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2018-02-14时宗泽
时宗泽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隔姜灸是利用生姜的温性与艾火热力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技术。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用隔姜灸来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于痔痛处,用艾柱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理瀹骈文》《针灸大全》等古书亦多次提及隔姜灸的使用。它不仅对虚寒、陷下、虚损之症有较好疗效,并能用于预防保健,其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容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疗效机制,笔者将近年来隔姜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疗效研究
隔姜灸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等系统,其疗效显著。
1.1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1.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属中医学 “鼻鼽”范畴,主要因先天禀赋不足,风寒入侵所致。《医学纲目·鼻鼽》认为:“阳明所致为鼽嚏,治以温剂是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患者常出现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曹凤娇等[1]用隔姜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大椎、迎香、列缺、尺泽、曲池隔姜温针灸,发现鼻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证明隔姜温针灸能有效减轻鼻炎患者炎症持续状态,有效控制中、重度病情,且能改善患者的用药情况。吴小龙等[2]让患者取俯卧位,用3 cm×0.5 cm的新鲜姜片搭于命门穴,点燃艾炷于姜片中心施灸,患者有灼痛感时提起姜片,3~4壮更换姜片1次,每次灸10~12壮,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接受治疗的32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12例,2例未愈,总有效率93.8%。刘清明等[3]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三伏天组、春分天组、秋分天组,选用相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采用不同的时间段对3组患者给予隔姜灸,结果发现三伏天与非三伏天隔姜灸治疗均能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并能有效降低过敏性鼻炎血中免疫球蛋白(IgE)含量,表明三伏天对过敏性鼻炎进行隔姜灸效果优于非三伏天。
1.1.2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属“咳嗽”范畴,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部分患者表现出阳虚之体。韩常青等[4]用海白延遂膏配合隔姜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结果总有效率92.0%。李亚梅等[5]对60例小儿急慢性支气管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双肺俞、膏肓、定喘、膻中、命门隔着生姜片艾灸,灸后贴敷红外止咳贴,有效率95%,且在退热、止咳、缩短病程方面效果明显。
1.1.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以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及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呼吸道疾病,属中医学“哮症”范畴,因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湿聚生痰、痰储于肺、遇因而发。西药虽然能控制急性发作,但远期治疗效果尚不理想。隔姜灸利用姜之温性及艾火之热性起到温肺化饮、温经散寒、解痉平喘之功效,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文雄等[6]选肺俞穴隔姜灸结合辨证选穴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35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控制9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随访6个月,1例复发。证明隔姜灸对哮喘急性发作不仅有近治作用、尚有远治作用。龙成红[7]将100例喘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利用生姜片反复搓擦肺俞穴,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之后以姜片搭于肺俞穴,点燃艾绒灸之。每次7壮,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共灸2疗程。结果观察组痊愈27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23例,总有效率76.0%;随访2个月,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6%,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14%。
1.2在消化系统中的应用
1.2.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范畴,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常迁延不愈。近年来各大医家尝试使用中医治疗,且取得显著成绩。陈克盛等[8]将慢性浅表性胃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选足三里、胃俞、脾俞、中脘进行隔姜灸,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尼替丁,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西药雷尼替丁治疗组(83.33%)。说明隔姜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颜敏[9]利用隔姜灸治疗胃脘痛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汤万好等[10]用隔姜灸配合红外线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总有效率为98%。杜绪华[11]于初伏、中伏、末伏、末伏后的两个庚日对35例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选神阙、中脘、关元、脾俞、胃俞等穴用自制稠膏进行穴位贴敷,再以直径3~4 cm,厚0.3~0.4 cm的生姜薄片搭于神阙、中脘穴之上,其上置直径0.8~1 cm艾绒灸之,每次5壮,5次为1个疗程,连续2年,结果痊愈11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3%,证明穴位贴敷加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效果更为显著。盛国滨等[12]对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至阳穴隔姜灸,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中,16例治愈,12例好转,2例未愈,总有效率达93.3%。于冬冬等[13]将新鲜生姜捣成泥状,滤除多余姜汁,将姜泥做成厚约2 cm饼状,铺于施术部位,用高2 cm,长3 cm的清艾绒置于其上灸之,每次30 min,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陈克盛等[14]将8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数字抽取法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盐酸雷尼替丁联合腹部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雷尼替丁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隔姜灸辅助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显著疗效。盖海云等[15]对4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利用穴位贴敷加隔姜灸进行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5%。
1.2.2腹泻 腹泻是指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所致的一组消化道症候,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农惠玲等[16]利用隔姜灸治疗26例艾滋病性腹泻,取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隔姜灸,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2.3%。王玖忠[17]将6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取中脘、百会、足三里、下巨虚进行针刺,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取天枢、关元等进行隔姜灸,4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张晓刚等[18]用针刺并隔姜灸治疗小儿腹泻78例,显效7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87%。
1.2.3便秘 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中,常用泻药容易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张敏等[19]用果桂散隔姜灸脐治疗80例阳虚型便秘患者,取生姜片置于患者神阙,以草果、肉桂研磨成粉涂于姜片之上以艾条灸之,每次10 min,每天2次,7 d为1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95%。肖好霞等[20]用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便秘50例,便秘发生率4%,满意率94%,说明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预防术后便秘疗效显著,患者乐于接受。
1.3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面神经炎又叫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的“口痹”范畴,因寒邪入侵所致经络闭阻、口眼歪斜、闭眼不全等症候群。陈静[21]用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50例,取人中、承浆、地仓、风池、阳白、太阳、阳陵泉、健侧合谷穴针刺,针毕在以上穴位铺上厚约3 mm的生姜片,用2 cm的灸条点燃施灸,一段一壮,连灸2壮,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降低、Houes-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显著降低,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谢容[22]用巨刺法结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取得了显著疗效。
1.4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刘继芬等[23]用隔姜灸配合温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治愈26例,好转20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李春梅[24]用温通膏外敷督脉配合铺姜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80例,方法是用自制温通膏沿脊背正中从大椎外涂至腰俞,然后铺上大方纱,其上铺2~2.5 cm厚的姜末,宽度超过两侧夹脊穴,并在铺好的姜末上压出凹槽,放上艾绒灸之,每次灸3壮,3 d 1次,5次1个疗程,结果优33例,良42例,中5例,说明温通膏督脉外敷配合铺姜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有利腰椎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黄奏琴等[25]用银质针配合艾灸仪隔姜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治疗总有效率96.7%。席常丽等[26]用隔姜灸加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41例,有效率达95.12%。赖小军[27]用刃针联合隔姜灸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92%,且能改善美国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视角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止痛效果明显,疗效的平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梅阳阳等[28]利用子午流注及中医经络学说理论,选酉时对39例中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隔姜督灸,连灸21 d,发现可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症状。郑银驹等[29]利用隔姜灸配合推拿疗法治疗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47例,3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发现患者WOMAC指数、关节活动功能分级、HSS膝关节功能、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
1.5泌尿系统中的应用 查阅相关文献,隔姜灸在泌尿系统中主要用在各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候桂红等[30]对26例腰椎手法复位术后尿潴留患者在采取常规措施的同时选中极穴隔姜灸,结果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1%。申慧慧等[31]将54例骨科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对神阙穴施行隔姜灸,另一组采用诱导排尿,结果发现治疗30 min、60 min、120 min、6 h后隔姜灸组排尿率均明显高于诱导排尿组。刘庆华[32]利用隔姜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结果93例患者显效7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5%。梁莹[33]对30例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加关元穴隔姜灸,有效率93.3%。张省清等[34]利用食盐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36例,总有效率91.67%,其方法简便、安全无创,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刘玲等[35]对腰椎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处理方法的观察,发现利用诱导排尿加隔姜灸关元穴治疗术后尿潴留有效率达89.35%。薛丽[36]等用隔姜灸联合腰部蜡疗法防止肛肠术后尿潴留,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排尿量增加,尿潴留和导尿率明显降低,说明隔姜灸联合蜡疗技术在肛肠术后尿潴留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1.6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 痛经是因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行经前后腹痛,患者常因反复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晕厥而感痛苦不堪。王美杰等[37]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寒湿瘀阻型痛经41例,自经期前5 d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总有效率90.24%。
2 实验室研究
隔姜灸作为灸法的一种,有着“针、药”所不及之处,广泛的临床应用较之其他隔物灸在现代应用中更加普遍[38],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备受广大医家关注。研究表明[39],隔姜灸能明显改善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治疗30 d后RBC、HG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lt、RF、ESR、CR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60 d后的疗效明显优于30 d后。说明隔姜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但疗效肯定,且治疗存在量效关系。徐颂安[40]于化疗前5 d、化疗第21天、第30天、第60天四个时间点检测接受隔姜灸治疗的化疗患者外周血常规,发现隔姜灸治疗60 后患者外周血象中的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毒副反应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同的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SOD、MDA影响较大[41],灸治40 min比灸治20 min变化更明显。急性高血脂大鼠模型研究显示,隔姜灸可显著升高HDL-C、降低LDL-C和TC水平,不同壮数对不同指标的调节效应不同[42]。王建珠等[43]研究发现,不同灸量的隔姜灸神阙穴对局部皮肤Cx43表达的影响随着灸量增加而增加、且9壮组最明显。Cx43阳性表达程度与血脂调节效应间存在相关性。王轶等[44]通过建立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隔姜灸能有效降低肝郁脾虚型结肠炎大鼠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白介素-1β的水平,从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王宁等[45]学者发现,隔姜灸能HCC模型大鼠血清中GGT、AST、ALP、AFP的含量,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的损伤。
3 小结与展望
“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隔姜灸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药所不具备的独特疗效。生姜性热,味辛,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温中回阳、散寒发汗、温肺化饮、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且生姜中含辛辣和芳香气味的挥发油,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46]。艾叶性温、味辛、微苦,具有祛寒除湿、通络止痛、升阳举气、回阳救逆之功效,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纵观以上医家报道,隔姜灸不但在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疾病、泌尿系统、妇科领域等疾病方面疗效肯定,且在实验室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实验数据支持。但临床应用疗效评判中多是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对于单纯应用隔姜灸的临床疗效却鲜有报道,且研究样本偏小、操作方法不统一、灸治时间不固定、施灸壮数不同、作用机理研究偏少、对效果缺乏足够的证实等也是文献报道的共性。因此,今后应从多系统、多角度、大样本综合性的进行研究及实验室检验,逐步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及规范的操作模式,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隔姜灸堪称绿色疗法,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