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建议
2018-02-14黄云逸
黄云逸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泉州 362804)
0 引言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疫病,该种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巨大。猪瘟病毒存在强毒株和弱毒株之分,在猪瘟发展中,会呈现不规律的变化。我国关于猪瘟防治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取得突出成就,但依然不能将猪瘟疫病全部消灭,很多地区常呈现地方性流行。
1 流行现状
1.1 流行时间
泉港区猪瘟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受到该地区气候特点的影响,猪瘟主要以春季和秋季发病最为严重。未发生过该种疫病的养殖场,发病后常呈现爆发流行。先在几头猪中开始发病,随后出现突然死亡现象,然后养殖场的患病猪数量进一步增加,大多数猪呈现急性死亡。发病3周左右,耐过急性期的患病猪,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病程发展较为缓慢,转变为慢性过程。转入慢性发展的患病猪在1个月的时间内,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会逐渐恢复。
1.2 流行形式
近年,随着泉港区猪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猪瘟的发病特点呈现了全新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或地点。逐渐由地方性流行和大规模流行向区域性、周期性散发流行转变,通常持续周期为3—4年。从发病形势上分析,猪场存在典型临床症状的患病猪数量逐渐下降,发展速度逐渐放慢,但始终呈现阶段性或周期性的发生特点,主要集中在妊娠母猪分娩阶段,常导致妊娠母猪突然出现流产现象。
2 临床症状
猪瘟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平均5~7 d。目前,在泉港区猪瘟疫病主要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等类型。
2.1 最急性型
该种发病类型主要常见于疫病流行初期,或者在首次发病的养殖场中比较常见。猪瘟病毒潜伏期为2~3 d,具有发病急、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呈现稽留热,具体表现为全身肌肉震颤、四肢抽搐、全身出现痉挛现象。在发病较短时间内患病猪全身皮肤表面会出现许多出血病斑。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持续时间十分短暂,发病时间不会超过5 d,死亡率极高,有时可达100%。
2.2 急性型
急性型是猪瘟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5 d,患病猪感染该种病毒后,通常在6 h内,体温会显著升高到41 ℃以上。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神情呆滞,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下降,直到停止采食。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在患病猪的颈部、腹部、四肢、耳尖等部位皮肤出现出血点和出血病斑。通过连续调查可以发现,存在典型临床症状的患病猪出现了新的临床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表面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者出血病斑,很多患病猪由于机体淋巴,尤其是体表淋巴结反复受到侵害,淋巴结高度肿大充血,随后出现弥漫性出血,淋巴结周围存在大量充血出血现象,淋巴结外观呈现紫褐色、红黑色,切面呈现大理石纹路[1]。
2.3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的患病猪常见于老疫区,或者饲养条件较差的养殖场。该种类型的患病猪临床症状和急性型的患病猪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潜伏期较长,通常在1~2周左右,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 ℃以上。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最后因全身衰竭而死。该种类型的患病猪患病时间通常在1个月左右,没有死亡的患病猪,逐渐转变为慢性型。将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肾脏、淋巴结等位置存在明显的病变现象[2],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脏器表面存在坏死病灶。
2.4 慢性型
慢性型多是由上述几种类型转变而来,患病猪体温忽高忽低,采食量下降,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身体逐渐消瘦,出现典型的贫血症状,身体衰弱,被毛杂乱,体表皮肤无光泽,行走中左右摇晃,行走无力,走路不稳。有的患病猪耳尖、尾部、四肢等地方出现坏死脱落现象。慢性型的患病猪发病时间较长,最终由于机体严重脱水、贫血,全身衰竭而死。
3 防控建议
3.1 强化猪群监测
带毒猪和患病猪是该种疫病的主要传染源,这种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生产方式进行垂直传播,这是引起猪群中反复出现猪瘟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猪瘟疫情出现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猪群的抗体监测,重视猪群的健康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通过免疫猪瘟疫苗,对猪瘟疫病进行有效预防和防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将绝大部分的猪瘟疫情消灭。但从兽医临床实践情况分析,生猪养殖产业受猪瘟的威胁风险依然存在,一旦生猪出现猪瘟疫病,常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猪瘟疫苗免疫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定期对猪群的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查看猪群的抗体水平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针对首次免疫达不到抗体标准的猪,应该进行强化免疫接种[3]。针对多次免疫依然达不到免疫接种效果的,应该将其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3.2 建立完善的免疫检测体系
除强化猪群抗体监测外,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曾经发生过猪瘟病毒的猪群进行有效检测。通过采集养殖场猪群的新鲜血液,制成血清后,送实验室进行血清学诊断,及时发现猪群中存在的隐性带毒猪,确诊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将患病猪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在生猪养殖中,通过定期采集患病猪新鲜血液,进行免疫检测,能切实掌握猪群的健康水平[4]。避免出现疫苗免疫失败的现象,有效减少和杜绝具有传染性的猪瘟病毒在猪群中存在。
3.3 引导养殖户科学管理
虽然泉港区生猪养殖产业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小规模养殖户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而农民群众的科学养殖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技术措施、防疫意识不强、饲养条件较差、缺乏科学管理,影响猪瘟疫情的防控。因此,应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生猪养殖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5]。加强防疫意识宣传,切实提高养殖户的现代化养殖管理水平。强化养殖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养殖场能严格按照相应饲养规范对猪群进行科学免疫,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科学消毒。强化猪群抗体监测,发病后,立即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时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单位,由当地兽医进行全面诊断,确诊后下达封锁命令,同时对猪群进行有效净化处理。只有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逐渐净化猪群。
4 结束语
猪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加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对症治疗,强化猪群检测,建立完善的免疫检测系统,降低该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