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海同应用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

2018-02-14王慧君万嘉洋程兰杨洁红指导万海同

新中医 2018年4期
关键词:阴虚血瘀中风

王慧君,万嘉洋,程兰,杨洁红 指导:万海同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万海同教授,医学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万教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心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教学工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万教授行医数十年,著书立说,学验俱丰,擅长用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笔者有幸师从万教授,侍诊左右,现择其一二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脑梗死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该病多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部而引起的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缺血性中风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很多[1]: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颈动脉内膜切除、颅内外动脉吻合、开颅减压等手术疗法。鉴于疗效及后遗症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用保守方法治疗。万教授多年来从事对中风病的研究,在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中风病始载于《内经》,在其理论的指导下,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化。唐宋之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偏枯即为中风;《诸病源候论》指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表明中风是由于机体感受外风而发生。唐宋之后,尤其金元时期,多以“内风”立论。如《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指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丹溪心法·论中风》),提示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中提到“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即中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大亏,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停留而为瘀,王清任首次明确提出“气虚血瘀”致中风论。近代学者周慎[2]、赵承祥[3]等认为,阴虚血瘀是中风的基本证型,宜采用滋阴活血法治疗中风。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已有大量论述,已认识到内虚致病的重要性。然医者多从气虚或阴虚等角度孤立论治,缺乏对气虚与阴虚相互影响的深入探讨。

万教授立足于临床实践,系统总结此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本病主要是在平素肾虚、气血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情志不畅,或劳欲过度,或饱食恣酒,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乃至阴血亏虚于下,阳气暴张于上,引动风阳上旋,气血逆乱,横窜经脉,上冲于脑,蒙蔽心窍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中风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肾阴亏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气与血均由人身之精所化生,气属阳,血属阴,生理上互根互用。人至中年以后,人体元气亏损,脏腑机能虚衰,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迟滞,停留为瘀。万教授继承并发展了清代医家王清任“气虚血瘀”致中风的理论思想,指出阴虚在中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阴虚病变,五脏六腑皆可发生,尤以肾阴虚为最。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诸阴之本源。中风病发病的根本是肾阴亏虚,肾精不足以濡养五脏。阴液亏虚,阴不制阳,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表现。阴虚内热者,精血耗损,血热致瘀;阴虚火旺者,耗阴伤血,煎熬成瘀;阴虚阳亢者,气逆血菀,脑脉溢血,离经成瘀。此外,阴虚又往往是其他致瘀因素的病机枢纽[4]:气滞易致血瘀,而气滞常与阴血不足有关。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阴不足,易致肝疏泄失常,造成气滞血瘀。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则血瘀,而津能化气,津液不敷亦是导致气虚的重要原因。《灵枢·本神》有云:“阴虚则无气”,反映了气血津液密切相关,阴液是气血盛衰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万教授亦指出血瘀形成后又可以进一步加重阴虚。瘀血乃阴血聚结而成,其形成本就是阴血耗伤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万教授提出“气阴两虚致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气阴两虚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本质,是致瘀血、痰瘀、风痰、风火及痰蒙、热闭等标实之本,而瘀阻脑络是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气虚则无力行血,阴虚则脉道艰涩,血行迟滞,停而为瘀;津血同源,阴津亏损则血虚,血虚则气弱,可见气虚、阴虚、血瘀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中风的病理基础。

2 临床辨证与治疗特色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治疗已有多家报道,认识多不尽一致。万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致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基本治疗大法。中风的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气、虚、瘀六端。一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为主,治以祛邪为先;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虚、瘀为主,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因此,万教授提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证型,辨证标准[5]选择相关症状作为观察指标:(1)主症:①半身不遂;②言语謇塞或不语;③口舌歪斜;④偏身麻木。(2)次症:①气短,乏力,自汗,面白;②心烦,口干舌燥,盗汗,颧红;③头晕,耳鸣,大便秘结。(3)舌象:舌红瘦,或淡暗,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痕。(4)脉象:脉沉细,或虚弱,脉细涩,或细数。其中具备主症≥2项,兼具次症①②③中各≥2项者,结合舌象、脉象,即可诊断为本证。此外,万教授指出缺血性中风有兼风火上扰、兼风痰、兼痰热腑实、兼痰湿蒙神、兼痰热内闭等诸证。

缺血性中风存在着血瘀病理状态,医者以往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大多采用益气活血或活血化瘀法,如补阳还五汤,其历来为医家所推,此类药物确有一定临床疗效,但该类治法易致脑出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伤阴等不良作用。有关学者认识到补阳还五汤“养阴不足”,补气不养阴,则气之推动之功失于阴液滋润,正如无水行舟,难以见效[6]。因此,万教授认为应当重视养阴药的应用。研究表明,养阴药含有大量的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修复脏腑组织损伤。养阴药既能濡润脉道,使脉道通利,有利血行;同时,又可以滋补阴液,增水行血,消除瘀结病理状态,能有效避免“补气活血有余,养阴不足之弊”。但由于养阴药多滋腻而致邪恋,故万教授在方药选择上多选用滋而不腻、滋而能清、滋而能散的养阴生津之品[7],如生地黄、玄参、麦冬、鳖甲、知母、石斛、芦根、白芍、天花粉、沙参、玉竹等。

基于缺血性中风本虚标实的病理性质,万教授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以养阴、益气、活血为基本治法,自拟养阴益气活血方,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养阴益气活血方组成[8]:生地黄、石斛、黄芪各15 g,葛根18 g,川芎10 g,水蛭3 g。方中生地黄、石斛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恢复脏腑功能达到“化瘀”目的,即通过滋补阴液,增水行血。黄芪抑制能量耗竭,补气以推动血液运行,加强活血药作用,养阴益气治阴虚气弱之本。川芎、水蛭抗栓溶栓,改善微循环以祛瘀血之标实。川芎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辛性温,少阳经引经药。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又入血分。《本草汇言》有云“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葛根甘凉,有生津之功效,同时还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之功。

临证时,万教授又根据病症的兼加症状灵活加减应用。兼风火上扰者,加天麻、钩藤、羚羊角等以平肝潜阳熄风;兼风痰者,加天南星、半夏、竹茹或真方白丸子以祛风化痰;兼痰热腑实者加大黄、虎杖、栝蒌子等以通腑化痰;兼痰湿蒙神者,配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豁痰;兼痰热内闭者,配用安宫牛黄丸或清开灵注射液等以清热化痰、开窍;兼热毒者,加黄芩、黄连等以解毒;兼肾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续断等以补肾;兼湿者,加茯苓、泽泻等以利湿。

3 病案举例

陈某,女,65岁,2016年12月5日初诊。以“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年,加重伴言语不利3天”为主诉收住入院。患者1年前跳舞时突发右侧肢体乏力,跌倒在地,感右下肢轻度疼痛伴头晕,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脑梗死治疗1月后出院。出院时,右侧肢体轻度活动障碍。3天前,出现右上肢抬举困难伴感觉减退,言语不利,舌强语謇,全身乏力,急送至本院急诊治疗。急查CT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入院后,完善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左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急性梗死灶,两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多发陈旧性脑梗死,两侧放射冠区多缺血性改变,老年脑。就诊时,患者右上肢抬举困难伴手指麻木,活动不利,身体乏力,言语欠清,口干苦,胃纳尚可,情绪烦躁,睡眠欠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查体:精神差,右上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水肿,歪斜舌,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60/92 mmHg。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多见三联律。神经系统检查:双侧巴宾斯基症阳性,双侧痛觉对称存在,NIHSS评分2分。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目前服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西医诊断:脑梗死。治疗:养阴益气,活血化瘀,选用养阴益气活血方加减。处方:黄芪、生地黄、葛根、茯苓各30 g,川芎、丹参各20 g,白术12 g,石斛、红花、玄参、当归各10 g,地龙5 g,黄芩6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6年12 月12日二诊:服用上方7剂后,患者精神状况好转,乏力、口干苦的症状较前稍有好转,水肿症状减轻,小便频次减少,但患者仍感情志抑郁,难以入寐,故万教授加用佛手、合欢皮各10 g以疏肝解郁。28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7年1 月13日三诊:上方服用月余后,患者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乏力、口干苦、下肢水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右上肢可上举过头,情志稍舒,可以简单言语,睡眠改善。患者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持续服用3月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右上肢肌力Ⅳ级,下肢肌力Ⅴ级,右上肢些许乏力,反应仍不够灵敏,无特殊不适。

按:本例患者年过半百,阴气自半,肝肾之阴亏虚于下,则肝阳易化风化火亢盛于上,风火痰瘀与气血阻于脑窍而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则发为中风。故而选用大剂量的黄芪、白术、石斛以益气养阴;当归、川芎、红花善活血化瘀,然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药性温辛燥,易扇风动火,故配伍苦寒之丹参,使活血而不动火。万教授指出丹参和红花的配伍比例为2∶1时活血化瘀功效佳。且活血药大多温燥有耗伤阴液之嫌,故万教授指出在使用大剂量活血药的同时应不忘滋阴养血,故配伍生地黄、玄参、白芍以滋阴养血,凉血活血,活血而不伤阴。患者双下肢水肿,为湿邪困阻,故万教授选用茯苓以健脾利水渗湿,且茯苓一药可健脾宁心,养护中焦脾胃,万教授临床常用之。患者口干苦、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兆,阴虚易生内热,故万教授配伍黄芩、葛根以清热,葛根甘凉,清热的同时兼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有生津之效。地龙为虫类药,性走窜,善于搜风剔络,与活血药配伍,使活血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万海同.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临床与科研方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0-31.

[2]蒋军林,周慎.周慎教授从阴虚血瘀论治中风经验浅述[J].中医药导报,2007,13(11):12-13,20.

[3]赵承祥,唐先平,高宝海.滋阴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及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89,30(2):37-38.

[4]万海同,杨进.论养阴是治疗血瘀证的重要法则[J].中医杂志,1996,37(1):8-11.

[5]万海同,侯群,刘华,等.缺血性中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4):581-582.

[6]肖春海.补阳还五汤临证运用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72-74.

[7]万海同,王灿辉,杨进.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5(4):42-46.

[8]万海同,别晓东,姚政,等.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3):281-286.

猜你喜欢

阴虚血瘀中风
话说血瘀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血瘀体质知多少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
老年糖尿病阴虚类证候与垂体一甲状腺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