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坝体建筑加固设计技术的研究
2018-02-14张培峰
张培峰
1 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前的技术要点分析
1.1 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在水库除险加固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如果坝体有渗漏或坝基不稳定,就必须加强对坝体、坝脚、坝基的勘探。地勘的方法包括钻探、探坑、探槽等,采用钻探布孔方式;若溢洪道、输水涵(洞)等其它主要建筑物有危险的情形,应重点进行勘探。
1.2 地形测量
水库除险加固,需要对水库除险加固范围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主要建筑物的平面测量和横断面测量是关键点。设计(包括整个库区)所需的1:500总体规划以及主建筑1:100的横断面和纵断面。
1.3 资料收集
主要通过对周围村民和当地水管人员的访谈,并通过现场勘察,拍摄等方式,收集水库的基本历史和现状。
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问题及其设计的技术要点
2.1 坝体问题除险加固设计的技术要点
水库存在的问题有:防洪能力不足,渗漏不安全,结构不安全等,具体表现在坝顶高程不能满足防洪高度的要求;前后坝坡滑坡、塌方导致坝坡甚至坝体失稳;坝体透水性强、浸润线较高、坝基渗漏、下游无排水棱体或排水棱体失效、发生管涌等。当坝顶高度不符合计算洪水标高要求时,可采用加高坝体或增设防浪墙等方法。
2.2 坝基问题除险加固设计的技术要点
水库坝基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先天性地质缺陷。由于缺乏足够的地质勘探,一些水库建在熔岩或深覆盖地区,施工开始前没有进行新基岩开挖,导致坝基渗漏。早期建造的一些水库受到当时的质量监测和施工技术的限制,这导致许多工程的碾压强度存在欠缺,或许多填筑材料未被完全粉碎就被施工使用。一些老水库经过数次加高加厚后,坝基和坝基两侧的边坡未得到妥善处理,造成渗漏问题。坝基除险加固处理主要采用以下技术:立式防渗漏处理技术。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及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防渗漏处理技术。水平防渗漏处理技术主要是指水平铺盖。水平铺盖物分为天然粘土铺盖和人造填充粘土覆盖物。粘土可以在当地获得,不仅成本低,而且简单易行。
2.3 溢洪道问题除险加固设计的技术要点
在对现有水库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水库溢洪道一般存在以下问题:溢洪道位置不合理或无溢洪道、高程设置不合理、断面积小、岸墙损坏、底板冲刷严重、无消能防冲设施或根本没有溢洪道。由于溢洪道在水库中的特殊作用,笔者认为溢洪道除险加固的重要性堪比坝体的除险加固,甚至更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3.1 溢洪道的位置不合理或没有溢洪道
根据实际地形和地质情况,结合上游和下游河流的方向,在适当的位置建造新的溢洪道。高程不合理处理:根据对水库库区的调洪演算和兴利库容的计算,确定最合理的溢洪道的溢流堰顶高程,以实现水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而不影响坝体的防洪安全的目的。
2.3.2 断面积小处理
如果计算出当前断面尺寸不能满足泄洪要求,则应适当扩大溢洪道宽度,或增加溢洪道侧墙高度以满足泄洪要求。
2.3.3 岸墙、底板等结构破损严重处理
对岸墙、底板进行拆除重建处理,底板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进行防护,岸墙可以用砂浆砌筑或混凝土衬砌。
2.3.4 消能防冲处理
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特别是岩性地质的水库,可考虑采用流式溢洪道;如果地形条件好,可以根据实际地形采用底流消能或底流加坎消能的防冲设施。
2.4 输水涵(洞)问题除险加固设计的技术要点
输水涵(洞)是水库除险加固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问题是:涵管体内裂缝、侵蚀或漏水;涵(洞)外围的接触损伤甚至泄漏通道的形成;入口和出口闸门以及设备开启和关闭老化,缺失等。上述问题基本上是水库输水涵(洞)除险加固中的常见问题,如果涵(洞)的内径大于或等于1.0m,则可以采用灌浆防渗方法优先处理内套管。也可采用对原涵(洞)直接进行衬砌加固处理。如果涵(洞)的内径为1.0m或更小,采用上述处理方法将非常困难。笔者建议进行拆迁重建,以达到根除病险的目的。拆迁重建主要有四种治理方案:易址重建、原址破坝改造、顶管和倒虹吸。易址重建选址时,可优先选择开挖方式,这样可以永绝大坝因为涵管再次出现险情;对于原始水库,笔者认为坝高不足6m时可考虑破坝处理方式;当坝高超过6m时,由于破坝造成的开挖量大且不经济,或者在没有破坝条件时可以采用顶管法;最后一种处理方法比较简单,采用倒吸虹管和真空泵并设置入水口和出水消能设施,但难以维护和操作,对水库的维护和管理往往是当地村民,管理水平较低,笔者一般不建议采用。
3 结束语
水库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水库质量存在隐患,必然会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有必要定期检查水库的质量和安全,并针对存在的隐患进行除险加固。
[1]白永年,等著.中国堤坝防渗加固新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刘武,李晓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方案与水库利用探讨[J].陕西水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