管理。鹅场要采取“全进全出”和封闭式的饲养方式,避免传染病的蔓延和扩散。确保育雏室干燥、温度适宜,保持通风良好,经常更换垫草。饮水器、料槽要确保清洁,并经常清洗、消毒。天气变化时,要注意防寒冷、防雨淋、防日晒等。另外,也可使用鹅浆膜炎疫苗,可有效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