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18-02-14李嘉俊赫兰晔林天松李华山
李嘉俊,赵 杰,赫兰晔,林天松,李华山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大肠癌是下消化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指发生在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目前,大肠癌的发病率已跃居于我国恶性肿瘤的前5位。现阶段对于大肠癌的治疗仍以西医为主(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但是中医药疗法(包括辨证论治、中药成药、中药灌肠疗法、针灸疗法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法)在大肠癌保守治疗、术后调护、放化疗并发症预防处理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并且受到众多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注。
1 病因病机
现代中医多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古籍中所描述的相似症状对应,将大肠癌划归于“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如《灵枢·水胀》中记载:“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景岳全书·积聚》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外科正宗·脏毒论》认为:“又有生平情性暴急,纵食膏梁或兼补术,蕴毒结于脏腑,炎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灵枢·百病始生》云:“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目前多数医家以古代医籍为基础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不是单单某一个因素所造成的,而是以素体正气不足、脾虚肾亏为其内因,以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慎、外邪侵犯为其外因,内因与外因联系紧密,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以致发病。机体正气不足,五脏虚衰(尤以脾肾虚弱为主),外感湿热邪气,加之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腻之品,使得机体脾胃受损,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秽浊之气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湿热邪毒蕴结于肠,日久成结,故而发为本病。因此,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发病与脾、肾关系密切。以正气不足为其本,以热毒、湿邪、瘀滞为其标,常因虚致实,实而虚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大肠癌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其发病不仅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治疗亦要辨明虚实。
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学术精髓,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国传统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故又称辨证施治,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个体化方案治疗”的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江苏省中医院周仲瑛教授认为,大肠癌不仅仅是由某一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而是数种因素共同影响,发为此病[1],要系统而全面的辨证分析疾病的发展转归,其临床上用药遣方的精髓是把多种治法合理运用的“复法大方”,以“扶正祛邪,解毒抗癌”为基本原则,并贯穿于治疗疾病的始终。周教授将整个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分为“初、中、晚期”3个阶段:①疾病初期以起病之初和手术治疗之前为主,属邪盛正不虚之证,治以抗癌解毒为主,同时配合化痰软坚、逐瘀散结等法;②疾病中期以手术治疗、放化疗之后为主,兼有脏腑功能失调,方中可配伍适当的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药品,以求顺理全身气机;③疾病晚期时机体正气亏虚较前更加明显,同时还会有数种并发症出现,治宜补益气血、滋阴温阳为主,并且还要兼顾抗癌解毒、软坚化痰、散瘀消肿等,以达治病去根之效。大肠属于六腑,“六腑以通为用”。在临床遣方用药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使用如枳实、瓜蒌仁、木香等具有行气通腑功效的中药,以防邪恋不去,贻误病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孙桂芝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人本与病本”[2]学说。“人本”为人身之本,强调肿瘤得以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素体的正气亏虚;“病本”为病邪之本,大肠癌的发生是以癌毒侵袭为其根本,二者是大肠癌发病、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孙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病机为正虚与邪实二者并存,将大肠癌总结归纳分为5种证型:①湿热蕴结型,方选槐花地榆汤或芍药汤加减,以达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之效;②脾虚蕴湿型,方选参苓白术散或黄芪健中汤加减,以达益气健脾、解毒化湿之效;③脾肾阳虚型,方选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以达温肾健脾、祛邪抗癌之效;④肝肾阴虚型,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以达滋阴补肾,益水涵木之效;⑤正虚邪实型,方选八珍汤加减,以达补气益血、祛除癌毒之效。
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陈锐深教授[3]认为,大肠癌发病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致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程中多见虚实夹杂证,治疗中应该恪守辨证论治原则,对证施治。其把大肠癌分为3个最为常见的证型:①湿热蕴结型,主症见肛门灼痛明显,大便伴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口苦口干,小便短赤,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主方用白头翁汤加减。②瘀毒内阻型,主症见腹痛腹胀,痛有定处,大便难解或大便溏泻,舌黯红伴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治法宜清热解毒,祛瘀散结,主方用槐花散加减。③脾肾亏虚型,主症见腹痛纳呆,腰膝酸软,形神倦怠,食欲欠佳,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主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施志明教授认为,大肠恶性肿瘤的发病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即“外感邪气”,但是其发病的关键还是由于人体内环境的失衡,包括气血、阴阳等的失调,即所谓的“内虚”[4],尤脾虚贯穿疾病始终,故强调益气健脾。施志明根据大肠癌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将本病分为5种不同的证型:①湿热蕴结型,症见食欲欠佳,大便为黏液血便,时伴有里急后重之感,舌黄苔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方药用白头翁汤加减。②瘀毒内阻型,症见腹痛拒按,便下脓血黏液,里急后重,舌紫黯、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或细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解毒,方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脾虚气滞型,症见全身倦怠无力,面色萎黄,腹胀纳呆,舌淡,苔白厚,脉濡滑;治宜健脾理气,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④脾肾阳虚型,症见畏寒肢冷,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腹痛喜按,大便次数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方药用理中汤加减。⑤肝肾阴虚型,症见腰酸耳鸣,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燥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方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综上所述,虽然各位医家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治疗大肠癌的基本原则是扶正固本和祛除邪毒,并且应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的始终。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把握病情的虚实真假。临床用药以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为主,同时还要兼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和胃,并把天、地、人等因素应用到用药谴方中,以致天人合一,提高药物的疗效。
3 中药成药
随着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地深入,除了传统的中药煎剂口服外,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层出不穷,如中成药胶囊、中成药注射液、外用中成药药膏等。大肠癌病情的发展较快,愈后欠佳,病情易反复,因此中药剂型及种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大肠癌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医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选择一些最为合适的中成药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3.1康赛迪胶囊康赛迪胶囊含有人参、黄芪、斑蝥、熊胆粉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扶正固本、破血蚀疮、攻毒逐瘀等疗效。李秀荣等[5]随机将70例肿瘤术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化疗药物与康赛迪胶囊联合用药的方案,而对照组则仅采取单纯化疗方案。结果2个化疗周期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化疗药物与康赛迪胶囊联用治疗大肠癌具有显著的协同和增效作用,还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平消胶囊平消胶囊是由郁金、白矾、五灵脂、火硝、仙鹤草等8味中药组成的,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消炎解毒等功效。向梅等[6]将96例大肠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FOLFOX4与平消胶囊联合服用的治疗方案,而对照组则仅予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4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KPS评分改善率、体质量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
3.3肠复康胶囊肠复康胶囊是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刘碧清教授从长期临床经验积累和科研探索中总结出来的自拟方剂。熊绍权等[7]将12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仅口服肠复康胶囊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5-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相近,并且2组的癌胚抗原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证候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生存质量评分却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肠复康胶囊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有效,并具有一定的抗复发和转移的功效。
3.4华蟾素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为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作用。张明智等[8]使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24例包括大肠癌在内的数种恶性肿瘤患者,有效率为37.5%,治疗后未出现未见白细胞下降等全身不良反应;使用化疗药物治疗28例恶性肿瘤患者,有效率为42.9%,治疗后出现恶心、脱发、白细胞下降等化疗不良反应;使用化疗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28例恶性肿瘤患者,有效率为71.4%。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华蟾素组和化疗组(P<0.05)。
目前,我国市场上除了上述的几种抗大肠癌中药成药外,还有如金龙胶囊、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奇宁注射液等亦对大肠癌的治疗有着一定的功效。今后对于中药成药在抗癌方面效果评价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以及合理运用盲法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提供具有更高可靠性、准确性的结果。
4 中药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疗法是中医药特色疗法之一,具有洗涤肠中秽浊、攻下邪毒、直达病所等优势。中药灌肠疗法是让中药直接作用于肠黏膜,使得药物的代谢不经过肝脏,浓度较口服给药途径较高,即使是在癌症病变过程中肠黏膜吸收药物的功能仍不受影响,对于癌症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或伴有肠梗阻而不能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
郑玉玲等[9]将120例符合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0例、肠达顺灌肠液组40例、5-Fu针剂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肠达顺灌肠液(由大血藤、苦参、败酱草等中药制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之功效)和5-Fu针剂交替保留灌肠;肠达顺灌肠液组单纯采取肠达顺灌肠液保留灌肠;5-Fu针剂组单纯采取5-Fu针剂保留灌肠,3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3组主要症状如乏力、纳差、下坠感、腹痛、便血等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其中对下坠和便血症状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肠达顺灌肠液与5-Fu针剂对于治疗湿热蕴结型大肠癌疗效相当(P>0.05),而联合治疗组疗效最显著(P<0.05)。因此,对于不宜做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采用肠达顺与5-Fu联合交替灌肠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法。
刘然等[10]在临床上使用由大黄、黄连、黄柏等中药制成的煎剂,对36例因大肠癌术后放疗而导致放射性肠炎的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愈25例(69.4%),好转8例(22.3%),总有效率为91.7%。
魏东等[11]应用东亚钳蝎毒灌肠治疗大肠癌,结果治疗后肿瘤细胞的DNA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验证了东亚钳蝎毒对大肠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5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针刺治疗与艾灸治疗的统称,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疗法,对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缓解大肠癌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并有预防并发症等作用。
穆立新等[12]将60例大肠癌手术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便秘、腹泻配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恶心配下脘、公孙,食欲欠佳配脾俞、胃俞,针刺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予促菌生药物0.5 g,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服用2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大肠癌手术后可以利用针灸疗法恢复胃肠道功能和身体功能。
金哲秀[13]将66例已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采取针灸两步法治疗,即先针刺二间、阳溪调寒热,再用艾灸法(隔黄土饼灸)调虚实(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联合化疗的CAF方案治疗(每3周1次,每2次治疗间休息1个月,共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腹痛、便秘或腹泻、疲乏无力等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两步法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大肠癌的非手术治疗。
于溯等[14]以闪罐加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患者,先沿左梁门、左滑肉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滑肉门、右梁门、中脘、左梁门、左腹哀、左大横至左腹结线路的,按顺时针方向进行闪罐的治疗;然后针刺治疗:主穴取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配穴取内关、血海、地机、行间、三阴交、太溪;最后施回旋灸法灸神阙、足三里。结果总有效率为92.7%,提示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手术后肠梗阻等不适症状。
6 小 结
近年来,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得到医者和患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中医药可应用于减轻手术之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处理,缩短身体机能术后的恢复周期。同时配合西医的化疗与放疗方案,在增强机体对于放化疗的敏感性,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等方面都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此外,如中药保留灌肠、针灸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预防并发症等方面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疗效。尽管目前对于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较多,但是大部分仍停留在医师临床治疗心得或继承名家经验的研究。另外对于临床疗效判断都是使用西医的标准,缺乏中医的标准,使得对于疗效的判断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所以在今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一方面需要设计合理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并且严格遵循和实施,用循证医学的思路来探索研究结果。另一方面,急切地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医药辨证思路的疗效标准。使得中医药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的更加具有说服力及影响力,从而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让中医药更广泛地用于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