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流行与诊治

2018-02-14姜国利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猪丹毒病死猪致病菌

姜国利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农业畜牧水产局,唐山 064000)

0 引言

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同时也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病,随着猪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做好猪丹毒病的防治工作,对确保猪养殖产业乃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有重大现实意义。很多养殖户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并不能为养殖场配备完善的防疫体系,使猪丹毒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趋势,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养殖户要明确疾病类型,对症下药,以有效防治该病,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猪丹毒病的致病菌为猪丹毒杆菌,该种致病菌不能形成芽孢,不能运动,革兰氏阳性染色。在自然条件下,该种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病死猪深埋处理230 d仍然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但该种致病菌对热抵抗能力较差,70 ℃环境下经5 min处理就可以将其杀死。一般消毒剂,如1%的漂白粉、1%的氢氧化钠溶液、10%的生石灰乳,均能将其在较短时间内杀死。

1.2 流行特点

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种疾病,其中丹毒杆菌对育成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且随着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致死率呈现下降趋势。老龄猪和哺乳母猪也会发生该种疾病,但通常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气候温暖、潮湿多雨有利于致病菌繁殖生长,最容易发生。猪丹毒杆菌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健康猪接触到被患病猪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土壤、猪栏后,猪丹毒杆菌可以经过消化道、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

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在3~5 d内,病猪的临床症状会因为猪的身体抵抗能力和毒株的毒性强弱不同,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其中在临床上以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较常见。急性型又被称为败血症猪丹毒,该种类型的猪丹毒病发病十分突然,常在猪群中突然出现一头或几头死亡的猪,随后病情向猪群进一步传播。病情稍微缓和的患病猪体温迅速升高到42 ℃以上,呈现稽留热,全身肌肉震颤,出现鸣叫,卧地不起,有的患病猪还会出现跛行。出现临床症状后,患病猪停止采食,饮水欲望增加,初期排出干硬的粪便,粪便呈现球状,在粪便表面附着大量粘液,发病中后期出现腹泻症状。急性型的患病猪通常发病时间较短,常在体表皮肤未出现红斑就已经死亡。大部分患病猪在发病2~4 d内,如果防治不及时,很容易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80%以上。亚急性型又被称为疹块型猪丹毒,是由于该种类型的患病猪体表皮肤上会出现出血斑点。通常发病1~2 d内,在患病猪颈部、肩胛部、后肢外侧、臀部皮肤等处,出现扁平隆起的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疹块。出现疹块2~3 d后,颜色逐渐由粉红色转变为深红色,然后发展成暗红色,最后呈现紫红色,最终在体表皮肤表面形成痂皮。在患病猪出现疹块期间,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的皮肤状态。慢性型患病猪临床上较为少见,主要症状是患病猪出现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体表皮肤很少出现坏死。

3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病死猪体表淋巴结普遍存在充血肿大现象,尤其是颈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充血更为严重,肿大为原来的2~3倍,外观呈现紫红色。病死猪肺脏充血肿大,在肺脏表面可以发现呈现灶状的出血性炎症变化[1]。此外,病死猪肾脏高度充血肿胀,外观呈现暗红色,纵向将皮质切开后,切面存在大量散状、针尖到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心脏肿大为原来的1~2倍,外观呈现鲜红色或深红色。肝脏变性,质地变脆,外观呈现暗红色,用刀剖开后,血液不能正常凝固,血液颜色呈现暗红色。病死猪的部分肠段粘膜还会出现卡他性炎症病变和出血性炎症病变。胃黏膜高度充血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染色镜检

采集上述病死猪的典型病变组织,先将病料粉碎,进行常规猪瘟荧光抗体试验,采集到的病料未出现特异性荧光染色,猪瘟检测为阴性。将病料制成涂片后,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对其进行充分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为革兰氏阳性染色,呈单个或成对排列细长的小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不能正常运动。

4.2 病原分离

将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肉汤、普通琼脂和明胶等培养基中,常规方法培养,温度控制在37 ℃,培养48 h,肉汤培养基出现轻度浑浊,浑浊程度均匀一致,在肉汤表面不存在菌膜[2]。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透明露珠状、针尖大小的致病菌菌落。明胶培养基表面生长出试管刷状的致病菌菌落,明胶不液化。小心挑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制成被革兰氏染色的涂片后,显微镜下观察为革兰氏阳性染色的纤细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常规方法进行生化鉴定,发现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半乳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发酵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MR和V-P试验呈阴性。结合生化试验结果发现符合猪丹毒杆菌的特性。最终确诊为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猪丹毒病。

5 防治

5.1 治疗

猪丹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在治疗中,一定要小心谨慎。治疗前,首先对患病猪群进行科学分群处理,将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治疗价值的猪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对于临床症状较轻,有治疗价值的患病猪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临床上治疗猪丹毒病较为有效的抗生素主要有阿莫西林、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硫酸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可以选择1种或2种上述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按照抗生素使用说明书,使用科学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要结合患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可以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mL、维生素C注射液10 mL、20%的安钠咖注射液10 mL,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连续使用3 d为一个疗程。静脉注射能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降低体温。

5.2 预防

养殖场出现猪丹毒病后,应该及时将患病猪隔离,进行针对治疗,将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患病猪和病死猪使用的用具、场地进行严格消毒,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垫草,进行焚烧或堆积发酵,将同群未发病的猪紧急免疫接种猪丹毒弱毒疫苗。日常养殖中,更应该强化饲养管理,结合猪群不同日龄配制专项饲料。在疾病高发期,可以向饲料中增加维生素、矿物质、抗应激药物,增强猪群机体抵抗能力[3]。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每周定期对猪舍进行1~2次全面消毒,结合养殖场和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丹毒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结合养殖场的免疫程序,为猪群接种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哺乳仔猪可能会受到母猪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效果低下,因此仔猪疫苗接种应该在断奶后进行。通常猪群每间隔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育肥猪在60日龄进行1次疫苗免疫接种。

6 结束语

猪丹毒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该种疾病划归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的发生严重危害动物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要采取科学的防控手段,明确病原,对症下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猪丹毒病死猪致病菌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南安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现状与建议
病死猪堆肥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堆肥效果研究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河南孟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