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2018-02-14吴锡爱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3期
关键词:耳病致病性猪群

吴锡爱

(广西灵山县文利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灵山535428)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医学中也被称作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中的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发生在成年母猪中,一般会导致病猪出现发热、流产、早产、死胎以及繁殖障碍等症状,仔猪和育成猪异常呼吸症状是该传染病的主要特性,同时也属于一种免疫抑制病,经常和其他的病原感染一同发生。对此,探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被称作是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因为变异株而导致的急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疾病,一般情况下仔猪的发病率约为100%,其死亡率在50%以上,同时病猪母猪的流产率超过了30%,育肥猪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病死可能性,是当前猪养殖领域中危害性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疫病[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其是一种囊膜的病毒,呈现出圆形,直径约为45至65nm,呈现出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存在较小的纤突,并且表面平滑,核衣壳呈现为立方形,核心的直径约为25至35nm。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内在性的错误,并且可能发生突变,导致基因重组。对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基因很容易发生变异现象,不同的分离株在基因组方面存在较高的变异可能性。按照血清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可以发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基因型,其中以LV型作为代表[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1987年首次被发现,并在90年代中在我国出现。在2006年时,我国多个省份均出现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情,同时对于我国的生猪生产形成了严重应想,在采取了多种免疫借助措施进行方控制后,目前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情控制效果已经较为平稳,但是在免疫与疫情监测工作方面在许多偏远地区仍然不理想,导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例仍然存在,同时逐渐向着非典型化的方向发展[3]。整体来看,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对该病进行针对性防治仍然有着必要性。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与传播特点

在猪群发病之后,病猪的体温会明显的升高,最高可以达到42℃,病猪的精神会出现明显的好转,食欲下降甚至是废绝。仔猪和育成猪会出现明显的眼睑水肿与结膜炎,部分病猪会出现泪斑的症状,发生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猪的皮肤刚开始时会明显发红,同时部分病猪在后期会出现黄染、苍白的表现,耳尖逐渐发绀,下腹部与四肢末梢会出现紫红色、青紫色变化,部分的病猪会发生无法站立、共济失调等神经性的症状。一般可以按照临床的症状、病理解剖的改变,病死猪脑、肺脏等组织进行送检进行确诊。

相关研究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生猪方面的传播无明显的年龄、性别限制,但是当前并没有关于品种传播的研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感染猪之后的传播途径较多,其中包含口腔、肌肉、鼻腔、腹腔以及生殖道,传染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猪紧密接触之后会出现传染可能。猪只能够借助直接接触才可以实现疾病的传播。对此,猪场内与猪场之间的移动成为了传播的主要途径,从母猪到仔猪的传播主要是发生在子宫中或出生后,同时会因为易感染仔猪和感染猪混群的问题而导致病毒的循环性传播。发病猪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猪借助和易感染猪接触后便可以实现病毒的传播。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饲养管理

因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对于是否易感染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所以为了更好的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可以适当的强化猪对于病毒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降低感染可能性的目的。在饲养过程中,可以借助给予充足的营养来提升猪群在抗病毒方面的能力。首先,猪场需要实行封闭性的饲养方法,育肥猪可以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在出栏之后对猪舍用百毒杀等消毒药进行消毒处理,在高温季节中,需要对猪舍做好降温与通风处理工作,提供充足的清洁性饮用水,必要时在饮用水中添加电解质实现抗病毒能力的提升目的。猪群管理方面应当尽可能维持密度的合理性,预防因为周边因素而导致的应激问题。

3.2 及时免疫

根据当地的兽医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建议,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同时妥善的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免疫方面的问题。普遍情况下,商品猪在24日龄时便可以实行一次关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灭活苗免疫,每一头猪均需要接种2ml,种母猪在配种之前需要实行一次免疫,种公猪则在24日龄时实行免疫,同时以6个月为单位实行免疫,后续的免疫均以4m l为标准量。对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可以在首次免疫或紧急免疫之后的4周左右再实行一次免疫,但是这一种免疫只能够应用在健康猪中,不能使用在发病或已经感染的猪群中,对于妊娠母猪不能使用。另外,对于没有发病的猪群可以在饲料当中适当添加药物,例如在1t饲料中添加400g 20%替米考星与200g聚肌胞粉,并采取脉冲给药的方式,连续使用一周,停药2周之后再使用一周。

在免疫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在接种之后个别猪可能存在提升升高与食欲减弱的反应,一般会在2天内恢复,严重时可以注射肾上腺素;(2)疫苗不能应用在病猪中;(3)疫苗使用前需要充分摇匀并恢复到室温;(4)屠宰之前的一个月不能接种疫苗;(5)疫苗在开封之后需要当天使用;(6)未使用完的疫苗以及疫苗瓶等均需要采取无害化的方式处理。

3.3 做好猪舍清洁工作

在猪场入口做好消毒池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所有的进出车辆实行消毒,猪舍需要经常性的进行卫生处理,及时清除掉猪舍中的粪便和排泄物,对猪舍做好通风处理。食槽与多种养殖用器材需要经常性的清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定期采取百毒杀、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饲养场当中所有与猪有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3.4 猪源控制

猪场在选择猪源时应当尽可能坚持自我繁殖与自我培育,在需要购买时,应当尽可能选择没有发生过疫情的地区购买仔猪,同时购买之前需要全面查看免疫的标识以及免疫的证明,同时在购入之后需要先隔离饲养15天,并在多种生理指标均符合正常指标之后才可以混群养殖,预防疫情直接传入问题。隔离期间需要做好体内、外寄生虫的祛除工作,对于没有注射以免的应当及时补充疫苗。

3.5 治疗措施

因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当前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所以对于病猪可以按照临床症状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按照当前我国出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以采取下列的治疗方案:黄芪多糖+双黄连+头孢噻呋钠+复方氨基比林 (或强效阿莫西林)+地塞米松肌肉实行肌肉注射或者是黄芪多糖+阿奇霉素+复方氨基比林进行治疗。因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存在激发或其他感染的特点,再加上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所以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采取部分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病猪还需要给予口服补液盐的方式补液,预防脱水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养殖过程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是可以通过有效防控措施而得到预防的,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猪养殖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状的基本特征,并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从而提高猪养殖经济效益。

[1]朱小甫,吴旭锦.一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病例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12):51-52.

[2]刘健鹏,刘伟,郝万东.猪瘟、猪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不同免疫方法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6,37(10):116-118.

[3]刘承军,曲悦,王海丽.冀鲁豫交接地区不同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清学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7):1770-1772.

猜你喜欢

耳病致病性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海洋致病性弧菌常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不同免疫方式对水禽的免疫效果观察