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养鸡模式下的风险和发展
2018-02-14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灵泉街道办事处综合农业服务中心, 开远 661600)
云南省山区和半山区居多,有着良好的地势优势,同时林下养鸡对经济投入、相关技术、设施设备要求不高,为此,林下养鸡的人越来越多。林下养鸡在疫病防控、生态平衡、市场销路方面越来越凸显一定困境,亟待解决。
1 林下养鸡的风险
1.1 鸡雏前期饲养有较高的死亡
刚孵化的雏鸡有着不完善的体温调节功能,以及购进鸡苗时受到运输及养殖新环境的应激作用大,进而造成鸡雏前期饲养有较高的死亡。一是管理粗放,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无法严格控制,疫苗注射、兽药使用、环境消毒等随意性大。二是当雏鸡批量死亡时[1],用药方面混乱等。
1.2 疫病防控水平低
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跟不上,以养为主 ,轻防,造成疫病较高的发生率。一是没有全面的防疫技术贮备、设施简单、管理粗放等。二是没有系统、科学的卫生消毒处理,消毒药使用时不经常交替使用等。三是营养代谢性疾病、寄生虫病、流行性疫病高发,控制不及时。
1.3 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由于利用天然的环境资源过度,造成现有的生产水平受到影响。一是有些养殖场(户)没有进行科学的资源规划,使原有的生态资源不能及时修复,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二是遇到异常的气候条件或者骤变的天气情况,养殖户没有足够的准备,导致雏鸡较高的死亡率。三是雏鸡容易受到兽害的侵袭,常见的像黄鼠狼、家猫、野猫、蛇、鹰等动物,没有足够的应对方法防止其侵袭。
1.4 缺乏科学的质量安全意识
通常来说,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养殖户存在养殖档案记录不认真、产品质量安全系数达不到预期效果。缺乏科学免疫程序,发病后用药不合理,忽略患病鸡群休药期。不重视科学用药理念,病鸡处理方法不恰当。
1.5 难以及时梳理市场供求
由于山区、半山区的交通不便、信息传输不那么方便,为此,在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通常面临着节假日前后供不应求、平时供过于求的不良局面,有时候生长期3~4 个月左右,风味氨基酸等还没有足够沉积时就出栏了;有时候生长期6~7个月左右生长期到了,却没有市场,造成无法出栏的局面,增加了养殖成本;同时还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影响,造成利润空间很不稳定。
2 林下养鸡发展新思路
2.1 掌握好育雏环节,降低养殖成本
林下养鸡总体下来养殖成本投入不太高,育雏方面更要把握好,才能保证更大的经济价值。一是自行繁育,保证高的孵化率和健雏率。二是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地面育雏或网上育雏两种方式都可以,土鸡育雏时间夏秋两季约为5~6周,冬春两季约为6~7周,饲喂鸡雏全价饲料,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二是达不到育雏水平的养殖场(户),可以购买脱温土鸡,直接林下放养,这样可以避免掌握不好育雏环节而造成养殖成本的提高[2]。
2.2 利用地势优势与人工防疫相结合控鸡病
林下养鸡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借助地势优势天然阻隔掉一定的疫病风险,减低疫病发生率。一是提高养殖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相对隔离的独立环境,定期消毒,定期免疫,有效减少疫病发生几率。二是密切观察鸡群动态,给予科学的配料,合理使用药物,有效规避营养代谢和寄生虫疾病的发病风险。三是净化养殖环境,出现病死鸡要妥善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生物危害[3]。
2.3 合理规划利用生态资源
注重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才有持久的生态效益。一是饲养密度要合理,二是规划好养殖地区,注重资源的修复时间与空间,如在休整期间种草、有效避开经济果林的发芽期、花期和果期等。三是粪污处理方面,最好能还林利用,以免给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4 自由觅食和营养补饲相结合
林下养鸡饲料资源丰富,养殖方式可采用自由觅食与适当营养补饲相结合。一是1 d中固定时间提供适量的黄玉米、小麦等能量饲料,玉米不能整粒投放,需要破碎处理更易于鸡只消化,并调教鸡群养成召唤习性,定点栖息;二是保证鸡群采食充足的菜叶、牧草等,确保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三是提供适当的蛋白质饲料,如炒黄豆、小干鱼粉等,也可养殖或购买黄粉虫、蝇蛆、蚯蚓、蟥虫、蟑螂等投饲。
2.5 提高危机处理意识
一是在投雏时结合养殖周期,在保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避免在节假日期间出现供不应求而在节后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二是提高养殖水平,细致、客观、规范地记录各种养殖记录与档案,及时更新养殖新技术;三是有计划发展养殖,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做好养殖规划,投好鸡雏数量,探索持久稳定的销售途径。
[1] 付红梅,段志华.林下土鸡规模养殖优势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6(11):70-71.
[2] 廖晓光,张春晖,邓海明,等.广西林下养鸡疫病防控的几点措施[J].广西畜牧兽医,2015(5):248-250.
[3] 龙彦蓉.林下种草养鸡技术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