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口蹄疫病的防治

2018-02-14党晓峰孙蕊丽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疱口蹄疫猪群

党晓峰,孙蕊丽

(澄城县畜牧兽医局 715200)

猪口蹄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过报道,一旦流行,传播速度非常快,不易控制,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国际兽医局一直将本病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

1 病原简介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对偶蹄类动物具有易感性。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电镜观察可见其为20面体,直径在24nm左右,遗传物质为RNA,全长8.5kb。病毒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所组成,核酸主要决定了病毒的毒力和遗传性,蛋白质外壳主要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外壳蛋白包括了4种结构肽,即VP1、VP2、VP3和VP4,前三者构成了衣壳蛋白亚单位,也与抗原的免疫原性有关,最后一个与RNA紧密结合,是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病毒表面无囊膜,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酸抵抗力差,因本病死亡的猪,其尸体在后期熟化过程中产生的酸可将体内病毒杀灭。

2 临床面临问题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目前已经确认的有7种血清型,即O型、A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每种型下又各有其多种亚型,这导致临床预防时非常困难。我国大部分猪场都只免疫1种或2种的血清型,但当有新的变异毒株流行时,猪群的免疫抗体又很难发挥作用,这成为疾病流行的一个隐患。另外,我国幅员辽阔,虽然养猪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养殖集约化程度也空前,但目前养殖结构中,中小型的养殖户仍占大多数,这使得疫病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3 临床表现

猪感染后潜伏期1~3d左右,主要以口蹄部位出现水疱为特征,病初体温快速升高,能达到40℃~41℃[2]。感染猪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舌、口唇、咽喉、齿龈等部位出现小的水疱,有的糜烂,疼痛,影响采食。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发红、肿胀,触之发热,约24~48h后便开始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会出血,如果伤口感染很容易形成化脓灶,不感染情况下7d左右可恢复健康。患猪病蹄不能着地,行走缓慢,喜欢卧地不起,母猪乳房及周围区域也有水疱病灶,鼻盘上也能见到烂斑。成年猪感染后病程约15d左右,死亡率很低,大多耐过。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由于病毒对心脏有很强的攻击性,导致感染仔猪大多因心肌炎而死,剖检能见到心脏肌肉缺血坏死,颜色不均,犹如虎斑样。

4 预防

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3]。目前我国境内主流疫苗为油乳苗,因生产工艺的不同,有些厂家的疫苗免疫后机体会出现发热、应激大等副作用,这种疫苗尽量不要在妊娠母猪上使用,以免导致流产,建议大家选择知名企业的疫苗。免疫后一般7d左右体内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如果不发生变异株流行,一般不会发生疫情。另外,疫苗也可用在紧急免疫方面,如果发现猪群中有感染的可疑猪,除了将其隔离外,同圈和同场的其他猪需要紧急免疫,因病毒的感染过程有3d左右的停留期才逐渐进入血流,紧急免疫可使得体内抗体快速产生,在病毒进入血液前能有效进行抵抗,确保预防成功。

除了疫苗免疫外,提升猪场的管理水平也是防控本病的关键,本病最容易在寒冷季节流行,有发病史的猪场在夏末秋初天气转凉时,对场内的所有猪群进行一刀切式的免疫防疫。外来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一线的饲养管理人员不要到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或其他猪场周边活动,防止将病毒通过人员流动引入。发现可疑病猪第一时间检查确诊,并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病猪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焚烧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加强消毒管理,猪场周边环境可通过洒生石灰消毒,场内和舍内环境用2%火碱溶液消毒,带猪消毒时可选用碘制剂,防疫人员务必留意针头污染对本病的传播作用。

5 治疗

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可以治疗本病,一旦发现有病猪必须上报并毁灭。有疑似感染的猪,在疾病确诊前可用酸性溶液对水疱进行浸泡消毒,常用的食醋溶液就是理想的消毒药,病毒遇酸后很快死亡,可用于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的猪场在猪舍内泼洒食醋溶液对控制本病传播也有较好的效果。除了酸性溶液外,紫药水、碘酊、碘伏等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使用后不仅可以快速杀灭感染区病毒,还对体表的致病菌有杀灭作用,防止水疱处继发感染。值得提醒的是本病有人畜共患的风险,成年人接触病毒后通常能耐过,但如果婴幼儿不慎感染,不但在手脚部位形成水疱,病毒进入血液后还会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临床生产中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猜你喜欢

水疱口蹄疫猪群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口蹄疫
猪群平稳度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