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与诊断
2018-02-14贾烨
贾烨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乌兰察布 011800)
0 引言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俗称烂肺病。该种疾病发病没有典型的季节性,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以冬春季节最容易传播流行,造成严重的发病率,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通常未出现过该种疾病的新疫区,常呈现急性流行,老疫区常呈现慢性经过,羊群反复侵染,反复感染,反复发病。羊养殖中引种不当,长途运输,天气突变,饲养管理不当,羊舍卫生条件较差,使羊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会导致致病原繁殖生长,最终产生致病性,威胁羊群身体健康。
1 发病经过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动物单位于2017年3月13日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该地区的一个小规模养殖户的羊群中出现了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气喘,且该养殖场发病已经较为严重,出现了2头死亡羊。发现疫情后,立即和养殖户取得联系,养殖户反映羊群中刚出现患病羊后,立即将患病羊进行了单独隔离养殖,并对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全面消毒,使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差,并且病情向羊群进一步传播。但养殖户并没有将病情上报当地动物单位,而是自行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发现疫情后,立即对养殖户进行了安全宣传教育,同时兽医到达养殖场,进行全面检验与诊断。发现该养殖场养殖规模较小,所有羊群集中在一个羊舍内养殖,养殖空间较小,羊群接触比较频繁,同时整个养殖场的卫生条件较差,不利于羊群健康生长,抵抗能力下降,为多种病原侵袭提供便利。
2 临床症状
由于该养殖场从未发生过该种疾病,整个病程呈现急性型经过。其中有3头羊为最急型,发病急,发病时间短,在较短时间内体温升高到42 ℃以上,精神状态恶化,神情呆滞,食欲废绝,呼吸急促,呼吸不顺畅,可视黏膜充血,病情严重时患病羊会发出痛苦的呻吟声。随后从患病羊的鼻腔中流出了铁红色的浆液性鼻液,叩诊肺部存在实音区和浊音区,听诊肺部可以听到肺泡呼吸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发病后期,患病羊倒地不起,四肢伸直,呼吸极度困难,全身肌肉震颤,随后因窒息迅速死亡。剩余的患病羊表现为急性型经过,发病初期表现为呼吸困难,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鼻液,体温持续升高到41 ℃以上,高热不退,卧地不起。发病4~5 d,咳嗽症状逐渐严重,鼻腔中的鼻液逐渐变浓稠,随后鼻液呈现红棕色,患病羊眼肿胀,从眼角分泌出脓性分泌物。用手轻轻按压患病羊的胸部,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听诊肺部有呼吸音和喘鸣音。患病羊腰背弓起,采食停止,反刍停止,瘤胃鼓气。在死亡前,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未死亡的患病羊转变为慢性型。
3 病理学变化
无菌环境下将4头病死羊解剖,解剖前发现患病羊身体消瘦,严重脱水。解剖后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肺脏组织。肺脏呈现大理石样病变和浆液纤维蛋白性胸膜肺炎,以小叶性支气管肺炎为主要特征。肺脏肿大,外观呈现灰白色,切面呈现多色的大理石纹路变化。胸膜增厚,在胸膜表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渗出物,胸膜和肺脏病变组织粘连,不能正常剥离[1]。打开胸腔后,发现胸腔内存在大量淡黄色透明或混浊的积液,积液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凝集,同时在积液中还可以发现纤维素性凝块和凝片的存在。
4 实验室诊断
常规方法采集病料,将病料粉碎后制成触片,在革兰氏和姬姆萨染色剂中充分染色,干燥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革兰氏染色的触片致病原染色不明显,而被姬姆萨染色的触片病原菌染色明显,为多种形态如球形、梨形、螺旋形的丝状菌体。将采集到的病料充分粉碎后,划线接种到血液琼脂培养基上,37 ℃恒温室内培养5 d,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针尖大小呈半透明状、外观呈现褐色的致病菌菌落,将菌落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落外观呈煎蛋状,中间乳头突起。小心调取分离得到的菌落,制成涂片,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进行充分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为革兰氏阴性染色呈现多种形态的丝状菌体。采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病羊新鲜血液,分离制备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选择使用丝状支原体荧光抗体与制备的血清进行荧光免疫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采集到的血清中全部呈现特异性荧光染色,最终确诊为丝状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高敏,对卡那霉素、土霉素、四环素低敏。
5 防治
5.1 治疗
本次治疗要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已经发病的羊群,选择使用咳喘双枪(30%的替米考星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5 d。较为严重的患病羊选择使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注射液10 mL、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250 mL,混合后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 d。通过5 d的治疗后,大部分患病羊临床症状消失,但仍有部分患病羊咳喘症状较为严重,此时选择使用咳喘重症(10%的氟苯尼考+2 g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进行巩固治疗,使用剂量为0.1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 d为一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手段治疗9 d,该养殖场有3头羔羊死亡,其余的患病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到原有的进食水平。养殖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采集患病羊新鲜血液和标准丝状支原体抗原进行全血凝集试验[2],检测出隐性带菌羊后直接淘汰处理,逐步净化羊群,共淘汰7头,其中育成羊3头,成年羊4头。
5.2 预防
日常要指导养殖户制定合理的养殖模式,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避免从疫区引进种羊。最新引进的种羊必须进行严格地观察,经过全面检疫、免疫,确保健康后才能入群。发现养殖场内出现异常发病现象,应该及时将患病羊隔离,并将病情上报当地动物单位,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确诊、早治疗、早防范,同时将患病羊污染的垫料、饲料全面清理出羊舍,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养殖场要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及时清理羊舍,日常周边环境每周消毒1次,圈舍内环境每周消毒2次[3]。疫情发生期间要坚持每天消毒1次,轮换使用消毒剂,避免产生耐药性。同时,还应该做好羊群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做好重点疫病的免疫防控。
6 结束语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的病原为丝状支原体。该种疾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极高,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科学的措施防治该病,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